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導讀:中美開闢了網際網路經濟的新賽道,而網際網路自身的侷限性註定網際網路經濟無法成為中美競爭的真正抓手,中美競爭的底牌在於製造科技及實體經濟。

中美開闢了網際網路經濟競爭新戰場。

《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中全球共有494家企業上榜,中國獨角獸企業以206家的數量超過美國的203家,佔比42%。從估值來看,螞蟻金服、位元組跳動和滴滴出行排在全球獨角獸榜前三名,美國的Infor、JUUL Labs、Airbnb分列四、五、六位。從這份榜單中可以明顯地看出目前網際網路經濟中基本上就是中美爭霸。

無獨有偶,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網際網路服務和零售分行業上榜的七家企業中,美國三家、中國四家。

在2019年6月釋出的《網際網路趨勢報告》中,全球30家頂級網際網路公司中有25家被中美壟斷,阿里巴巴和騰訊分列第六、第七位,儘管在市值上排名第一的微軟就能覆蓋榜上所有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市值之和(截至2019年6月7日,微軟市值突破萬億美元,其後中國企業之和為9800多億美元),但其中阿里市值在過去三年間增長106%,遠超前列的蘋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Facebook。

不僅是網際網路公司,網際網路衍生的商業模式也在不斷上演兩強相爭,從Uber到ofo,再從Airbnb到WeWork,儘管在這個過程中某些企業要麼銷聲匿跡、要麼在困境中掙扎,但不可否認的是,整體而言,中國和美國不斷湧現出具有先發優勢和品牌主導地位的網際網路企業引領行業發展,連納斯達克也在2018年11月推出“納斯達克中美網際網路老虎指數”來追蹤中美網際網路市場的“風吹草動”。

此外,中美網際網路巨頭還在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同樣打響了“泰坦之戰”。

凡此種種,皆在表明中美網際網路之爭激戰正酣。

01

中美為何同時聚焦網際網路?

究其原因,其一,搶佔資訊文明的戰略制高點。

據聯合國2018年12月資料,全球網際網路使用者達39億人,其中發展中國家的網際網路使用者比例由13年前的7.7%飛速增長至45.3%。

資訊文明降臨,中美都想搶佔制高點,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背後充斥著數字資產的爭奪、資訊保安的保護、輿論文化的無界滲透。

尤其是在行動網路生態上,“寸土必爭”的谷歌、Facebook、亞馬遜和百度、騰訊、阿里巴巴貼身肉搏,紛紛入局爭奪下個10億使用者的注意力。

其二,抓住新經濟的風口。

2G到3G,使用者向移動端遷移;3G到4G,資訊流價值成焦點。不到一個年代間,網際網路的進化孕育了新經濟風口,未知的魅力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從微信、微博到團購、直播、視訊、手遊等,在模式跑通之前沒人知道下一個大佬將誕生在哪個領域。而以史為鑑,只有在快速迭代中搶佔先機的玩家才可能角逐細分領域的規則制定者。

其三,領先於網際網路的美國與呈現後發優勢的中國狹路相逢。

始於通訊技術,發散於社交、移動支付、電商平臺、搜尋引擎等方面的網際網路應用沒有絕對的話語權。再加上中國的龐大市場優勢,中美網際網路之戰不足為奇。

就拿移動支付來說,美國非接觸式NFC支付通道加密、相關標準安全係數高,而中國隨處可見的二維碼同樣走出了一條低成本、易操作的路子,再看方興未艾的刷臉支付、無感支付,則隱隱預示著後來者居上。

不止於此,2018年中國百強網際網路企業投入研發218.5億美元,同比增長45.1%,蓄力在網際網路上彎道超車。因此,兩股網際網路力量以摧枯拉朽之勢在全球較量。

02

中美競爭的真正抓手不在網際網路

然而,網際網路的本質所內生的侷限性註定了依附其上的網際網路經濟無法成為中美競爭的真正抓手。

一,網際網路經濟無邊界膨脹衝撞國家機器。

網際網路的內在是無窮的擴張和連線,甚至越過了“國家邊界”,觸碰了國家的核心利益,而且頭部企業正進一步分化壟斷市場,僅從市值來看,BATJ已經是過去式,阿里巴巴體量早就相當於15個百度(截至2020年4月資料)。

不僅是日常出行、娛樂、消費,還有公共服務的教育、醫療,網際網路巨頭無所不在。被大國政府寄予厚望的網際網路反而發起刀刃向內的自身革命。

二,無門檻競爭落入趨同低質的陷阱。

網際網路的本質是開放、平等,蘊藏著無盡的可能性。尤其是聚焦個人使用者的網際網路平臺,重在營銷手段“新、奇、怪”,玩概念向來“英雄不問出處”,英語教師造手機、網路技術員PPT造車,歸根結底爭奪的是流量。因而網際網路企業的快速成長擺脫不了模仿成熟範例。

有人戲言,網際網路“天下產品一大抄”——同一細分領域,相似的UI設計;淘寶升級,而拼多多低質低價策略出走五環外仍能悶聲成長為電商第三。看似打得熱鬧,實際沒有跳出低端競爭的怪圈。

