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行業歷史上最嚴寒的冬天後,造車新勢力終於在2020年捲土重來。
但是2020年,蔚來汽車迎來暴漲,一年內股價上漲11倍,相比2019年底的最低點更是上漲了35倍,還在去年11月連續兩天成交額位居美股第一;另外兩家,小鵬和理想一年內也分別漲了102%和75%。銷量與股價齊頭並進,再次掀起汽車製造業的熱潮。
在國外,特斯拉,作為新動力的代表,在2020年增長了八倍,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汽車製造商,價值相當於三輛豐田。
2021年2月初,四大新車製造力量的總市值已接近1萬億美元。其中,特斯拉最新市值超過8000億美元,蔚來汽車約885億美元,小鵬汽車約367億美元,理想汽車約273億美元。
新能源汽車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似乎是2021年的趨勢。
01
資本主義只為逐利,行業發展依然前路光明
就在國內新能源汽車轉危為安、出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時,卻傳來了“高瓴資本清倉三巨頭”的訊息:2 月 13 日,高瓴資本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佈了截至 2020 年第四季度的美股持倉情況。根據持倉資料顯示,高瓴資本在 2020 年 12 月 31 日前已清倉了理想汽車、蔚來(NIO.N)和小鵬汽車的所有股票。
據中國基金網,2020 年三季度時,高瓴資本剛新進買入蔚來、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分別買入 241.2 萬股、167.1 萬股、91.7 萬股,彼時持股市值為 5117.7 萬美元、2905.7 萬美元和 1839.5 萬美元,合計近 1 億美元。而就在高瓴清倉出貨的最後一個季度裡,理想、蔚來、小鵬的股價分別上漲了 66%、113% 和 130%。高瓴資本賺了不少錢,馬上就走了。
有人不禁要問:三巨頭在如此火爆的時候清倉,難道不明智嗎?
恰恰相反,這正是因為汽車製造業的新勢力使得其股價在過去一年裡大幅上漲,其市值顯然過高,而高瓴資本公司(capital 高瓴)明智的做法是,清算其高位頭寸,然後等待價格趨於平穩。即使是中國汽車公司市值“王者”特斯拉,馬斯克也毫不作為掩飾地稱其“股價沒有太高”。果然,從2月9日開始,蔚來、理想、小鵬的股價持續下跌。與此同時,在國內上市的汽車公司中,許多上市公司最近都經歷了一次股價回撥。
高瓴資本這次下的賭注是對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對新能源汽車行業不看好。在清理三股新勢力的同時,高瓴資本已經拿出2億美元收購比亞迪私募股份。這波行動可能無法理解:新勢力不香嗎?我不認為事情有那麼簡單。
高瓴資本轉移給比亞迪,可能是對整個新能源產業鏈的樂觀押注。放眼過去的 2020 年,除了新造車在美股大展拳腳,比亞迪在國內更是如魚得水,全年股價漲幅超過 400%,市場突破 7000 億,成為中國市值第一的車企。從電動汽車的核心動力電池,到用於功率輸出的 IGBT 晶片,到汽車製造,比亞迪幾乎掌握了產業鏈中的所有技術。這也是高瓴資本自己中意的地方。比亞迪作為一家老牌汽車公司,相對於新勢力有一些優勢。
除了“高瓴“資本外,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去年第四季度也清除了特斯拉,這一時期與“高瓴“資本如此巧合。
“高瓴“資本和橋水基金正在拋售新的力量,主要是因為特斯拉的價值正在翻倍,他們賺的錢足以繼續持有頭寸,在短時間內沒有多少增值空間,而且有回退的風險。資本市場只相信利益。特斯拉的短期下跌最終將穩定其市值,而目前的新能源熱潮,隨著幾個資本的暫時離開,不會改變新市場的步伐。
02
特斯拉降價是因為壓力?
