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此次危機已經沒什麼好質疑的了,不管是從經濟影響,還是股市等金融市場,都能看到這種跡象。2020年發生的此次下跌,絕對是一次可以與2008年匹敵的危機。所以很多人就拿2008年以後的情況來對標市場,然後來決定買賣。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事情,我們需要知道2008年與2020年的危機之間有什麼異同點,才能夠對未來的走勢做出一個相對可靠的分析。到底會不會像2008-2015年一樣走出倒N型走勢呢??

廢話不多說,直接來乾貨。不過事先宣告,以下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風險自擔。

2008-2015:往事不堪回首

先來說說2008年的大跌,顯然是由次貸危機引起的。但是這種說法非常官方,理解起來有點困難,我用一個簡單一點的說法來描述一下。

在2005-2008年間,由於中國加入WTO,經濟快速增長,帶動了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人性都是如此,總是對未來過於樂觀,以為未來還會像過去一樣。由於經濟的發展,市場上逐步產生了一些泡沫,特別是在金融市場。實際上2008年美國的消費已經超過了產出,有點類似於提前消費,因為他們習慣性以為錢還是那麼好賺,大量用虛擬財富消耗實際財富。

既然是泡沫,遲早就有被戳破的一天。直到大量的個人開始債務違約,金融危機爆發。這時候美國人發現自己手裡的錢沒了(因為他們已經提前消費了),財富突然縮水(所謂縮水不過是數字遊戲)。這時候,全球開始發債。

為什麼一定要發債呢?因為錢只能貶值,不能增值,也就是只能通脹,不能通縮,否則大量的人就會把錢存起來,這對於經濟復甦是雪上加霜,對大家都不好。可是一旦大量發債就會產生通貨膨脹,因為財富沒有增加,但貨幣增加了,通貨膨脹會帶來財富轉移效應,沒有進行通脹規避的人財富就會被轉移走,俗稱薅羊毛。

但是羊等在那讓你薅嗎?

要知道買美國國債的人中間很大一部分是美國人自己的退休金,而對於有錢人來說,抗通脹的手段和途徑都多的多,窮人則很少。所以,通貨對於窮人是最不好的,因此美國金融危機以後,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可是從實際通貨膨脹來看,美國的通貨似乎也沒有那麼厲害,主要是因為美國人不光是在國內發債,還得在國際上發債,否則國內的通脹就會很嚴重。從下圖的資料來看,美國2008年政府、居民、與企業的槓桿率總額約為220%,可2020年該比例上升到250%,也就是說,美國一直在借錢度日。2008年的壞賬全部被其他人買單,這也為2020年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而中國人是2008年美債的最大購買者。資料顯示,中國自2008-2012年間,外匯儲備增加了近2萬億美元。所以美國經濟又迅速恢復,接下來搞了十年的牛市。

可是有人問了,2008年為什麼一定要救美國呢?因為當時中國出口佔比GDP達30%以上,外需主要依靠歐美市場,而不像2020年出口佔比已下降到17%。所以當時,不救美國,中國人自己也得倒黴,因為需求短期大量下降,出口企業會出問題,各種問題接踵而來。

可是反過來也造成了一些問題,對於中國來說,把實物財富借給了美國,但是國內的貨幣卻沒有減少,甚至陸續有數十萬億的財政資金被投入到基建中,這就導致國內的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一時間通貨膨脹驟起。當然,另一方面中國的借款讓全球經濟復甦,疊加中國的強力基建刺激,需求又維持高位,對原油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依然維持在高位。

持續的商品價格高位雖然肥了那些資源大國,但是長期來看是不可持續的,特別是對於中國這種資源消費大國來說尤其如此,疊加經濟面臨轉型,2008年開始中國經濟開始下行,需求增加速度放緩,商品市場迎來一場長達5年的熊市。

在個人看來,2008年後全球商品市場之所以出現N型走勢,特別是中國市場出現了非常極端的暴漲暴跌,主要原因:

1 中國作為世界力量的崛起,由於人口與工業規模的龐大,帶來了對原材料的強勁需求,從而導致2005-2007年的全球性通貨,這種供不應求延續到2009年;

2 全球各種龐大的救市計劃,讓市場又重新燃起希望,特別是中國經濟持續保持高位,意味著需求還在持續。

3 商品價格的持續高位或者低位都是不可持續的,2007-2011年的商品牛市極大了鼓勵了供給,從而導致供給嚴重過剩,進而導致了接下來持續5年的熊市。

2020:財富的又一次縮水,誰來買單?