三,網際網路“偽創新”攪亂傳統產業。

“網際網路+”工業、商業、金融看似開放包容,所到之處盡是顛覆。然而現實很骨感,就拿熱炒的金融科技來說,大量民間互金借貸公司打著大資料演算法“零門檻”、“秒到賬”旗號,實質降低了信用門檻,擴大了金融風險,無怪乎頻頻爆雷。其根源在於金融系統與網際網路扁平化、去中心化的邏輯不對盤,“硬闖”只能是兩敗俱傷。

四,資本助推下的網際網路風口迭代週期性強。

平臺化的網際網路是典型的輕產業,而背後卻聚集重資本,讓網際網路的遊戲規則自我加強走向“空心化”,依附資本套現的短週期,橫衝直撞徒留一地雞毛。

比如曾經熱火朝天的共享單車,資本撤出後只剩“廢車圍城”;又比如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們,仍然在風口苦苦掙扎,反觀同樣跨界的戴森能夠及時止損停手造車,是因為有能掙錢的電器業務支撐,而網際網路沒有底氣,只能“熬慘到最後一刻”。

五,賺快錢的網際網路經濟並不旨在經濟品質。

曹德旺吐槽馬雲“賺快錢”,言下之意是缺乏實打實的內功沉澱。比如層出不窮的“雙11”、“618”,儼然成了全民狂歡。

“雙11”即戰場,然而除了瘋狂營銷吸引消費者“剁手”(併產生垃圾)外,對經濟的內生性貢獻乏善可陳。

更別提氾濫的網際網路思維,言必稱“風口”、“顛覆”,實則以虛妄浮躁之風侵蝕消耗了踏實的工匠精神。一言以蔽之,網際網路經濟的內涵無法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任。

03

中美競爭打錯了牌

基於以上,中美競爭押寶在網際網路經濟實質上是打錯了牌。中美競爭的科技創新,重點不在於網際網路技術,而在於製造科技。

這是基於:首先,製造科技引導資本“脫虛向實”。

與虛擬經濟不同,製造科技僅在研發上就能消化大量資本,作為先行軍助力高階製造。2018年上半年全球科技企業資本性支出達530億美元,同比增長71%。尤其是雲端計算、人工智慧,Alphabet在2019年前九個月CAPEX(資本支出)增長103%,而谷歌則需要把計算資源擴大一倍來滿足深度學習等技術的需要。這樣,資本將被引導從自我膨脹的怪圈中流向實體。

其次,實體能夠集創新、練內功、拉動經濟於一體。

製造科技是孵化創新的肥田沃土。從新材料、新裝備到優化工藝生產,研發的長週期能在積澱中打磨製造業的競爭力。而且製造創新最直接的體現即為新產品,直接由供給推動需求結構升級。

再看歷史上英美的霸權始於工業,而衰落於產業空心化,足見發達的實體是決定誰將是全球科技和經濟中心的關鍵。

再者,製造科技順應了中美戰略回擺與再平衡。

美國中低端製造業外流已是定勢,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逃離製造的社會文化必然會打擊美國的高階製造核心,近年來接連出事的軍艦、戰機隱憂已現。

脫離實體的虛擬泡沫不僅會引發製造品質問題,更可能是點燃社會階層分裂的導火索。

2008年金融泡沫破裂導致美國失業率長期維持在9%以上,中產揭竿而起,自奧巴馬的再工業化戰略到特朗普製造業回遷,均是高舉振興製造業的大旗進行政治再平衡。

而對中國來說,則是由區域性泡沫的房地產、基建向製造業,同時製造業由低端向價值鏈上游的平衡。

因此,抓住了製造科技和製造業,就是抓住了中美全面競爭的牛鼻子。

04

誰能拔得頭籌?

綜上所述,中美競爭的底牌在於製造科技和製造業,先認清底牌的一方將在中美競爭中拔得頭籌。

從目前的苗頭和跡象來看,國內在對網際網路經濟的全面反思及對網際網路賺快錢的批判中,中國的製造科技正逐漸掀起新的發展浪潮。

這不僅包括“世界領先”、“超一流”的裝備製造和技術研發,比如發動機、5G通訊等,還包括向製造+智慧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以及與高階製造相匹配的先進管理模式等軟實力,從而實現綜合競爭力躍升。

並且廣闊的前景不僅在大公司,更在中小型企業。這意味著工業場景、地區、行業、資訊化基礎等多重複雜性疊加,泛行業的統一標準將被更加靈活的模組化智造方案取代。生產效率提升的同時,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得到保證。

而網際網路則迴歸平臺搭建常態,在傳統產業中由主導變輔助,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技術支援將是網際網路在跨界時的真正優勢所在。

可見,與前述相適配的將是一套有效發展實體的新體系,為中國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如果美國繼續徘徊於錯誤國策,或者認識到了製造科技及製造業發展的大趨勢,但囿於黨派紛爭、政治分裂的體制而無進展,中國的實踐將率先盤活市場經濟活力,並調動全社會的協調力,世界經濟中心將隨之加速東移。屆時,中國製造將衝破美國的遏制防線,中國崛起水到渠成。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馬雲的“野心”暴露,豪砸千億資金入股,或將改寫這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