作者 | 尹太白
責編 | 馮羽
首次IPO被否半年後,墨跡天氣最近又傳出轉型B端的訊息。
3月23日,墨跡天氣CEO金犁公開表示,墨跡天氣未來的戰略是從工具類App運營商轉型為網際網路綜合氣象服務提供商,B端業務要佔到總收入的50%以上。
最新資料顯示,截止2019年年末,墨跡天氣已坐擁6.5億使用者,公司的股東中不乏網際網路巨頭。據企查查資料顯示,除了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金犁外,墨跡天氣第二大股東為杭州阿里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5.5%。
早在2016年12月,墨跡天氣就首次向證監會報送了創業板招股書的申報稿,這也意味著其正式踏上IPO之路。
在苦等近3年時間後,2019年10月11日,墨跡天氣的IPO申請最終被否,雖然長年佔據天氣類App龍頭位置,又有明星股東加持,但墨跡天氣還是未能如願上市。
現在墨跡天氣從工具類App運營商轉型為兼顧C端、B端的商業氣象服務平臺,疑問也隨之而來:轉型B端能否為墨跡天氣帶來新增長點?這會是墨跡天氣為了擺脫單一營收結構做出的無奈之舉嗎?
1、成也廣告,敗也廣告2016年冬天,蔡文勝、吳欣鴻和Angelababy在港交所敲響了美圖上市的鐘聲。上市不久,美圖便迅速衝破了千億市值,董事長蔡文勝也因此成了廈門首富。
美圖登陸港交所大獲成功,刺激到了不少工具類App運營商,越來越多的工具類App也隨之加快了上市步伐,墨跡天氣便是其中之一。
在眾多工具類APP裡面,墨跡天氣因使用者龐大、業績突出而備受矚目。據其招股書披露,成立於2010年的墨跡科技,主營業務是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平臺的氣象資訊服務和廣告資訊服務,主要產品為查詢氣象資訊的移動工具應用“墨跡天氣APP”。
不難看出,墨跡天氣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即利用“免費+廣告”的套路,通過App為使用者提供免費的天氣預報、時景社群和生活資訊等服務,吸引廣告主在平臺投放廣告,從而獲取廣告收入。
招股書還顯示,在不到7年時間裡,墨跡天氣以“5.56億累計裝機量”的絕對優勢登上了天氣類App龍頭老大的寶座。在2014 年至 2016 年間,墨跡天氣主營業務收入快速增長,總營收分別為 4473.45 萬元、1.27億元、2.1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 116.89%。
儘管招股書公佈的業績增速喜人,但很多投資者對墨跡天氣並不看好。其中,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墨跡天氣營收結構過於單一。
實際上,金犁早就意識到墨跡天氣的營收結構存在很大問題。
2014年之後,墨跡科技開始進軍智慧硬體領域,並在之後開發了針對室內室外溫溼度、空氣品質、氣壓進行監測的智慧家居裝置“空氣果”和“空氣果1S”等硬體產品,試圖通過智慧硬體的銷售,把業務由巨集觀天氣擴充套件到微觀的個人家居環境,並與現有的營收結構形成補充。
但從空氣果慘淡的銷售情況來看,“軟體免費+硬體盈利”模式顯然沒有走通,空氣果系列產品也沒有在市場上掀起很大波瀾,很快便消失了。
除了營收結構單一,證監會還給出了另外一個否決理由:直接或間接股權關係客戶貢獻收入佔比較大。
從2014年之後,墨跡天氣與其有直接或間接股權關係客戶的交易佔比一直居高不下。招股書顯示,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9月,墨跡天氣與阿里、百度和騰訊等主要客戶產生的交易分別佔總營收比例的83.64%、75.05%、72.01%和45.84%。
對於資本市場來說,盈利能力固然重要,但“長期、穩定且可發展”的盈利能力才是重中之重。在網際網路流量紅利用盡的背景之下,墨跡天氣過度依靠大客戶也會導致抗風險能力降低。
同時,總營收和淨利潤存在下降風險也可以在招股書中窺得一二。
