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網際網路是業界經常提到的詞彙,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以大資料、數字化、網路安全為代表的工業網際網路新興技術得以充分展示,對支撐疫情防控、產業鏈協同、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穩定經濟和保障民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在疫情催化、5G助攻下,工業網際網路的落地步伐也開啟了加速度,迸發出強勁動力。
毫不誇張的說,工業網際網路正在持續不斷的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為了更好的推動工業網際網路規模應用,不久前,工信部發布了《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加入文章底部交流群,即可免費領取),對工業網際網路的下一步發展給出了目標,並制定了相應的任務。
加速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建設
工業網際網路正在成為驅動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不但工業數字化在加速推進,工業數字經濟也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
統計顯示,2020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約為3.1萬億元,佔GDP比重為2.9%。工業網際網路融合帶動的經濟影響規模約為2.5萬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超過11%。
▶ 政策驅動產業發展
2020年3月
為貫徹落實關於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加快發展的重要指示,工信部出臺《關於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加快發展的通知》,提出6方面20條舉措,為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
2020年7月
《工業網際網路+專項工作組2020年工作計劃》釋出,提出了包括提升基礎設施能力、構建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突破核心技術標準、培育新模式新業態、促進產業生態融通發展、增強安全保障水平、推進開放合作、加強統籌推進、推動政策落地等10大任務類別54項具體舉措。
我國在政策上一直在不斷構建和完善工業網際網路的體系,不僅如此,國家對工業網際網路建設的推動和支援力度仍在不斷加大。
5G為工業網際網路應用開啟新視窗
2020年是5G規模爆發的關鍵一年,新基建對於5G產業鏈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5G也是新基建中關鍵的基礎設施之一,其所具備的特性也會開啟工業應用新的機會視窗。
5G網路優勢
5G的增強移動寬頻、高可靠低時延、廣覆蓋大連線的特性適應工業企業內網的需要,同時作為公眾網路可以以切片方式給企業提供外網服務。
同時,5G無線傳輸平臺將雲計算、人工智慧、大資料、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技術無縫融合,並且結合生產運營技術(OT),發揮資料作為生產要素的作用,為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提供支撐。
“5G+工業網際網路”融合發展成為整個產業界聚焦的方向。5G TSN技術可以實現工廠內無線TSN,保障工業網際網路業務端到端的低時延;5G高頻和天線技術,支援工廠內的精準定位和高頻寬通訊,可大幅提高遠端控制領域的操作精度;5G邊緣計算技術,正加速工業IT和OT網路融合,提升製造工廠內邊緣的智慧化。
目前,工業網際網路已覆蓋原材料、裝備製造、消費品等30多個重點行業,數字化設計、智慧化製造、網路化協同、個性化定製、服務化延伸、精益化管理等新模式快速拓展。“5G+工業網際網路”512工程務實推進,在建相關專案超1100個。
未來三年是工業網際網路快速成長期
1月13日,工信部公佈了關於印發《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下稱:“《計劃》”)的通知。《計劃》提出到2023年,工業網際網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量質並進,新模式、新業態大範圍推廣,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新型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覆蓋各地區、各行業的工業網際網路網路基礎設施初步建成,在10個重點行業打造30個5G全連線工廠。標識解析體系創新賦能效應凸顯,二級節點達到120個以上,打造3~5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基本建成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大資料中心體系,建設20個區域級分中心和10個行業級分中心。
融合應用成效進一步彰顯
智慧化製造、網路化協同、個性化定製、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業態廣泛普及。重點企業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新模式應用普及率達到30%,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基礎更加堅實,提質、增效、降本、綠色、安全發展成效不斷提升。
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
工業網際網路基礎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網路、標識、平臺、安全等領域一批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突破,工業晶片、工業軟體、工業控制系統等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基本建立統一、融合、開放的工業網際網路標準體系,關鍵領域標準研製取得突破。
產業發展生態進一步健全
培育發展40個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形成1~2傢俱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培育5個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示範基地,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
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工業網際網路企業網路安全分類分級管理有效實施,聚焦重點工業領域打造200家貫標示範企業和100個優秀解決方案。培育一批綜合實力強的安全服務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工業網際網路安全創新示範園區。基本建成覆蓋全網、多方聯動、執行高效的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技術監測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