2020年又是另外一種情況,此次大跌之前沒有如2007年一樣持續5年的全球性超級大牛市,資本市場泡沫化的程度遠比2008年來的少。不過在美股市場,這種泡沫卻的確存在,美國政府通過負債、美國企業通過回購,塑造了一個人為的超級大牛市,遠遠大於同期的歐股以及亞洲股市。

在商品市場,商品價格同樣並不算高位。在下跌之前,文華商品指數也僅有2008年高點時的一半。而且在此次下行之前,全球經濟的增速亦沒有2007年之前來得快。

但相同的是,疫情同樣導致了全球財富的縮水,由於隔離與防疫政策,大量的生產與貿易活動被暫停,長達幾個月的時間內全球財富消費水平大於生產。財富縮水意味著需求的大量減少,資本市場大幅度下跌,由此帶來了資產價格的快速回落。可以肯定的是,2020年的全球經濟是好不了的,即使6月後疫情完全結束,疫情導致的供應鏈錯配、逆全球化動向以及失業問題等都需要時間來化解。

不過,這一次,誰來給全球買單?

前面提到了美國的債務大幅增加,總槓桿率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水平,而歐洲又何嘗不是呢?歐元區國家政府債務佔比GDP從2008年的70%上升到最高90%左右,雖然近兩年稍微有些下降,但債務問題依然嚴重。歐債危機以及法國爆發的黃馬甲運動就是徵兆。

此番,中國怕是無能為力了,一方面中國目前出口佔比大幅下滑,經濟抗壓能力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目前中國與某國正處在戰略競爭期,對中國的打壓意圖已經非常明顯,此時正是上下交替的時機,此消彼長的階段。除此之外,中國近些年的巨大投資,也使得中國的債務開始大幅度上漲,強力刺激的空間有限。因此,美國這次只能靠自己或者小夥伴了。

美國此時,有三條路可以走,一個是自己扛,一個是搶,一個是騙,扛就是節衣縮食,搶就是戰爭,騙就是發債。在現在這種局勢下,節衣縮食下屆就不要選了,戰爭只能讓美國走的更遠,發債可能就是美國最有可能做的了,而且已經做了。但發債只能讓美國內部的貧富差距增加,內部矛盾繼續積累,日後可能會成為隱患。因此,美元可能會在未來幾年中有較大幅度的貶值。

那麼會不會帶來通脹呢?

通脹一般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發錢,一個是快速經濟增長。因為經濟增長會帶來需求快速增長,商品價格上漲,從而被動地導致通脹,很容易傳導到全球;但是發錢就不一樣了,發錢會影響到匯率,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就相對小一些。

目前來看,目前的國際環境並不好,中和某還處在戰略相持階段,或者是戰略防守階段的後期。短期內,全球市場動盪難免,很難出現一致性的上漲或者下跌,很難帶來需求的巨大增長。雖然5G與新能源汽車等新的技術浪潮可能會帶來一波上漲,但真正成熟可能還需要1-2年的時間。所以,未來1年左右的時間內靠需求是拉不起通脹的。

從貨幣政策的角度來看,量化寬鬆應該是免不了的,但危機一過,過度發債只能讓貨幣貶值,並不一定會帶來國內的通貨,只要國內貨幣政策保持獨立即可。同時,由於需求不振,商品價格保持在相對低位,有利於抵消貨幣政策帶來的通脹效應。

因此,2020年前半段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還是會呈現弱勢震盪走勢,因為需求不足,大概率會呈現弱勢震盪的格局;即使在在刺激政策陸續出臺以後,2021年也很難出現如2010年一般的報復性上漲,更有可能在未來1-2年內走出一個圓底型走勢。

中國股票市場則有望在2020年下半年迎來一個歷史性的大底,當下中國正處在中國產替代與新經濟發展的前夜,未來股市的爆發還是很有前途的,不過這個時間也可能需要有一段時間。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深度覆盤:不等了、明天開始減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