資料顯示,墨跡天氣的活躍使用者雖高,但日均停留時長只有兩分鐘左右。對於以廣告為贏利模式的墨跡天氣而言,兩分鐘停留時間帶來的曝光效應十分有限。
面對“即用即走”的困局,墨跡天氣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比如推出時景社群服務,為使用者提供氣象資訊的實時分享互動平臺,目的是為了讓使用者在時景社群內以圖片形式分享自己周邊的天氣狀況。
然而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沒有人會無時無刻關注天氣,更不會在墨跡天氣中分享動態。在使用者的認知中,墨跡天氣也僅僅是一款用來檢視天氣的工具類App而已。
隨著手機自帶天氣App和其他天氣類App競品的不斷出現,使用者也會進一步減少對墨跡天氣的依賴,這也就意味著,其使用者數和使用者活躍度也都存在下降可能。
2、一個程式設計師的上市之路儘管墨跡天氣被指出存在不少風險,但不能否認的是,墨跡天氣坐擁6.5億使用者,活躍度表現很不錯,盈利能力強,背後又有馬雲的投資公司撐腰,甚至連隔壁的電商平臺拼多多和京東都要來羨慕一番。
取得這些成績,金犁花費了十年時間。
金犁最早是塞班公司的一名工程師,技術過硬,拿過國際程式設計大賽的獎項。當時,塞班被諾基亞併購,諾基亞內部已經有一批工程師,因此金犁所在的小組沒了用武之地。一年半以後,金犁等來的是諾基亞不再做塞班系統的決定。
2008年12月30日,這天恰好是金犁26歲生日,他突然覺得,“我得開始了。”於是便決定辭職創業。
對於創業方向,金犁希望他做的產品具備三個特徵:一是福斯普遍需要,二是使用頻次較高,三是必須聯網才能使用。
金犁最終決定做一款天氣應用。他認為中國的氣象經濟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具有非常大的市場前景,國內很多行業還沒有開始接受氣象服務,氣象資訊還能挖掘出更大價值。
第一版墨跡天氣在2009年上線。金犁和他的兩位創業夥伴選擇了五四青年節這一天,在圈子內非常知名的塞班論壇釋出。很快,這款粗糙的墨跡天氣下載量就超過了2000次,金犁很興奮,因為這個數字遠遠超出他的預期。
2010年,金犁成立了北京墨跡風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將墨跡天氣進行企業化運作。
墨跡天氣的里程碑事件出現在2012年春天。
此時墨跡天氣剛上線一年左右,就做到了同類產品中使用者規模第一。產品爆火後,第一家找上門來合作的是老虎地圖,墨跡天氣幫老虎地圖導流,使用者每成功下載一次付費6塊,一個月下來,就有八九千塊進賬。
後來,阿迪達斯也找了過來,金犁別出心裁地給App的“穿衣助手”小墨妹穿上了阿迪的冬季新款服裝,墨跡天氣也成為阿迪達斯當年“冬天動起來”市場活動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墨跡天氣和廣告的緣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京東商城、福斯點評、遊戲聯盟一擁而入,墨跡天氣上的推廣品牌很快超過100個。2012年底,墨跡天氣的營收已經突破1800萬。
另一個關鍵性節點則在2015年到來。
當時,氣象局宣佈開放氣象資訊,緊接著,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發布了《中國氣象服務產業發展報告》,該報告顯示,預計到2025年氣象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3000億元。
顯然,墨跡天氣在這個賽道上佔據了先機。2016年,金犁順勢提出“天氣+”的概念,試水B端業務,並且為餓了麼和美團等外賣平臺制定以短時預測為主的天氣方案,平臺可根據天氣變化調整配送賠付策略和排程運力。
同樣是在這一年,墨跡天氣宣佈註冊使用者數突破5億,月活躍使用者數過1億,在同類軟體中,市場佔有率高達53.9%。
這是墨跡天氣的高光時刻,龐大的使用者群體和穩健的盈利能力給了墨跡天氣上市的底氣。然而時隔三年後,墨跡天氣最終被證監會拒之門外,這或許會讓金犁感到意外。
