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是不是普惠金融?
這個問題其實起源於一種特別流行的認知,就是說金融是全球貧富差距的幕後黑手。你不要以為這是很多“底層人士”的觀點,很多精英媒體、政治家都這麼批評。尤其是在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各國群眾也上街遊行,要求“佔領華爾街”。像法國前任總統薩科奇,還有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也對金融體系大加鞭笞,說它是不負責任的、不道德的體系,偏離了本質。所以,現在的科技金融從業者們就紛紛號稱,自己是普惠金融,是普惠福斯,減少貧富差距的金融。
那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得先回答另一個問題,金融到底是不是加劇了貧富差距?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分三個層次來看。
一、貧富差距拉大和金融深化同步首先,金融加劇貧富差距這種認知,並不是空穴來風,下面是一張美國的財富分佈圖。
在這個圖上你會看到,美國最富有的10%的人佔全社會的財富比例,在80年代的時候是60%多,現在是75%。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1%的美國富人佔了全社會40%以上的財富。而這個比例在80年代只有20%。
而我們都知道,從80年代開始是全球經濟快速金融化的時期。從投資銀行家、私募基金、對衝基金到華爾街,動輒就是上億美金的收入,和普通人相比,很有那種朱門酒肉臭的感覺。而且,美國不是特例,全球也是同樣的趨勢。
所以,從證據上看,,好像和全球的金融深化是同步的。
而且,還有人給這種認知提供了理論基礎。像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在2012年就出版了一本引起特別大轟動的書,叫《21世紀資本論》,他對收入不平等的現象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他說,過去300年的資本主義時代,資本的回報率大概是4%到5%,平均的經濟增長率是多少?1%到2%。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按照2%的經濟增長率,大概36年才能收入翻番。但如果你懂金融,能夠撬動資本回報率的話,按照5%的資本回報率,你14年就翻一番。這就是所謂的“錢能生錢”,你的初始財富越多,那些沒錢的人和你的差距就會越拉越大。而我們知道,金融市場是嫌貧愛富的市場,你的錢越多,你的信用等級就越高,就越能聚集資金,從而實現更快的財富增值。
二、金融、技術、增長和不平等這麼看下來,金融加劇貧富差距這個事不是空穴來風。難怪有人說要打倒金融市場,然後要打土豪,分田地。
但是,直線式的淺層推演,是很容易產生誤導的。
比如剛才的推演裡面,就忽略了一個特別核心的問題,這也是我們要講的第二點。技術進步、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有一種內生的關係。金融和技術結合以後,它會推動全社會整體收入的上升,所以說沒有金融,就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的經濟快速增長。而脫離增長談收入分配就像什麼呢?就像光棍漢去討論娶幾個老婆合適一樣,完全是胡思亂想。
比如說2018年的諾獎得主羅默,他就寫了一個模型。他說,經濟增長是取決於資金K,勞動力L和技術的創新進步A,這幾個要素的相互作用。在工業革命開始的時候,蒸汽、電力技術落地應用,是伴隨著一個很高效率的金融市場的。所以,像蒸汽、電力這些行業必須提供足夠高的資本回報率,吸引更多的資金和勞動力加入,然後在研發和應用過程中加速技術創新,推動技術進步。
另外,還有一個特別偉大的經濟學家熊彼特,他強調,新技術必須有很高的回報率,有時候甚至要壟斷利潤。為什麼呢?因為技術創新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就像新藥研發一樣。而如果研發成功的利潤不足夠高,就不會吸引資金和人力在前期的投入了。
其實,我們可以代入地想一下,你要是個風投機構,如果投中一個專案的回報率不是超高,你會不會在很多早期專案上冒險?你不會。
換句話講,如果不是金融市場的支援,技術的進步迭代速度要慢很多,人力資本的累計會慢很多,經濟增長也會慢很多——整個農業時代的全球經濟2000年一共就增長了3倍。絕大部分人口不識字,技術進步比蝸牛還慢。連基數都這麼小,那貧富差距自然也大不到哪裡去了。可是,你真的需要這樣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嗎?不開玩笑的說,就算穿越回去當皇帝,也沒有現在當窮先生的生活過得好。
三、數字技術和政策面:金融在貧富差距拉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金融到底有沒有加劇貧富差距呢?有一個特別準確的回答:過去30年中,由於客觀和主觀兩個原因,金融在貧富差距拉大的世界裡,確實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首先,從客觀上來說,金融和數字技術的結合,導致了科技新貴階層的出現,也導致了很多原有產業的衰敗,加大了收入不均衡。
數字化、網路化這些技術,天然地傾向於高素質的勞動者,更容易產生“winner takes all”的局面。而金融資本一定會天然地親近這部分人口。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強調要終身學習的原因。
美國有個經濟學家,叫加爾佈雷斯,他把美國3000多個縣的資料拿來整理,就想看看美國的貧富人口到底是怎麼分佈的。結果發現,如果把15個收入最高的縣去掉以後,美國的收入差距就不像我們開始說的變化那麼大了。然後,再看這15個縣,只佔總樣本的0.48%,這些縣全部分佈在矽谷、西雅圖和紐約。
這意味著什麼呢?就是說八九十年代以來,“華爾街+矽谷”模式(即金融資本+數字化技術)確實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但是,這不是像有些人嘴裡嚷嚷的“資本主義的罪惡”,而是我們人類社會在向高技能社會邁進過程中的一種取捨。因為持續的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技術和金融資本的緊密結合。
你想想,工業時代以來,工業製成品,汽車、冰箱、手機、電腦,它們的價格是不是一直在下降,品質是不是一直在上升?所以,原來的奢侈品全部變成了普通消費品。
你再想想,資訊時代以來,包括知識資訊在內的各種服務獲得的便利性,已經和原來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但是,你想一下,如果沒有風投、創投和技術的結合,你很難想象這樣的事情會發生,而且還迭代得這麼快。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你也要看到,頭部產品的開發、運營和投資者,自然會獲得超高的回報率。在整體收入水平上升的過程中,收入的差距也會被拉大。
第二個就是主觀原因。80年代之後,金融市場呈現出了一個複雜化的趨勢。但這個趨勢,很大程度上不是為創造一個更好、更有效的產業融資環境,而是很多亂七八糟的衍生品,它是為了加槓桿而獲取更高利潤。而且80年代之後,美國的里根政府就採取大規模的減稅政策,很多超級富人越來越容易通過各種制度安排實現稅務減免,這一點上,香港又特別地典型。
這些問題都讓矽谷和華爾街更快,而且更牢固地佔領了財富金字塔的頂端。
金融加大貧富差距,其實是個偽命題,在過去幾十年中,整體收入上升和收入差距拉大,這是金融和技術結合後的產物,也是我們這個時代關於財富增長和財富分配的一體兩面。這當然需要我們人類社會在制度安排,比如稅收、社會福利、政策上面更加謹慎。但是,輕易把板子打在科技和金融上,都是值得警惕的反智思維。
好,說到這裡,關於科技金融,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科技金融是不是普惠,其實已經有了答案了。毫無疑問,作為一個新業態,如果科技金融能夠提供一個覆蓋面更廣、風險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金融信用服務體系,刺激全球經濟的高速增長,讓絕大部分人的收入能夠快速增長,這就是一種“普惠”。但是,依靠它降低收入差距,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所以,科技金融是不是普惠,取決於你怎麼理解普惠。而貧富差距的問題,從來都不是金融的問題,而是人類社會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怎麼取得平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