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作為從傳統裝備轉型到智慧裝備的央企,中信重工是如何看待特種機器人行業的?中信重工副總經理徐偉在此次機器人年會上進行了主題演講,介紹了中信重工在機器人領域的規劃和佈局,也對中國特種機器人行業的未來進行了展望。

徐偉贊同劉進長專家的觀點,機器人將成為國民經濟的主戰場,未來機器人產業將是千億萬億的市場空間。隨著機器人技術、人才和市場的不斷髮展成熟,未來機器人市場(尤其是特種機器人)規模將遠超預期。中國在製造業及機器人技術方面的獨特性,將帶來國內機器人市場的快速發展和規模增長,也將成為遠超國際市場的重要原因。

▍逐漸模糊的邊界

近年來,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邊界越來越模糊。各種機器人技術的集合與創新,給特種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不斷帶來新機遇。

過去,特種機器人一般指專業服務機器人,是指由經過專門培訓的人員操作或者使用的,輔助和/或替代人類從事高危環境和特殊工況的機器人,主要包括軍事應用機器人、極限作業機器人和應急救援機器人。

如今,非常多的特殊場景下,企業的需求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特種機器人,而是需要把工業機械臂,服務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技術進行融合,形成能有移動能力、有感知能力、有大腦分析與判斷,有操作能力的複合型機器人(或可統稱為智慧裝備)。因此,現在能滿足特定場景需求的特種機器人,不僅有手有腳,也有眼有腦,還需要總體協同配合,是一個系統性的整合與創新。

IFR資料顯示,2014年以來,全球特種機器人產業規模的年均增速為12.3%,預計到2021年,全球特種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50億美元。2019年我國特種機器人規模達7.5億美元,增速為17.7%,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其中,軍事應用機器人、極限作業機器人和應急救援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分別為5.2億美元、1.7億美元和0.6億美元。IFR預計,2021年中國特種機器人市場需求規模有望突破11億美元。

但徐偉認為,特種機器人真正的市場規模或許被遠遠低估了。目前,中國擁有成熟完整的電子產業鏈,這使得國內製造產業鏈較海外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尤其是深圳及周邊地區已經打造了完整的產業鏈,成本優勢將成為國內特種機器人快速創新及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

同時,中國正處於工程師紅利期,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了充沛的人才資源,技術研發人員的薪資成本明顯低於西方發達國家。隨著國家對創新產業的大力扶持,創新環境日益改善,企業研發投入呈現高速增長狀態,越來越多國內外頂級高校的年輕學者選擇投身國內機器人事業,業界企業也積極與高校成立合作研發實驗室,人才隊伍和研究力量不斷擴大。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和趨勢。

中國早已成為世界工廠,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潛在市場更是給機器人廠商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特種機器人產品的成熟定型,需要經過“開發-試用-反饋-迭代”等過程。規模化銷售企業能夠積攢越來越多的實踐經驗,從而為產品開發做出更多改進和最佳化,這使得頭部企業的優勢越發明顯。未來隨著市場的發展與整合,中國有望催生百億規模級的機器人行業龍頭。

但目前國內特種機器人市場仍處於初級階段,每年市場流量仍然比較小(雖然總量很大)。國內機器人企業目前做到100億以上的基本沒有,領先企業的市場規模大概僅在幾十億水平。工業機器人國外企業有先發優勢,產品標準化程度更高,競爭相對激烈,毛利相對低一些;而對於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來說,因其起步時間短、細分場景多、應用範圍為廣,國內企業的市場前景更為看好。由於市場細分的原因,服務與特種機器人目前的毛利也相對更高一些。隨著大資料、移動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的應用以及產業鏈的不斷成熟,預計未來特種機器人的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但中國特種機器人企業發展的水平很可能領跑於全球。

▍特種機器人企業面臨的新挑戰

徐偉認為,分析機器人產業可從四個角度入手,即:產品需求屬性、需求滿足方式、產品銷售模式、企業增長瓶頸。

首先,機器人產品必然是需求驅動、使用者價值主導,而需求屬性又包含剛性、頻次、痛點和個性化四個維度。需求剛性直接影響使用者付費的意願。例如,消防與巡檢機器人的需求剛性就很強。需求頻次越高的產品,市場空間與價值就越高。相對而言,巡檢機器人的使用頻次高,其潛力就比消防機器人更大。個性化決定了需求滿足的難度,個性化程度越高,市場就越細分。特種機器人與工業機器人整合商的區別,就在於特種機器人也是需要一定的標準化,也具有一定的批次,而不是一個單一專案。產品是否切中需求痛點,直接決定產品價值的高低。