前段時間,特斯拉在美國和日本市場相繼降價。在美國,Model Y後驅標準續航版起售價降低了2000美元,為39990美元,摺合人民幣25.9萬元,而投入國產的Model Y最低配車型長續航全能驅動版則依舊為49990美元,摺合人民幣約32.3萬元。
在日本,特斯拉大幅降低了其旗艦車型Model 3的價格,長續航版甚至降價近24%,至499萬日元(4.72萬美元)。
降價促銷一直是特斯拉最好的遊戲。直觀來看,降價是為了佔領更大的市場,但自2021年以來,特斯拉麵臨多重壓力。資料顯示,1月份特斯拉銷量為15484輛,較2020年12月環比下滑35%。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特斯拉的主力車型,MODEL 3的1月銷量為13843輛,比2020年12月份減少了8320輛,環比下跌竟達42%。
面對在國內企業銷量突然大跌這一社會問題,甚至有一個部分學生消費者可以認為“特斯拉在國內研究開始賣不動了”,雖然目前特斯拉回應稱,“2021年銷量下跌的主要分析原因是,部分新車出口至歐洲,中國經濟市場仍供不應求,甚至交車週期也出現時間延長這種現象。”
儘管如此,特斯拉的降價並不排除來自競爭對手的逐漸壓力:在本地降價之前,雪佛蘭推出了新一代Bolt系列車型,起步價31995美元,較上一代車型大幅降價5000美元左右。這無疑是對特斯拉的旗幟鮮明的攻擊。此外,在國內召回車輛以應對監管部門,並在國內同時接受了五個部門的約談。市場上出現了各種車輛安全問題,特斯拉不得不降價來恢復消費者的信任。
與此可以同時,蘋果造車的訊息也不斷透過傳出。正如馬斯克在2016年所說,特斯拉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谷歌,而是蘋果。隨著蘋果公司製造汽車的聲音越來越大,特斯拉的不安情緒越來越強烈。
在中國,特斯拉也面臨著來自科技巨頭的挑戰。目前,華為已經宣佈不再生產汽車,而只向合作伙伴提供技術支援。百度已經在與 jilly 合作推出一個新能源汽車品牌,雷軍需要出來講述一個新故事。.
無論如何,可以預見特斯拉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03
2021年,“混戰”與變局
2021年開年,新能源發展汽車企業市場經濟依舊延續火爆態勢。中汽協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9.4萬輛和17.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85.8%和238.5%,連續7個月重新整理單月銷量歷史記錄。
IT行業資訊機構Canalys預測,到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90萬輛,同比增長51%,佔中國汽車總銷量的9%。
一方面,行業充滿了期待,新的一年的激烈競爭是不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更多的公司,特別是科技公司蜂擁而至,使2021充滿了不確定性。
就在小米被爆入局造車前幾小時,企查查曾釋出一份《2020年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註冊量》的研究報告:目前我國共有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23.2萬家,2020年全年新註冊企業7.86萬家,同比增長70.8%,其中四季度新增企業2.7萬家。從地區主要分佈情況來看,目前廣東省以2.6萬家企業進行排名世界第一,山東、江蘇分列二三名。此外,全行業45%的企業註冊資本高於500萬。
如此龐大的註冊規模,新能源汽車“不好”?並不影響足以服眾。在過去的幾年中,大批中國新勢力倒下了,只有一個少數企業突圍而出,沒有人可以知道自己下一個特斯拉是誰,所有人都拼命往裡擠。特別是蔚來、理想社會以及小鵬赴美進行上市,股價一路飆升,不少新勢力企業看到“機遇”,準備一個大展拳腳,成為我國資本市場追捧的物件。
截至去年10月,包括恆大、吉利(geely)、東風(dongfeng)、威馬、 天機(tianji)、哪吒等在內的9家公司,已宣佈計劃在2021年成立科技創新委員會(science and innovation board) ,其中許多公司已啟動科技創新委員會(science and innovation board)上市諮詢服務。前段時間,威馬汽車宣佈已經完成了科技板塊上市的指導。來自科技創新委員會的資金誘惑使得新的力量蜂擁而至。畢竟,沒有錢,汽車可能連造都造不出來,那我們怎麼追特斯拉的後背呢?
2021年可能只是網際網路技術巨頭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開始。但對於造車的新勢力來說,有食物的後顧之憂,經過虎頭追逐,今年註定充滿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