上市失敗後,金犁發了一封內部信。他在信中寫到,墨跡天氣在B端的業務正快速發展,目前已經覆蓋航空、物流、電力、零售、保險、汽車、智慧家居等行業。2018年有547萬的簽單,2019年年底預計這一數字會達到1500萬。“失敗並不可怕,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什麼常勝將軍”。
衝擊IPO失敗後,墨跡天氣進行To B業務轉型是一個好方向嗎?不一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程式設計師的上市之路依舊道阻且長。
3、B端的軟肋對於墨跡天氣從工具類App運營商轉型為網際網路綜合氣象服務提供商,一些業內人士並不完全看好。“不能忽略的是,國內的天氣資料來源是由氣象局主導的,墨跡天氣頂多算個渠道商。”
上述人士認為,B端市場和C端市場完全是兩個行業,簡單來說,C端使用者對氣象服務的需求相對簡單,而在B端,不同行業、不同公司對氣象資料的需求千差萬別,這需要氣象服務公司技術水平過硬,氣象資料獲取足夠精準,才能針對不同的B端使用者去制定相應的氣象服務解決方案,而墨跡天氣在B端業務上的軟肋是,無法掌握源頭資料。
一個可以類比的例子是全美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氣象預報公司AccuWeather。由於AccuWeather的資料來源獨立,且擁有最大數量的預測氣象資料,號稱可以預測世界任何地方的氣象,因此AccuWeather能為美國政府以及付費機構提供氣象資訊,客戶涵蓋了安卓手機廠商、鐵路系統和農場等。
也就是說,B端業務的重中之重是氣象資料來源以及資料處理能力,源頭資料越豐富,氣象預測也就越精準,這樣才能提供可定製化的氣象服務解決方案。
墨跡天氣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嚴格意義上來說,墨跡天氣只是天氣資訊的搬運工,雖有傳統的衛星、雷達、站點採集,但墨跡天氣的氣象資料卻是來源於中國氣象局、北京市氣象局、NOAA(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ECMWF(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等專業氣象機構。
“墨跡天氣可以這樣幹,顯然競爭對手也可以,這毫無技術壁壘可言。”該業內人士說,“不過B端業務在國內仍然是一片藍海市場,其潛在的龐大價值值得墨跡天氣挖掘。”
其實不只是墨跡天氣,盈利方式單一、使用者黏性差、長期盈利性差一直是工具類App的通病。
美圖就是其中之一。
根據2019年全年業績報告,美圖的總營收為9.78億元,歸母淨利潤為-1.91億元。截止2020年4月8日收盤,美圖的市值僅剩65.10億港元,與其曾經一度逼近1000億的市值相比,美圖的市值已蒸發逾900億,跌幅超過90%。
與墨跡天氣的遭遇極為相似的,還有2019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的魯大師。
上市當日,魯大師市值突破22億港元,但截止4月8日收盤,魯大師的市值僅剩8.42億港元,較最高峰時跌去超60%。
和墨跡天氣一樣,雖然魯大師也擁有龐大的使用者群體,但依舊面臨著錢途堪憂的尷尬局面。
對於墨跡天氣而言,B端市場雖然才剛剛起步,但隨著網際網路流量紅利的消失殆盡,墨跡天氣不得不加快腳步,直面更多挑戰。
部分參考資料:
1、墨跡天氣「墨跡天氣MOJI」;
2、「金犁」百度百科;
3、《發力B端業務,墨跡天氣或“進退失據”》新財報;
*文中配圖已獲授權。
-
1 #
-
2 #
早就解除安裝,不讓上市是對的。
-
3 #
還是喜歡彩雲天氣PRO
-
4 #
墨跡天氣越來越臃腫,找天氣相關的資訊越來越麻煩,還不如以前好用了!
-
5 #
看個天氣用手機自帶的不行嗎 墨跡天氣是更準還是啥
不過是資料搬運,憑什麼上市,核心資料和功能只要氣象局願意,瞬間這個公司就沒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