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微眾銀行的危機意識越來越強烈。

屆時,騰訊的“乾兒子”——微眾銀行的微粒貸該如何生存?

從當前動作來看,微眾銀行已經在試圖尋找“走出”騰訊的生存法則。

新專案急尋資金方、資產方合作

去年10月前後,微眾銀行在騰訊視訊上線了一款消費貸產品“小鵝花錢”。

當借款人從資產方處申請借款,資產方初審後,到微眾銀行,再智慧匹配給合適的資金方。

其中微眾會向資產方提供風控及技術支援,向資金方提供風控及技術支援,以及反欺詐/黑名單/歷史資料風控模型等。

在這一鏈條中,還會引入擔保公司,對資產進行擔保。

還款則由微眾統一發代指令,也可由銀行自行代扣。

其中資金方獲得貸款本息,負責貸後管理;擔保公司收穫擔保費;資產方負責催收/資產處置,收穫服務費。微眾銀行會對貸後資料進行監測。

在初級合作模式中,微眾銀行將採取聯合貸合作模式,即微眾銀行將出資10%,其他資金方(一個或者多個)出資90%。

跟微粒貸的聯合貸款模式類似,少量比例的出資可能是為了方便查詢和上傳徵信,但不侷限於單一的資產端貸款產品。

據悉,該“普惠金融”專案正在籌備中,微眾銀行人士表示,“機構資金、持牌小貸資產均在尋找中。”

上述合作方案顯示,該“普惠金融專案”合作資產型別只能與持牌機構(網際網路小貸、融擔公司)合作。

其中,小額消費貸接受筆均0.5-3萬元、利率24%-36%、期限1-24個月的產品;大額消費貸接受筆均3-10萬元、利率18%-36%、期限12-36個月的產品;小微經營貸接受筆均5-30萬元、利率18%-36%、期限12-36個月的產品。

走出騰訊生態,危機意識強烈

從微眾銀行“普惠金融”專案整個流程來看,與騰訊無關。

但微眾可以上線此專案的前提,是基於微粒貸背靠騰訊,5年以來所累積的資源優勢、業務經驗、科技能力而形成的全新業務形態。

據悉,2018年微眾銀行財報顯示其總資產已達2200億,而截至2019年6月末,光拳頭產品微粒貸就已經管理貸款規模超2000億,已上線合作持牌機構達71家,服務福斯客戶2492萬;微業貸授信客戶13萬,累計提款超700億;微車貸管理貸款餘額505億,覆蓋近600個城市。

除了跟美利車金融的合作專案外,微眾銀行這些年在貸款業務方面基本沒有踩過什麼坑。

在底層,微眾銀行已經累積特有的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大資料,甚至區塊鏈能力。

多位消費金融從業者表示,十分看好微眾銀行此專案,並認為,“也只有微眾銀行這樣的頭部機構有足夠的能力做好這件事”。

亦有從業者分析,微眾銀行在當前關鍵時刻推出“普惠金融”專案,是在為走出騰訊生態做準備,畢竟,騰訊只持有微眾銀行30%的股份,而騰訊旗下有自己的金融科技業務線(FIT線),將來必定要發展自己的消費金融產品,況且騰訊金融科技首款正式個人信貸產品“分付”已經上線。

儘管微信“分付”是一款信用支付產品,是有場景的消費金融產品,而微粒貸是無場景的現金貸,產品性質似乎不一樣,但終歸都是滿足使用者需要錢的需求,所以在無形中,“分付”上線,最緊張的可能不是花唄,而是微粒貸。

業內一直傳言騰訊和微粒貸之間的“3+2”合作期限就在今年。很明顯,當前微眾銀行的危機意識格外強烈。

頭部機構衍生新的業務形態

金融科技發展走過跑馬圈地的時代,行業分化加速,頭部效應愈加明顯。

就民營銀行而言,中尾部民營銀行還在苦於對接好的助貸資產、股東盈利要求難以滿足時,頭部機構已經開始充當聯結器角色,幫助其篩選好資產、搭建IT系統等。

這類在資金、資產中間充當聯結器角色,賦能風控、IT服務的金融雲服務專案,或許會成為頭部機構下一輪爭搶的“乳酪”。

衍生此業務的機構,可能是微眾銀行這樣的頭部民營銀行,也可能是頭部消費金融公司,或者巨頭旗下的科技公司。

其實在2017年“141號文”發出後,就有不少互金企業發聲,轉型金融科技TO B服務,搭建開放平臺,賦能傳統金融機構等。

今天來看,此類互金企業多是充當了流量方的角色,實際也就是一個助貸平臺,在與銀行等機構合作中,營銷獲客環節確實有所幫助,但在風控環節,監管一直明確要求主體責任依然應該是由銀行獨立決策,但實際發展中卻出現了風控委託給助貸機構的情況,一些助貸平臺對外放款出現利率不合規的問題,中小銀行極難把控。

這也是為什麼《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一再強調商業銀行必須把控核心風控環節,合作機構迴歸為銀行提供輔助性服務避免因為合作機構出現風險而傳導至金融系統。

中小銀行、持牌消金、信託公司踩雷租房、醫美、教育等場景分期或者利率超36%的現金貸等資訊也十分常見。

消費金融市場發展依然處於高速增長階段,人人均想分一杯羹,這就導致了市場資產參差不齊,對於風控能力較弱的中小銀行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而言,不僅極難篩選出好資產,與一向激進的互金企業合作,日常風險、合規問題也極難管控。

如此一來,也就有了充當聯結器的第三方角色存在的市場空間。

微眾銀行這樣的頭部機構在近年的聯合貸/助貸業務中,佔據主導地位,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和資源,深諳業務背後的痛點。更重要的是,作為銀行,合規和風險管理,永遠是擺在第一位。

可以預見的是,新型業務模式即將在巨頭機構中形成。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比特幣成避風港灣!70歲老人投原油寶虧95萬,更欠銀行超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