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小米為什麼要造車?

不出所料,小米集團港股在尾盤迅速拉昇,漲幅一度達到12%,暴漲近900億後市值超過8100億港元,截至收盤仍保持大漲6.42%,收於30.65港元。

“造車”似乎成為科技公司股市大漲的秘訣,前有百度宣佈造車市值直接翻番,創下1100億美元新高。小米此次暴漲或將在正式官宣後再度重現。

小米造車的躊躇

相比此前,“但凡說小米要造車的,都是假新聞”這樣的迴應,這一次小米官方還是鬆了口風,迴應稱“等等看看,暫時沒有”,更多資訊暫不予迴應是否意味著正在醞釀公告,“暫時沒有”是否意味著“即將有”,欲拒還迎的曖昧態勢大機率意味著官宣的到來。

早在2013年,雷軍就曾兩度拜訪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曾問過馬斯克“為什麼要做特斯拉這個問題”,彼時的特斯拉還遠未成長起來,馬斯克迴應道,“並不覺得造車是一門好生意,因為失敗率遠超成功率,但是對於這項終有人要完成的事業,並不希望等待其他人完成。”

在2014年小米造車的訊息不脛而走之後的一年內,小米接連申請了9項與汽車相關的專利,包括定速巡航、駕駛輔助以及小米手機NFC車鑰匙等,並在同年投資了地圖廠商凱立德,頻繁的動作一度令人考慮其投身造車的可能性。

2018年,小米內部也曾啟動過名為“micar” 的造車專案調研,由負責制定小米戰略的參謀部牽頭;2019年6月,小米宣佈與梅賽德斯賓士合作,推動旗下虛擬語音助手小愛同學進入汽車人機互動系統;

2020年1月7日,小米曾公開了一項名為“一種變速車檔位自動推薦的方法和裝置”相關專利,公開號為CN106476952B,分類為無軌陸用車輛。摘要顯示,本公開是關於一種變速車檔位自動推薦的方法和裝置,屬於計算機技術領域,可用於提高檔位設定的準確度。6月,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申請註冊“小米車聯”商標和相關圖形商標,國際分類涉及網站服務、科學儀器等。

最接近官宣造車的一次便是去年11月流出圖片:“小米即將釋出和比亞迪聯合出品的‘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青悅S1,售價為84999元”。隨後被闢謠。

就在昨天,天眼查更新資訊顯示,小米關聯公司——北京小米松果電子有限公司公開一項名為“共享交通工具的排程方法、裝置及儲存介質”發明專利。其中,共享交通工具的排程方法應用於共享交通工具,所述共享交通工具安裝有攝像裝置,為電驅動且具有自平衡能力。本公開可實現共享交通工具的自主排程,提升共享交通工具的智慧化。

關於造車的鋪墊與造勢,小米已經走過了7年的時間。期間,雷軍透過其創立的順為資本先後投資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曲線試水造車大業,雷軍更是蔚來汽車的第一位投資人,順為資本和小米集團則分別參與小鵬汽車的A1輪和C輪融資。此外,雷軍系在汽車領域投資企業近30家,被稱為汽車圈最強天使投資人。

除專利、資本之外,雷軍也在依託小米的科技市場,以不同產品介入汽車物聯網生態。比如小米手機可充當小鵬和比亞迪的車鑰匙,小米手環可作為蔚來的智慧遙控,威馬EX5可控制的小米智慧家庭裝置達到8類20種,與一汽奔騰推出米粉定製版涉及智慧語音等環節。

觀望時間如此之久,鋪墊如此之久,躊躇如此之久,小米下場造車似乎也是順理成章。

時機已到?

雷軍創辦的順為資本,有著“順勢而為”的含義,在當下的時間點究竟有哪些因素促使雷軍認為東風已到?

