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雷軍又瞄上了新風口。
2月19日,《晚點LatePost》曝出,小米確定造車,或由雷軍親自帶隊,不過具體形式和路徑尚未確定。
而小米官方對此的態度和以往不同,迴應稱:等等看看,暫時沒有。
訊息傳出當天,小米股價直線飆升,11分鐘上漲12%,市值秒增近900億。
投資者們之所以對小米造車如此看好,很大原因是十年前的雷軍,讓不少年輕人用得起智慧手機。
這也留給市場一個懸念:未來十年,小米會不會成為這代年輕人的第一輛車?
作 者 |未來商業觀察 卓 宇
01、最佳時機
剛剛踏入2021年,汽車行業接連丟擲深水炸彈:
蘋果秘密啟動造車專案,賈躍亭的FF要上市,雷軍也動了造車的念頭。
儘管大部分傳聞和爆料未得到官方點頭,但能看出新的一年汽車市場註定風雲變幻。
事實上,智慧電車賽道的火熱,在2020年已有苗頭。
繼蔚來登陸美股市場之後,“造車三兄弟”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先後在去年上市,市值一度飆升過千億。
股價與市值的良好表現,很大程度上代表著背後投資人以及投資者,對於賽道未來發展的看好。
除了二級市場的反響,過去一年裡,智慧電車賽道出現了三個明顯訊號:
首先,國資出手。去年蔚來獲得安徽國資70億元投資;今年1月,Faraday Future(FF)傳出珠海國資投資訊息。
其次,市場普及。百度歷時3年的阿波羅自動駕駛計劃去年落地測試,特斯拉拉開大降價序幕。
最後,巨頭搶灘。恆大宣佈造車,車還沒造出來,股價已漲翻。華為、三星、蘋果等手機大亨先後被傳入局汽車業。
雷軍挑選這個時機切入智慧電車領域,也符合他順勢而為的商業風格。
他曾講過,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雷軍擅長捕捉風口。
近十年裡,從智慧產品如手機、電視和音箱,再到生態趨勢如米聊、AIoT(AI和物聯網),每個風口中都能看到小米的身影。
在創立小米之前,金山的創業經歷以及天使投資人的經驗教訓,讓他對追逐風口始終保持著謹慎之心。
那句名言後面還有一句:風口過後,摔得最慘的也是豬。
因此,小米在蘋果和魅族引發國內智慧手機升溫3年後,跳入智慧機市場;在亞馬遜智慧音箱 Echo降價時,才做出小愛音箱。
過往的經驗,讓雷軍懂得判斷風口匯聚的程度,他曾在演講中表示:尋找風口,其實有規律。
早在2015年和2016年,雷軍創立的順位資本先後投資了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
那時賈躍亭已經全力投入樂視造車計劃,而雷軍卻選擇以投資人的身份旁觀。
如今,智慧電車賽道大浪淘沙時期已過,蔚來、理想和小鵬汽車紛紛量產上市,跨過生死線。
賈躍亭的FF都被傳要上市了,雷軍還沉得住氣嗎?
02、價效比起步?
小米會造出什麼樣的汽車?這個答案無疑值得人們期待。
十年前,小米的出現,讓不少年輕學生和白領用上了智慧手機。如今,小米要造汽車,人們自然會想到價效比。
即便近兩年小米手機開始走高階路線,但價效比依然是小米品牌基因裡的特有調性。
就如關於蘋果汽車的構想,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科技感和美感。
馬斯克都不得不承認,蘋果是特斯拉最大的競爭對手。
而蘋果汽車的核心技術之一:自動駕駛技術,剛剛傳出新動向。
19日訊息顯示,蘋果正在積極同多家Lidar(鐳射雷達)的供應商磋商。
作為自動駕駛關鍵感測器技術之一,Lidar遠位元斯拉以攝像頭作為感測器的安全係數高上許多。
蘋果所賦予使用者的科技體驗,在PC、平板、手機產品上早有積累。
比如,iPhone 12Pro背面的鐳射雷達的輔助檢測功能,被稱為盲人“眼睛”,著實令人驚豔。
而小米造車,除了令人期待的價效比,小米在“汽車+手機+Alot”的突破同樣值得關注。
2019年6月,小米宣佈與梅賽德斯賓士合作,推動旗下虛擬語音助手小愛同學進入汽車人機互動系統。
去年4月,小米先出手投資了車聯網公司博泰,發力車聯網。隨後在年中便悄悄註冊了小米車聯商標。
據企查查顯示,小米旗下關聯公司擁有的與車輛相關專利共134件,部分涉及汽車零配件的分公司均於2020年成立。
小米殺入汽車市場已是大勢所趨,但造不造車,雷軍也很猶豫。
03、雷軍的猶豫
事實上,幾大手機廠商爭相進軍汽車領域,還有一個原因:全球手機市場日趨飽和。
兩年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在《世界經濟展望》中發出預警,智慧手機出貨量有史以來首次出現下降。
手機作為智慧連線終端,帶來以家為場景的智慧體驗,那麼接下來便是出行場景,智慧電車顯然被寄予厚望。
但造車不比造手機,成本投入與消耗難以相提並論,製造技術與經驗也不是短時間能靠錢砸出來的。
缺乏生產資質和能力的網際網路公司,想要造車,幾乎都要走與整車廠合作的路線。
對於小米而言,如若主打價效比,各個環節的成本把控與壓縮,將會是巨大考驗。
定位中高路線,又意味著要在特斯拉以及國產造車新勢力下突圍。
除此之外,造車的燒錢程度不容忽視,即便特斯拉也曾面臨過資金短缺的至暗時刻。
賈躍亭為造車搭上了樂視,蔚來一度因為缺錢,經歷了2019年的生死線。
以價效比打下江山的小米,並不擅長製造利潤,巨大的成本投入會不會造成小米現金流壓力,這或許才是雷軍的猶豫點之一。
從雷軍個人來看,過往的經驗優勢在於資本運作能力,營銷能力和成本把控能力。
另一方面,特斯拉等先行者如今已經在供應鏈、人才、充電樁等方面鋪好了路,這也為小米造車增添了成功機率。
眼下,智慧車時代已然開啟,小米在追逐又一風口的路上,最大的挑戰或是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