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營家的濃湯寶
2B銷售達人,聖無線市場專家,諮詢公司合夥人,上市公司變革操盤手,大健康智慧裝置創業者。寓教於樂,遊戲人間,理性良知,知行乾貨,借你一雙慧眼,照亮你的錢途。專注於時政點評、銷售培訓、職場秘笈、讀書筆記、投資建議。
作者 譚光宇
“遊走世界的望遠鏡”
前華為營銷專家,海外區域無線拓展部長,機關無線營銷總工,華為大學金牌講師
進入2021年,新能源汽車行業越來越火熱,不管從資本市場的高估值還是產業巨頭的異動來看,新能源汽車無異是2020年最香的熱饃饃。
新年伊始,特斯拉宣佈Model Y上市,10萬用戶的約定預定,特斯拉官網陷入癱瘓。緊接著寶馬宣佈剛上市的iX3立降7萬,隨之,百度宣佈與吉利合作製造智慧電動汽車,蘋果也不斷傳出與傳統汽車巨頭談判合作代工的訊息,華為近期也宣佈跟賓士合作HMS,上週五小米更是傳出要進入智慧電動汽車的訊息,並且雷布斯親自掛帥(雖然今天闢謠)……一時間行業內猶如戰國爭雄,紛紛擾擾,聲勢浩。
然而彙集了傳統巨頭,造車新勢力以及加速入場的網際網路巨頭,最終誰能成為春秋五霸,笑傲江湖?
我們需要站在未來看現在,以終局思維看待產業,那麼思考三個問題也許更接近正確答案:
為什麼?怎麼做?是什麼?
01
為什麼?
市場巨大、誘惑力夠強
答案非常清晰。這是一個萬億級別的巨大市場,在可確定的萬億級增量市場中,新能源智慧汽車無疑是最確定的那一個,因此誰都不能夠放棄如此有誘惑力的巨大蛋糕。
1、國家的戰略佈局
眾所周知,中國的能源機構極不平衡,石油的儲量相對較少,隨著傳統汽車的普及,每年國家從海外進口石油超5億噸,外匯開支超千億美元,付出的真金白銀是一方面,但是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是能源安全,一旦這些石油進口通道受到相關國家政局動盪的影響,那整個國內的經濟就得停擺。
同時,就國內這麼多年來的汽車扶持戰略、以市場換技術來看,誰真正掌握了傳統汽車的核心技術,可謂少之又少,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而真正民用的大工業,如果汽車“蹩腿”了,就談不上第一製造大國。
因此,要同時解決能源安全與提升汽車產業競爭力的兩大關鍵問題,就只能換一個賽道。
因此新能源汽車的國家戰略應景而生。這個戰略從2012年就開始啟動,經過了萌芽,膨脹,破滅等經典的Gartner新技術曲線後,終於在2020年進入了穩步成長的光明期,這其中的核心原因是鋰電池的技術提升與成本下降以及國家大規模的充電設施建設緩解了電動汽車的里程與充電焦慮。
與此同時電動智慧汽車的巨大優勢開始呈現出來,天平的傾斜效應終於開始倒向了新能源智慧汽車。
2、造車新勢力的逆襲
從2014年開始,一群造車新勢力開始入場,比如:蔚來,小鵬,理想,威馬,拜騰,恆大等,當時這些傳統的汽車巨頭們都沒有把他們當盤菜,更多是看笑話的感覺,特別是蔚來在2019年瀕臨破產的邊緣,李斌也一度被媒體稱為2019年最悲慘的人。
但是隨著時間跨入2020年,在特斯拉的帶領下,一群造車新勢力們隨著汽車交付數量的不斷飆升,其估值也在資本市場上一路狂奔,以蔚來為例,從破產邊緣到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也就是一年的時間,李斌又被媒體稱為了2020最幸福的人。恆大汽車最為生猛,一輛車都還沒有造出來,但是估值已經到了6000億港幣,可以欣賞下下圖的旱地拔蔥絕頂輕功(半年14倍)。如此巨大的財富刺激效應,足以把那些網際網路巨頭們打上N遍的雞血:他們都能做,我只會做得更好!