回顧小米的發家史可以發現,其離不開蘋果在華建廠帶來的完整供應鏈市場,在小米的生態中,所謂高配低價,背後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完整且成熟的供應鏈。

這也是雷軍與馬斯克作為商人的根本不同之處,馬斯克有著改變世界的堅定光環,雷軍也有著穩中求進的商業邏輯,透過這七年的觀望,國內電動車的蠻荒階段已經度過,電池、電機、電控、配套設施等等都已經不需要雷軍負重前行。

電池作為電動車的核心配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車輛的生命週期,而這些難題已經不需要小米大量投入。無論是如LG、松下、博世等海外供應商,還是寧德時代、比亞迪、孚能、國軒高科等國內供應商,完整成熟的解決方案擺在雷軍面前,不說任其挑選,但是各方合作意願大機率都是積極的。

從小米的內部來看,手機業務早已不是其盈利核心。儘管小米自2018年以來出貨量穩居世界前四,但從2019年報來看,手機業務佔營收59%但其毛利潤僅佔總毛利潤的5.7%;反觀其網際網路業務收入,佔總營收30.7%,但是毛利潤則佔總毛利潤的45%。

手機市場的蛋糕已經很難再做更大,如何依託小米構建的生態拓展業務成為小米自發的訴求。有分析指出,如果想要繼續抓住網際網路流量的紅利,就必須尋找一個替代品,一個能夠成為下一個時代絕對流量入口的東西——汽車。

事實上,小米造車同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都不同,可以繼續延續小米手機的策略,軟體為核心,採購外部成熟的硬體,繼續主打“年輕化導向”、“薄利多銷”、“小米生態”。

國務院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檔案提出,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將在 2025 年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 20%。

根據IHS Markit釋出的《2020年中國智慧網聯市場發展趨勢報告》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汽車市場的智慧汽車滲透率僅為45%,預計2025年將提升到60%。在中國市場方面,預計2025年,中國市場的智慧汽車滲透率將達到75%。這也意味著屆時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智慧汽車市場。

以智慧為核心,以手機為平臺的小米生態框架已經搭建完畢,小米想來也是想在未來可期的大蛋糕中分一杯羹。

造車的可能路徑

代工,是小米造車最大的可能性路徑。

根據2020年9月正式實施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雖然降低了新造車入局門檻,但仍要求具備汽車生產能力。

對於小米來講,搭建自己的生產線顯然在這個風口並不合時宜,其造車第一步更大的可能,是同百度、阿里一樣選擇一傢俱備生產能力的整車商進行合作,更大的可能還是選擇一家傳統車企進行合作,畢竟新勢力自顧不暇。考慮到此前與比亞迪曖昧關係的傳出,兩者並非沒有合作可能。

小米的優勢是什麼?作為一家科技公司,軟體層面是小米的核心優勢,這一點與走向電動化、智慧化的電動車發展路徑不謀而合,對於傳統車企電子架構、軟體配套方面的人才和技術缺失,在小米這裡可以得到有力的補足。

除此之外,資金也是小米需要考慮的一點。截止到去年第三季度,小米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為559億元人民幣;另外2020年底,小米又透過增發配售股票、發行可轉債的方式獲得了近 40 億美元資金。這部分資金該如何分配到造車大業仍不得而知。

造車這條路上,艱難險阻難以預知,諸多科技公司、地產公司、傳統車企班底加入造車也不乏草草了事、折戟沉沙,汽車的複雜度遠高於手機、智慧家居,在資本、渠道、服務等諸多方面的遊戲規則也迥異於手機、家居市場,小米的軟體優勢能否在造車領域轉化為核心優勢仍值得商榷,而不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造車往往都成為了大潮中的浪花。

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小米同百度在造車競爭力上最大的不同在於,百度在自動駕駛這條路上已經走了太遠,小米或許可以花時間、花資本去獲得,但是智慧化的這條路目前看來還是永無止境。

小米的品牌在造車這件事上具備兩面性,一是年輕人接受度高,具有科技感;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其歷史遺留下的“價效比”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造車的上限。

不得不承認,價效比的背後,是小米在核心引數之外的地方有所妥協,極致的效能≠極致的產品,僅靠價效比來博市場是很難行得通的。

從目前的訊息來看,只能說明小米造車是肯定的事,但是什麼時候車型亮相乃至量產則無法估計,時機絕佳並不意味著成功,而這其中需要果斷決策的各種挑戰,或許就是雷軍親自帶隊下場的重要原因。

10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網路借貸的興衰榮辱(十):監管的前後矛盾,或是行業消亡的預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