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半公開的“秘密”,大家並不感到意外。面對新能源造車這一風口,如果有哪行業上的龍頭企業還未“參戰”,反倒容易受到“能力”的質疑,畢竟,包括格力、五糧液、恆大等這些看似與“造車”毫不相干的企業,也都試圖踏上這片“熱土”。
當然了,還有野心十足的網際網路巨頭。
如今,特斯拉總市值已經暴漲到超過 8000 億美元,幾乎是此前長期霸居全球車企市值榜首的豐田汽車(2100 億美元左右)的四倍。
作為中國的造車新勢力,蔚來的總市值也一度超越大眾集團位居全球第三,股價同比增長超過 1800%;小鵬、理想也紛紛衝進前二十。
這樣的誘惑誰能抵擋得住?!
眼下,百度已官宣將親自下場造車;阿里與上汽集團聯手成立了智己汽車;蘋果也聯手起亞,帶著 231 億人民幣殺入造車圈。
這樣熱鬧的景象,經過 10 年的奮戰,已然成為了一家網際網路巨頭的小米自然是無法缺席的。
昨日下午,「小米造車」此訊息釋出後,早間一度跌4%的小米集團尾盤快速拉昇,一度漲超12%直線上升,最終收漲6.42%,公司市值達到7722億港元。
利好的態勢已在資本上顯現,那麼未來小米又將如何做好造車這門生意呢?
「小米造車」到哪步了?
雖然此前對於亦不時傳出的小米造車傳聞,小米都予以了否認。此次,小米總辦副主任徐潔雲同樣在在微博上進行了迴應,稱掌握一個原則就行: “但凡說小米要造車的,都是假新聞。”
但事實上,小米早已和汽車行業接觸,並在智慧出行領域進行滲入。
雖還未踏足汽車行業,但雷軍被稱為是國內造車新勢力的“伯樂”。其不僅是蔚來汽車的第一位投資人,也因此和蔚來創始人李斌結緣,倆人成為了生活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之後,雷軍名下的順為資本和小米科技又分別參與了小鵬汽車的A1輪和C輪融資。
在資本方面,據媒體統計,小米科技、雷軍個人及順為資本已經投資了 40 家左右有關造車、汽車後市場以及出行的企業。
在研發投入上,小米內部也多次立項調研過造車專案。據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專利公告系統中公開的專利申請檔案,小米從2015年起陸續申請了汽車定速巡航、能源補充、車輛操控、導航、輔助行駛和行車安全等汽車方向的發明專利。
最近的一次傳言是,2020年12月末,網路上稱小米即將釋出和比亞迪出品的‘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青悅S1。不過,該訊息很快就被小米公關闢謠,而比亞迪也表示這條資訊是謠言。
雖然如此,在車聯網領域,小米頗有建樹,與梅賽德斯-賓士乘用車中國研發中心合作的語音助手“小愛同學”,使得小米可以透過各類產品積極介入汽車物聯網(loT)生態。
比如,透過小愛同學,梅賽德斯-賓士 MBUX 人機互動系統、威馬 EX5 車型、一汽奔騰 T77 米粉定製版車型能夠實現對智慧家居的控制;小米手機亦可以發揮小鵬和比亞迪車鑰匙的作用;小米手錶同樣支援蔚來相關車型的智慧控制。未來小米還將把支付體系延伸至車端。
但目前來看,小米除了融資和車聯網領域的滲入,面對轟轟烈烈的汽車新“四化”技術,在汽車行業,小米的佈局並不多。
小米如何造車?
價效比高是小米手機最大的亮點。華麗的大屏以及流暢的系統,都讓小米在國內圈粉無數。這也讓消費者對未來小米汽車的定位有了猜想,此前,雷軍曾表示小米手機的硬體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
那麼小米造出來的汽車「會不會也是走超高性價比風」呢?
但現下,相比小米要造出什麼樣子的車,更為重要的是小米如何造車。從多個資訊源獲悉,小米已確定造車,並視其為戰略級決策,不過具體形式和路徑還未確定,或許仍有變數。
放眼整個行業,網際網路造車主要可以分為三種模式:自主造車;自主設計,汽車廠代工;與傳統車企深度合作。
在造車模式上,阿里、百度都已經官宣了和上汽以及吉利的合作,至於騰訊也傳出即將和長安合作,更早的滴滴委託比亞迪代工的車型都已經上市;而大洋彼岸的蘋果更是爆出和現代、日產進行過代工談判。
小米透過全球採購組裝的方式降低生產成本,但相較於手機行業的供應鏈整合方式,造車並不那麼容易,汽車行業具有更高的技術壁壘和大量的資金投入,不是說把零件都買好就能製造出一輛不錯的汽車。
特斯拉之所以能短時間成為新能源汽車的領頭羊,是由於它沉澱多年的AI駕駛技術,以及花費500億砸出來的超級工廠,而這些都是許多網際網路企業所不具備的條件。
當下,在走向智慧化時代的過渡時期,無更多技術依靠,從零開始的小米選擇傳統主機廠現成的工廠與成熟的平臺技術,快速實現自身產品投放市場,是捷徑也是最保險的做法。
對於打造智慧汽車,網際網路企業和傳統車企,軟體智慧+硬體安全的組合是當前最流行的方式,更有利於發揮雙方自身的優勢,但這其中,前進的路也依舊並不平坦。
好在,目前市場中已有各種企業跨界進入汽車行業或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對於小米來說,這都是很好的借鑑。
結語
在汽車行業智慧化、電動化的發展趨勢下,汽車企業已不單單侷限於製造業的身份,而是努力實現全方位、跨行業的融合,協同發展。
而小米、阿里,百度這樣的網際網路公司,也不僅僅滿足於自己供應商的身份和角色,而是希望自己在汽車新四化時代可以獲得更多的話語權,甚至可以成為這個百年不遇風口的主導者。
此前,國家提出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到 2025 年將達到汽車銷售總量的 20%。這就意味著,未來新能源汽車 2025 年的市場規模將超過 500 萬輛,是目前的 5 倍左右。這意味著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有著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如今,汽車已經從傳統交通運輸工具開始向智慧移動終端轉變,未來,衡量一輛汽車的價值主導因素不僅是傳統的車身和底盤,更多的是計算和連線技術以及自動駕駛軟體等智慧化因素,而這些技術恰恰是網際網路公司造車的優勢所在。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像小米這樣跨界競爭者的到來,可以快速推薦新能源車市場發展,而對於消費者而言,亦是件好事,說不定小米或其他跨界車企會有什麼奇思妙想,就帶給我們些什麼新鮮玩意兒,並在汽車行業再殺出一條新的道路呢。
當前,隨著越來越多跨界公司進入造車的賽場,新一輪優勝劣汰式的競爭又要開始了,在大浪淘沙式的洗禮下,誰又能活下來,活得好,還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