3、特斯拉培育的產業鏈開始正向迴圈
中國政府在2019年給予特斯拉巨大的優惠政策將其引入國內,目的除了鯰魚效應外,更重要的是培育高水平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希望可以複製當年引入蘋果後全面帶動智慧手機產業鏈的經典案例,當然這樣的故事依然重複發生,中國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正在飛快的成熟,這樣也給即將進入這個戰場的巨頭們掃清了最後的障礙,硬體成本得以控制。戰場開始轉向了網際網路巨頭們都熟悉的地方:使用者經營與軟體能力。
02
怎麼做?
新能源智慧汽車對汽車產業是一場革命性重構
我們清楚新能源智慧汽車對汽車產業是一場革命性的重構,從傳統的發動機,變速箱,底盤機械三大件轉移為電池,電控,電機新三大件,汽車的複雜度大幅度下降,其產業屬性中械屬性逐步減弱,科技屬性逐步增強。
如果以終局思維來看當前這些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玩家,最後一定會死掉一大批,能夠活下來並且成為巨頭的掰著手指頭都能數過來。但是要怎麼做才能夠成為最後的倖存者?因此最近10年中發生的國內智慧手機爭奪戰能夠給予我們一些啟迪,先笑的未必能夠笑到最後,國內目前的玩家最後是華米OV活了下來,那麼哪些重要的策略與能力需要在這個新能源智慧汽車時代被構建和強化?
1、使用者經營能力
傳統汽車行業的弊端大家都很清楚,生產廠商與經銷商是相互獨立的,生產廠商並不直接面對終端使用者,當一輛車被生產出來後,後面所有的環節與生產廠商都沒有了關係,這個模式已經運行了近100年,很多人在買車後遭受的割韭菜,服務差等屢屢發生。網際網路出身的巨頭們看這些廠商的使用者經營能力,感覺就是博士生看小學生。因此一旦切入這個戰場,網際網路模式的使用者經營模式迅速被複製過來,論壇,圈子,直營等一系列武器立即開始運用,隨之而來使用者好感,忠誠度,品牌力也很快提升。以蔚來為例,在其瀕臨破產邊緣時候,那些粉絲們依然不離不棄,依然向別人大力推薦蔚來汽車,這在傳統的汽車產業玩家看來簡直是不可想象,因為他們完全不明白2C的使用者經營。
2、科技堆料能力
前些年,每個廠家的新智慧手機在推出的時候都會大肆渲染其硬體科技能力,比如晶片的執行能力,攝像頭的畫素,電池容量等等,這個模式也將毫無疑問被應用到智慧汽車的爭奪中,電池能力,晶片算力,先進感測器配置(鐳射雷達,毫米波雷達,高畫質攝像頭等)等也將成為每一輛新車釋出曝光與爭奪的焦點。
3、產業鏈控制能力
既然一些硬核科技能力成為智慧汽車爭奪焦點,那麼獲取這些最先進硬核科技部件的產業鏈控制與反控制也將成為競爭的焦點,因為很多領先的器件並不掌握在國內這些巨頭手中,比如晶片的製造(最近汽車晶片的短缺就導致了很多傳統汽車工廠停工的現象,而智慧汽車需要用到的晶片會更多更好),因此能夠打通或者核心部件自己能夠生產的玩家一定會笑到最後,當年華為的智慧手機最後能夠突圍高階市場,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能夠設計麒麟晶片。
4、軟體與演算法能力
智慧汽車中軟體的作用越來越來巨大,無論是底層的作業系統,電控部分,語音識別與互動,雲端配合還是未來的自動駕駛軟體與演算法等都需要這些玩家們在這個軟的領域中有突出的競爭能力,特別是涉及到今後自動駕駛的AI演算法更是競爭的爆破點,我認為在這個競爭節點中傳統的汽車廠家們將毫無競爭能力,因為時代賦予每個企業的基因完全不同,轉型是何其艱難。
5、“傍大款”能力
好在那些傳統的汽車廠家們也看到這個挑戰,自己搞不定,那麼就找能夠搞定的企業進行戰略合作,比如吉利與百度合作,北汽,長城,長安找到華為進行合作。這個模式也還不錯,即使最後淪為代工廠,但是也能活下去。
6、新商業模式運營能力
資本市場當前給予造車新勢力們如此高的資本溢價,除了看中這是一個嶄新的增量市場外,更重要是對於汽車新商業模式的預期,比如自動駕駛軟體的SAAS訂閱模式,潛在生態的變現能力等,所以今後這些玩家能夠活下來,不僅僅是車要賣得好,還得在新商業模式的突破上進行破局,從而改變傳統汽車那種一錘子買賣模式,能夠在整個汽車生命週期中源源不斷收取費用。
03
是什麼?
