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優客工場成立於2015年4月,是中國首個聯合辦公行業獨角獸企業。迄今在全球44座城市佈局了約200個聯合辦公空間,擁有4000餘家入駐企業,註冊會員數超過40萬。

本文作者毛大慶是優客工場創始人。他在文中結合優客工場的案例,分享了創業路徑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以及實體行業如何實現商業模式的破界創新。

未來辦公模式的創新

我在房地產行業做了23年職業經理人,經歷3家500強公司。我的嗜好和專業沒太大關係,本來建築師,後來做城市規劃,博士之後開始研究人口學和區域經濟,這個階段做了很多跟人有關的研究。

45歲時開始跑馬拉松,到現在跑了104個。馬拉松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重要的不是跑步,而是可以做一些原來無法想象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之前碰見很多過不去的困擾,現在覺得都能過去,只是自己覺得過不去而已。每一次跑馬拉松都會體會裡邊過不去的事情,把人生當成一個一個挑戰,我覺得挺有意思。

優客工場是城市裡的新物種,屬於服務的新品類,它適應了新需要,解決了新問題。我們希望做一個社群化平臺,以辦公空間做為載體,成為一個聚焦辦公訴求的產品。優客工場的根本是社群,但是社群的根本不是空間,而是空間裡面的人。我們的使命是賦予成員高品質服務,包括裡邊辦公的人、合作商。我們希望不斷激發這裡邊成員的潛力,讓成員之間互相啟發,互相激發,可以讓合作伙伴跟入駐企業進行二次激發。

同樣是工作,在優客空間能夠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這是我們成天在思考的問題。

從創辦到今天,有一件事情沒有變,就是當時對公司的兩個定位,第一是商業社交平臺,第二是資源配置平臺。

我們的社群讓工作和生活沒有邊界,當技術的進步不斷的讓人們變得更加個體的時候,我們會產生什麼樣的社會勞動組織,產生什麼樣的企業組織形態,可能不需要存在企業這樣的詞,僱傭關係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單個的價值創造成為社會的一個價值點之後,我們能發現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工作。有些東西不會變,比如需要開會,但對於空間的使用和辦公場景,一定會不同於過去,也不會是現在,還會有更多的變化。

今天我們希望在空間裡面不停的研究和摸索,大家在新的社會組織形態和新的工作組織形式下,會產生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除了睡覺,大量人的人都在工作和工作模糊邊界下的生活度過,有多少人還願意坐在一個格子空間裡朝九晚五。現在很多科技組織、房地產中介組織和樓宇管理組織共同提出一個新名詞:敏捷辦公響應模式,這裡麵包括共享辦公,還包括和共享辦公和敏捷相應有關的智慧裝置、移動裝置以及服務裝置。

如何選擇創業的方向

我接觸了很多年輕人,他們還有4年進入社會,這是一群標準的00後,現在他們已經有很多創業的點子,讓我覺得確實如洪水猛獸一般撲面而來。我們和這群小朋友談創業有風險沒有用,他們腦子裡面想的就是有意思,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也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代表著創新和不斷破壁成為社會的自覺。這裡面能夠成功的人肯定是鳳毛麟角,但是我們需要鼓勵他們,每一次新嘗試以前,需要思考。

做一件新的事情,有六個詞要牢記於心。

第一個詞是需求,做任何一個新東西之前,需要問自己,到底有沒有需求。如果有,那麼是新需求還是老需求,需求可以持續多久,是一個長尾需求還是一杆子就完事的需求,是一個可以衍生新需求的多元化需求,還是一個薄薄的單一需求。如果得不到答案,就要不停的問自己,不停的問使用者,不停的問合作伙伴,不停的問周圍的人,印證需求是及其重要的一件事。哪怕需求不大,但是非常剛性,哪怕需求不廣,但是非常專業,都可以,但是一定要可持續,一定要找到真實的需求。

第二個詞是趨勢, 判斷趨勢是創業者,特別是創始人的基本功底。趨勢包括了社會大勢、國際大勢、人類大勢、科技走勢以及我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這都是趨勢。

以前在社會穩定期、知識穩定期、沒有顛覆出現的平穩期,經常說一句話:埋頭幹事,低頭拉車。他們特別鼓勵這樣的人,腳踏實地到今天也沒錯,但我覺得更需要隨時抬頭看看遠處的人,看看周圍變化的人,需要稍微站得高一點,判斷之後會發生什麼變化的人。

