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今天迎來2021年最讓國人興奮的訊息,全國疫情所有中高風險的地區全部清零了!

自從去年疫情爆發以來,人們先是對健康環境充滿憂慮,隨著疫情沒完沒了,之前還有訊息稱新冠病毒有可能成為長期疫情。現在看來國內的疫情是相對穩定了,所以人們擔心的更多應該是生存問題了。

昨天跟一位姐姐聊起,她的先生之前是投資公司的財務總監,去年因為疫情公司很多海外投資款沒法收回來,公司把大部分員工都解散了。

她先生失業一年多了,也沒能找回職位跟薪酬與之前差不多的工作,現在只能接一些兼職的財務工作,連每月的房貸都只能呼叫積蓄來歸還了。。

疫情帶給我們最多的話題就是經濟下滑,但其實偶爾去商場、食肆等地方看看,人潮還是那麼多,今年春節在廣州城內的商場各大食肆幾乎每天都要排隊等位,說明國人的消費力還是可以的。

而且隨著新冠疫苗的逐步普及,疫情為我們帶來的健康隱患還沒有那麼擔憂。

真正讓人擔憂的還是全球疫情持續失控,所以今年想做進出口生意的朋友還是得謹慎一點。反觀近年國潮風不斷,我們怎麼不考慮做一個自有的爆款品牌呢?

去年接觸了不少民營企業的老闆,才發現很多私營企業主根本沒有品牌意識,在他們看來,生產出來的產品好用、能賣出去或者能吸引大廠來找代工、貼牌,他們的業務鏈就能維持了。

但有意思的是,大多數是小型企業主都有聽過可口可樂前CEO道格拉斯.達夫特的那句名言:“如果可口可樂在世界各地的廠房都被一把大火燒光,只要可口可樂的品牌還在,一夜之間它會讓所有的廠房在廢墟中拔地而起。”

其實作為企業主,老闆們都知道或者聽說過品牌的價值遠遠高於商品的。但同時很多老闆在品牌諮詢的時候,聽到專業人士的系統分析,反應都是:“做品牌太難了!”

這兩天看了作為首個獲得最具權威英國D&AD黃鉛筆獎的中國創意總監黃偉先生,他用自己二十多年廣告創意、品牌營銷的經驗積累,寫下的新書《認知錐》。

書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系列如何以認知錐打選爆款品牌的策略,不僅讓業內人士拍手稱讚,行外人也能對品牌輸出有了新的認知。

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一起看看怎樣打造入門級的爆款品牌吧:

01| 什麼是品牌的認知資產呢?

著名廣告人黃偉老師在新作《認知錐》裡說過,“從0到1,認知是一切生意的起點。”

那什麼是品牌認知權呢?

換句話說,說起某個品類,能讓你脫口而出的名稱就是品牌了。

品牌認知權為什麼那麼重要呢?下面讓我們看看兩個例子:

2、同時,在中國也有一場極為轟動的品牌官司,涼茶行業兩大巨頭王老吉和加多寶,爭奪“紅罐包裝”的歸屬權。隨著時間推移,“戰場”逐漸擴大到對“全國銷量領先的紅罐涼茶”等廣告語的爭奪,曠日持久的官司耗去了雙方六年光陰。

這些規模龐大的企業,為何要耗費大量資源去打一場只涉及字眼和包裝的官司?

答案很明確,那就是為了爭奪使用者心中的“可認知資產”,即在公眾心中某一品類已形成共識並且是“唯一認知”的那部分內容。

例如,當涼茶和紅罐之間已經畫上堅固的等號,當時加多寶將紅罐調整成金罐,市場份額便迅速下滑了。金罐不等於涼茶,而且金罐既無品牌認知度,也沒市場辨識度,自然很難讓消費者埋單。

所以黃偉老師在《認知錐》裡強調:“認知資產必然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品牌的地方,就有認知資產戰爭。”

如果企業選擇避世獨美,做個安靜的“不爭品牌”呢?眾所周知,涼茶頭部陣營是王老吉和加多寶,“不爭陣營”是和其正、鄧老、黃振龍、深暉、清酷、鴻福堂、徐其修等—很殘酷,這一長串中一定有你沒聽說過的品牌。

“不爭”就得從零打造品牌認知,可能消費者至今都未必聽過,更別提成為該品類中消費者排序前兩位的自然提及品牌了。

成為頭部品牌當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20%的品牌賺取了80%的利潤也是不爭的事實,例如據媒體估算,2019年蘋果公司獲得了全智慧手機行業66%的利潤。

可以說,蘋果公司是靠強大的品牌認知和高品質走到了現在。由此可見,認知資產就是企業核心資產。

02| 如何打造一個高認知度的品牌呢?