很多時候,客戶是否認同產品價值的原因在於,企業認為的痛點卻不是客戶認為的痛點,雙方對需求認知的脫節使得產品在技術上可能很高階,但到最後的場景卻並不是非常適用;大部分企業找到了高頻剛需,但產品切不住需求痛點,因此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亮點,陷入無緒的低價競爭。

其次,需求滿足方式方面,根據目前的技術發展階段,企業很難把機器人產品放在完全替代人的角度。因為一個訓練有素的工人是很精密的有機系統,我們現在的機器人產品只能代替和升級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有毒有害的環境下,使用機器替代人進行系列操作。產業界也在努力探索一些新領域,但這還需要時間。總之,清醒地認識現階段技術的能力邊界,區分產品的需求升級、需求替代與需求探索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銷售落地模式方面,主要是區分To B與To C的區別。

第四,企業增長瓶頸。從實踐看,企業必須解決技術鏈、供應鏈、資金鍊三個層面的問題。技術上,要考慮產品功能能否實現,實現到什麼程度,只有合適的產品定位才能有市場。當前,一些細分品類的服務或特種機器人發展迅速,但是實際表現不佳,主要原因就在於技術和產業鏈不太成熟。客戶提的要求可能是100分,但業界做出來的可能只有60-80分。例如,市場上已經有一些銀行服務機器人產品在應用,但是在人機互動到很高級別、語義理解很困難的時候,最後就變成人工去接管這個機器人的交流互動功能,這表明相關的技術還沒有達到市場最高的需求級別。

供應上,必須妥善處理樣機成本、批次成本的關係,解決關鍵零部件來源與制約。今年受到疫情及中美貿易戰影響,國外部分零部件的供貨期增加3-6個月,這個是行業要解決的問題。所有做移動機器人的企業,都受益於這幾年雷達零部件的成本降低,因此,供應鏈對行業的影響不言而喻。資金上,必須迅速回收產品銷售資金,當前資本更加理性,單純靠資本融資發展壯大的模式不可持續。做出的產品客戶能不能持續買單,是解決資金問題的關鍵。對於很多新產品和熱點產品,客戶只是圖熱鬧和新鮮而進行採購,但如果不能為客戶提供持續的價值,產品就難以變現、企業資金就會出現問題。

總之,特種機器人企業面臨的新挑戰,就是在標準化與個性化產品之間找到平衡,是找到一個足夠大又相對舒適的細分市場,這是非常難的。特種機器人與工業、服務機器人相比,有非常強的個性化,這導致特種機器人企業在規模上很難趕上機器人四大家族與國內服務機器人巨頭。目前規模領先的企業有先發優勢,但要解決增長問題,必須要選好市場與產品定位,匹配良好的商業與銷售模式,解決技術鏈、供應鏈與資金鍊等一系列瓶頸。

▍中信重工如何佈局機器人?

中信重工的前身,是國家“一五”期間規劃的156個重大建設專案之一。歷經60多年的建設發展,中信重工已成為全球領先的礦業與水泥裝備供應商和服務商,機器人與智慧裝備也成為公司轉型發展主要經營板塊,該板塊營收年規模約10個億。目前,整個中信重工機器人與智慧裝備板塊,包括自動控制及感測器、特種機器人兩大產業,業務貢獻大約各佔一半。近年來,中信重工特種機器人的累計銷售超過3000臺。其中,消防機器人是中信重工的特色拳頭產品,目前國內市場佔有率在70%以上;煤炭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今年估計會達到1個億以上水平。按工信部下屬中國電子學會編制的《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中信重工已連續三年被列為特種機器人第一梯隊代表企業。

中信重工現已形成“應急救援、特種作業、軍民融合”三大系列機器人產品。2019年,在立德共創研究院的支援下,中信重工編制完成《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其中,規劃重點發展的業務為“5+N”——即應急救援、特種作業、軍民融合、智慧工廠、核心部件,同時密切關注潛力巨大的物流、倉儲、醫療、康養、農業等N個延伸領域。

作為中信集團下屬專門從事機器人業務的平臺公司負責人之一,徐偉在演講最後也發出呼籲:“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需要產業、學界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中信重工秉承“共生共享、共創新可能”的品牌理念,願意在資本、技術、市場方面和大家緊密合作,也希望大家能夠和中信重工一起,合作共贏,共創未來。”

8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比特幣持續震盪。有望突破600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