移動網際網路上一波紅利基本釋放殆盡,人們傳統的知識和專業分工越來越不正確,這是新時代下的新場景。混沌標誌著重組,要打破邊界,沒有人能夠倖免於這樣的震盪,也沒有人能夠迴避。

這個背景下沒有人能判斷趨勢是什麼,但所有東西都需要被重新寫一遍。我們這一批40歲以上的人,中老年和晚年可能會經歷整個震盪。今天的80後和90後,會伴隨震盪過完全部人生,00後的年輕人會處在震盪的時代,完成自己的青春,在他們進入中年的時候,社會會進入一次新分配完成的穩態,這是我可以看見的未來三代人的人生結局。

趨勢極具顛覆性和不確定性,我們任何一個所熟知的東西,都有被改寫的時候, 所以我們需要判斷自己熟知領域的趨勢,因為從這個角度能看得更遠一點。

第三個詞叫做合適。任何一個創業,任何一個方向,千萬不要做完全不懂的東西,要做適合自己,符合自己的知識體系,在自己熟悉並且了解的範圍內發現需求。

我在選擇自己的方向的時候,一直在回顧這六個詞,這是根本的根本。我問過WeWork的創始人Adam Neumann,為什麼要創辦WeWork,他說兒時的記憶使他特別嚮往這樣的人際關係。他兒時在以色列的部隊大院長大, 父親母親都是軍人,所以特別嚮往小時候大院那種親如一家的關係。如果能把工作變成熟人社會,那將是多麼美好的世界。其實有很多創始人,選擇的創業領域都和自己兒時記憶有關。

我們現在做一個窄領域下的變革,中國商業不動產需要滿足新人群的需要,但城市的服務越來越脫離年輕人的需求,大量的樓宇空置,不知道如何處理,運營者管理能力低下,品類貧乏。新商業模式一定具有多種需要,分析年輕人的工作和生活趨勢以及他們辦公需要的趨勢,這件事不會錯。滿足大量的樓宇管理和新服務業態的需求,這個趨勢也不會錯。

需求存在於城市、樓宇裡,新的辦公人群和生產關係就是需求跟趨勢的關係。未來的中國,服務業一定佔據主導地位,服務一定會取代第一、第二以及房地產產業產生GDP的能力。服務的內容一定需要不停的滿足未來這一批網際網路原住民。

共享空間由我們這代人開頭,未來一定是需求者產生新種類來服務自己。對使用者來講,這個過程要解決的問題是彈性、效率和協同作業,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把辦公室變成工具,這是我們一直孜孜以求需要做到的事情。

2018年中國正式突破存在性營業執照,經營主體超過一億個,個體戶佔5000萬,還有3000萬是比個體戶大一點的小微。中小企業有500萬,中型企業有40萬。一億個經營主體,有9000萬是中型以下的企業,這是中國企業的現狀,非常豐富和多元。正是這9000萬個企業固定了絕大多數就業人口,所以我們能清晰的認識到,就業人群和工作的人口主要在哪裡。如何激發並且幫助這些人,這是我們的使命。

研究9000萬個企業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相當於研究中國90%的企業生態,我們和90%的中國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研究他們的特徵,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是一個足夠大的商業模式。

改革開放40年,房地產高歌猛進20年,商業不動產急劇開發10年,這期間我們蓋了5億平方米非住宅建築,包括商場、酒店、辦公樓和綜合體。5億平方米中有多少可以高效服務,又有多少真正懂得年輕人的需求。

現在有很多網紅IP不斷填充空餘的面積,喜茶、奈雪、泡泡茶,包括聯合辦公、共享生活等等。今天還出現教育綜合體、醫療綜合體、養老綜合體這些細分領域,它們取代了那些不被人們需要的舊業態和舊品類。體驗經濟、社群經濟和互動式經濟變成人們越來越需要的東西,目的地購物和目的地逛樓的機會越來越小,為什麼人們會對有些地方趨之若鶩,排長隊買一杯茶,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體現新物種和新人類的關係。

有了微信以後,我們認識人的頻率和能力都大大提高,和一個人單獨交往的時間短了很多。原來可以和一個人促膝長談幾個小時,現在深度交流越來越少,這是網際網路帶來的變化。

今天的樓宇裡有各種各樣的服務商,他們都在思考樓會變成什麼東西。樓會變成服務聚集地,變成解決方案。城市和工作的變化帶來了什麼,空間服務無限延展,多種用途的空間。空間變成一個平臺,集結各種各樣的社會服務,變得越來越自然和正常。