從已知的已知,推到已知的未知
談了這麼多,從已知的已知,推到已知的未知。即幾個已經明確成立的觀點:
已知的已知
1、其實以智慧汽車代稱更為合適,以動力系統革新為起點的新能源汽車只是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將進入智慧汽車階段(無人駕駛,車聯網,人機互動,充換電管理,能源管理);
2、根據第一性原理,汽車只是一個交通工具,智慧汽車相對於傳統機械汽車無論從功能性(百公里加速5秒以內,低電耗,免保養)到體驗性(無人駕駛,車聯網)都是全面碾壓,如果充電基礎設施得以解決,或者石墨烯電池技術得到革命性突破,這是五到十年可以看到的,相信對傳統汽車的革命將是一夜之間的事情;
3、參照功能機到智慧機的過渡,汽車行業玩家從掌握機電一體化核心優勢到需要疊加整合資訊化,通訊,乃至人工智慧的能力,這個跨度非常大,甚至需要舉國之力完成(有些國家已經沒有某些產業的能力了,就像這次生產疫苗一樣,久負盛名的法國巴斯德病毒研究所就沒有做出來),因此,很多歷史悠久的著名品牌或者傳統汽車大國甚至將最終消亡。
已知的未知
1、中美的汽車產業將甩開歐洲與日本
在目前傳統汽車產業中,歐洲與日本基本佔據了高階品牌與大部分利潤,但是在智慧汽車時代,由於競爭的焦點轉向了電池,晶片與演算法,因此中國與美國將超越歐洲與日本,高階品牌的汽車玩家也將由中美兩國產生。
2、中國的國內玩家不會超過5個
當前還是智慧汽車的爆發期,在資本的加持下,大家都還能活,一旦進入洗牌期,玩家們將進行併購與整合,最後剩下來的國內玩家不會超過5個。這種洗牌會更加劇烈,畢竟比手機貴,規模匯聚更加嚴重,邊緣品牌如錘子,魅族,金立在手機領域還能曇花一現基本會很少見。可以預見蔚來,比亞迪,恆大,吉利可能能活下來,剩下的很多汽車都將淪為代工廠。但中國車企也不會向華為,小米,OV一樣成為國際知名品牌,原因也很簡單:缺國際化運作能力,汽車自重大關稅高,不便運輸需要本地化生產,再就是汽車的品牌文化較於手機科技產品的嚐鮮感還是更濃厚一些。
3、智慧汽車值得我們去投資
在這個確定性的浪潮中,我們需要去下注那些最後能夠活下來的標的,或者是核心部件提供者的標的,方能不辜負這個時代的饋贈。比亞迪,恆大,吉利,長城,當然最期待還是華為,蘋果,三星也能下場踢球,這些巨鱷才是真正能跟特斯拉,BBA搬搬腕子的主!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