“定位不是品牌對產品要做的事,定位是品牌對預期客戶要做的事。換句話說,品牌要在預期客戶的頭腦裡給產品定位,確保產品在預期客戶頭腦裡佔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地方。說得再直接些,就是將消費者的心智作為戰場,打造品牌的目的就是要在戰場上取得主導地位。”—《認知錐》

黃偉老師在《認知錐》書中還給出了兩條關於打造品牌認知的公式:

1、產品滿分+認知滿分=打爆市場

2、認知錐=詞彙錐+符號錐+體驗錐

單看概念好像有點不容易理解,那簡單來說:品牌傳播的第一步是什麼?就是顧客得能認出品牌。

打造爆款品牌的第一步就是改個好名字。

最近有些朋友想要註冊新的品牌,我幫忙想了好幾個,但是透過商標註冊的網站查詢就發現都被搶注了。

我們都知道好的名字能改變企業命運,而且名字簡單、易記、形象的名字實在太易於傳播了。

像百年品牌可口可樂,這個全球無人不知的品牌,原來當初也經歷過改名的痛苦期。

但是在中文語境中,“蝌蚪啃蠟”詞彙完全看不出到底是個什麼產品,而且毫無美感,甚至聽起來還有點嚇人,當時產品在華銷量也相當慘淡。持續了兩三年,負責拓展全球業務的Coca-Cola出口公司在《泰晤士報》懸賞徵集中文名。

一位旅英學者蔣彝想出“可口可樂”四個字應徵並最終拿走了獎金。“可口可樂”,簡單的四個字,是中文譯名裡的巔峰之作。

用黃偉老師在《認知錐》書中的話來說:“可口可樂”之所以難得,皆因它不僅保持了英文的音節讀法,而且體現了品牌核心概念“美味與快樂”,更重要的是,它簡單明瞭,極易傳播。它是Coca-Cola全球所有譯名中,唯一一個在音譯的基礎上具有實際含義的名稱,由此也成為廣告界公認的最佳品牌中文譯名。

更深遠的意義在於,它直接命名了“可樂”這一飲料品類,就連20世紀Pepsi入華,也不得不被翻譯成了“百事可樂”,因為國人早已習慣用“可樂”來稱呼這類有甜味、含咖啡因但不含酒精的碳酸飲料。

由此可見,在品牌傳播的領域裡,好的名字不但價值萬金,還能為企業帶來無窮盡的商業價值,所以在打造品牌前,想個好名字好重要。

03| 品牌認知的更深一層意義是打造超強IP

馬丁.林斯特龍曾說:“何以為品牌,不是公司自我認知,一定是社會與使用者的共同認知和接收才能稱之為品牌,否則只是一個商標而已。”

前面提到,黃偉老師給出關於品牌認知構建的公式是:

“認知錐=詞彙錐+符號錐+體驗錐”

他在定位的基礎上把使用者認知拆解成詞彙錐、符號錐和體驗錐。簡單來說,要打造高認知度的品牌,必須用這“三錐”結合,把商品的定位詞彙化、宣傳詞彙符號化、識別符號號體驗化。

只有三錐融合,讓消費者從視覺、知覺和觀感全面認識品牌,你所打造的品牌才能佔據使用者的認知,突圍而出。

品牌形象IP化是近年非常流行的元素,喜茶成為年輕人最愛的茶飲,那個抬頭張口喝茶的logo雖然設計簡單,卻深入人心,無論想效仿的人怎樣做類似的logo,喜茶的忠實粉絲一看就會知道哪個才是自己經常喝的。

黃偉老師在《認知錐》書中給我舉了一個最容易理解的例子來證明怎樣打造的IP才符合認知錐三錐合一的標準呢?

他說,“IP是品牌的高階階段,最適用於全新品牌或者品牌升級階段。初創企業,如果想用IP思維打造品牌,那麼一開始就必須想清楚,是走天貓型還是京東型。注意:符號與認知不統一的京東IP的使用者教育成本會遠遠高於天貓IP。”

我們都知道天貓是淘寶商城的升級產物,貓在人們的認知裡是高冷、挑剔的,正好符合天貓商城希望打造的“高階淘寶”的定位。

而且天貓的IP符號與企業命名的視聽統一。一個貓頭+名叫天貓,符合認知錐法則,在傳播方面也簡單易記易傳播的。像小浣熊、三隻松鼠、江小白、熊本熊都屬於天貓型,符號與企業命名的高度統一。

但是像後面京東想把360buy商城升級為京東商城,卻沒有做到符合認知錐的要求。

京東IP的符號和企業命名並沒有統一,企業名叫京東,IP形象卻是隻小狗,名字又叫JOY,這樣的不統一極容易導致認知錯位混亂、記不住。

所以從品牌效應看來,天貓的品牌價值還是遠超於京東的。

結語:

“新國貨品牌的誕生離不開快速建立使用者認知。企業管理者在數字化背景下如何實現認知滿分?《認知錐》給出了具體的方法論來幫助中國公司建立自己的品牌,實現 Made in Chian 的2.0.”—吳曉波

吳曉波老師給《認知錐》書寫的推薦序,既高度概括了國內企業家的品牌認知發展需求,又總結了《認知錐》書中的精萃,不愧是業內高手啊。

新的一年隨著春節假期結束正式開始了,今年能否克服疫情的影響,把自己手上僅有的資源或產品打造成爆款呢?就看我們能不能做到“認知升級”了。

參考書目:《認知錐》

6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海爾 Ha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