城市空間裡面的東西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原來的大綜合體,我們會找一大堆服務放在裡面,吸引人流進來消費。現在是我們會在空間裝很多人,吸引服務進來找人。

人是根本,很多人轉過寧高寧(中化集團董事)的一篇演講:萬物皆有人。任何事情的變化都是由人的變化所導致,如果你不琢磨人,那麼在創業的時候會覺得不知所措。

中國人口很有意思,到現在為止,我們有兩次人口出生高峰,第一次是1966年到1974年,產生了2.94億人口,這一幫人在今天正好處在45歲到53歲之間,包括我。這3億人目前還是中國的骨幹力量,還沒有退出歷史舞臺,他們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主要的推手、貢獻者、消費者以及主要價值產生人。第二次是1985年到1996年,產生了1.84億人口,雖然有所衰減,但仍然很多。這1.84億人口今天正好處於23到34歲之間,正是社會的新生骨幹力量,也正是社會的主要新增生產力。

今天的中國由這兩撥人共同為社會服務,這是中國勞動力人口結構最優的最後時期,這個時期大概還有10到15年。當1996年的人38歲的時候,1974年的人已經70歲了。這15年的時間內,人類歷史會完成這一次技術革命的主要基礎工作,基本奠定了格局。這15年非常有意思,第一波人徹底退出勞動力年齡,中國的下一波人逐漸領導這個社會,勞動力人口會迅速衰減。

今天我們做的任何一個新品類、新服務、新產物、新物種的物件,就是下面的1.84億人,會有很多的發現。這些人不同於上一輩,他們是完全在網際網路計算機時代成長起來的一幫人。我們這一撥人一直到大學畢業都不知道計算機長什麼樣,所以這一代人的社會需求、社會勞動組織方式、生產力要素的分配方式,將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從計算機開始,而我們是從計算器開始,這是根本的不同。不了解人,無從談商業模式,別談新社會變化,這是基本的基本。

千禧一代,Z世代的人群更需要表達自我,更需要有品質的生活和工作,需要體現自我價值,需要幹一些自己認為有價值並且喜歡的事情,他們不會為溫飽發愁,更加追求精神的品質。這都是我們創造新品類、研究新模式下必須了解的問題。

未來辦公、工作、搭建辦公空間,肯定和原來不同,當我佐證共享辦公有沒有未來,這到底是不是一個新賽道的時候,不停的告訴我自己肯定是,因為這些使用者是我們,不僅僅是寫字樓的這幫人。

如何實現破界創新

優客工場做的事情主要有三大板塊。第一,研究如何利用城市空間,怎樣將以共享辦公為基礎的服務業態裝進去。空間如何分配,什麼房子能掙什麼錢。桌子肯定是掙錢的基礎單位,鋪的越多,算錢的基礎單位就會越多,所以這些房子賣桌子掙錢。

如果賣空間掙錢,就必須要給使用者一些呼吸空間。優客工場的會議室比辦公室掙的錢多,因為會議室既可以賣場地裡的人,也可以賣社會上的人,我們的會議室在APP上會公開銷售。咖啡空間和閱讀空間好像沒辦法點人頭算錢,但背後是餐飲類收費。如果空間裡只有桌子,我覺得違背了我們做這個行業的根本,要做的一定是城市綜合服務平臺和生活方式平臺,而不只是一個賣辦公室的地方。

在不斷髮現空間的基礎上,不停地拓展供應鏈。空間裡有兩個內容來源,空間供應鏈和非空間供應鏈。空間供應鏈包括會議室、路演廳、健身房、咖啡廳、大慶朗讀和餐廳。這些供應和辦公密切相關。另外一方面是服務,個人服務、企業服務和線上線下服務。

這四年我們通過對企業的觀察,發現第一大服務是展示化類別,他們需要推廣、營銷自己,讓更多的人發現並找到他們,讓他們變成更有價值的人,這是他們在聯合辦公里非常重要的一個思想動機。除此之外,還有連線類的服務,解決企業註冊問題、報稅問題、公共記賬問題、組織拓展、共享醫療,這些團購性的服務是聯合辦公里面有一個新發現,把大家集結起來換取更大的商業價值。

服務供應鏈和空間供應鏈,構成了一個大型的供應鏈集結。空間裡面那些值得不斷放大的服務,比如我們投資幾個服務類平臺,做智慧財產權生態鏈,做活動釋出。我們投資活動行和知呱呱,然後把空間裡邊的服務資源給他們,等他們做大以後反哺空間裡面的企業,同時可以服務外界,不停的加厚服務供應鏈的內容和品質。

線上下社群供應鏈的驅動下,裂變形成倍數增長的線上線下社群平臺。社群一定要以倍數增長,不侷限於一個空間,要放在一個大型供應鏈裡。

最早有人質疑優客工場,說我們是二房東,掙得是租金價差。這句話對也不對,我們確實掙得是空間的價差,但我們不是二房東。我們對空間進行改造,提供各種各樣的雲,這些東西難道沒有增值嗎?如果我們沒有做這些事情,客戶為什麼會來,我們跟其它的空間又有什麼不一樣。我們的空間價差裡帶著各種各樣的投入,而且還有供應鏈產生的服務價差。

一個人需要服務,價格不會變。但100人需要服務,就能產生價差。當我們帶著2萬家公司10萬人談服務,肯定能得到大折扣。以前我有一個夢想,做一個巨型公司,招100萬員工,這樣我就是全世界最有Bargaining Power(議價能力)的企業。做到這件事情需要用放大器,供應鏈可以成為這樣的放大器。

一旦擁有自己的會員,就可以開始做社群。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嘗試,我們參照住宅小區的邏輯,物業管理公司是現在住宅小區最值錢的要素。物業公司管理的小區越大,家庭數越多,公司就越值錢,因為它可以成為電商的入口,它管理著裡面所有的住戶。

優客工場是一個入口,也是一個平臺和空間,聚了一大堆睜著眼睛上班的人,上班時間產生的採購能力巨大,所以有很多電商和我們嫁接,我們能成為線下的集中電商網點。優客工場的每一個場區都有團購負責人,負責引入產品,幾百上千個的人一起團購,價格肯定比他們單獨買便宜。這裡的價差來自於流量的集結,線下流量的價值超過網際網路流量的價值。1000個人一起跟社群團購一堆水果,節約了大量的成本,這樣形成的價差應該讓利給我,然後我反哺給裡面的人。

我們既然做了一個熟人經濟社會,為什麼不再讓大家更熟一點。現在有4000家公司,我發動大家一起搞會員俱樂部,這裡面只要有40人特別嚮往更加密切的群體,他們比我想幹這件事踴躍多了,訂立八項同盟規則,誰有難就一起上,結成媒體同盟,一起發聲,一起做廣告。後來發現群裡面有人說,我能幹這個,你們需要就找我。這是生意,同時也是付出。我們做了這個關係以後,會為這40個人提供更多特定的服務,我可以帶他們找任正非、柳傳志聊聊,去遊學走訪蔦屋書店也不錯。慢慢的,這幫人就做起來了,平臺就是這樣出現的。

為什麼我們需要在空間裡規劃這麼多讓人蔘與活動的地方,其實就是攢線上的會員量。僅僅靠桌子攢會員特別困難,一個人不能衍生出更多的人,所以我們一定要用供應鏈讓一個人衍生出更多的人。

當我們發現資產是人,而不是空間,然後衍生出更多新的商業價值。一個空間兩個資產,空間服務和人。通過審視這兩個資產,我們研究出了三個價差:空間價差、服務價差和流量價差,這三個價差已經超過二房東的收入。

這些事情不神奇,也沒有高科技,我們的高科技主要作為技術支撐,根本還是一個服務型公司。服務如何變現,要回到需求、趨勢和合適六個字。

上面所有的路徑都來自於人本身,不是憑空想。不停的從需求、趨勢、適合乘以破界,這就是需要不停放大的東西。先做空間,然後看空間服務,最後專享企業和個人服務。基於一個基礎不停挖掘多層次需要的放大效應,這是根本。

破界的創新,需要我們換個視角審視手裡的資產。原本認為房子是資產,空間是資產,桌子是資產,後來發現服務是資產,進而發現這裡面的人是資產。人身上可以拓展出更多的服務,挖掘出更多的需要。我們用2億2千萬小時來表達人帶來的資產,別人把這麼多長時間的生命放在這,而且不是睡覺,全都是高智商人群,這樣還找不到錢,簡直就是暴殄天物。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晶片十月或將爆發!被低估的龍頭,細分晶片板塊各個龍頭!最新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