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2020年底開始,電機電控原材料的漲價幅度似乎比以往來得更加猛烈。

根據筆者瞭解,目前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所用的鋼材、銅、鋁、鉛、鐵、稀土釹鐵硼等原材料的價格都以不同程度的態勢瘋狂上漲,價格在短短兩個月多普遍上漲了30%-80%。

過去一年多以來,外資電機企業加速收割市場份額,使得原本就處於嚴重“產能過剩”的電機電控市場競爭趨於白熱化,低價競爭等市場亂象不斷髮生,從而導致電機電控企業大面積虧損。

如今,原材料的持續漲價,直接將導致電機電控企業的綜合物料成本上漲10%-20%。這無疑是在電機電控企業的“傷口上撒鹽”。

有業內人士直言:“2021年,恐怕又有一批電驅動企業要撐不下去了。對於大多數中國電驅動企業來說,退出,或只是時間問題了。”

原材料成本上漲,擠壓生存空間

“去年以來,電機電控所用原材料的價格一路攀升,尤其是下半年新能源汽車需求勁增的大背景下,缺貨、漲價的情況更加嚴重。”有業內人士如此表示。

根據筆者瞭解,自2020年3月以來,稀土永磁材料價格漲幅最高已經突破了80%。

與此同時,目前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所用的鋼材、銅、鋁、鉛、鐵等原材料的價格都以不同程度的態勢瘋狂上漲,價格在短短兩個月多普遍上漲了30%-50%。

另外,電控所用的IGBT等晶片也已經迎來了好幾輪的漲價潮,漲幅最高已經超過1倍左右,並且還面臨著缺貨的風險。

有機構預測,接下來的2年內,稀土材料還將進入供不應求週期,價格還有望繼續上漲。而IGBT等晶片的缺貨或將持續到2021年6月底。

筆者獲悉,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的主要原材料是稀土永磁材料、鋁、冷軋鋼、矽鋼片等,這部分原材料成本佔據驅動電機制造成本的80%以上。一旦原材料的價格出現上漲,電機電控企業的成本壓力將劇增。

有多位電機企業向筆者表示,上游鋼材、銅材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對電驅動系統的製造成本有較大的影響。“原材料的上漲,加上許多核心元器件來自進口,隨著進口關稅及物流的上漲,直接導致電機電控的物料綜合採購成本上漲了10%-20%。”

有企業人士舉例說道:“以一套100kW的電驅動系統(乘用車)為例,售價大約在售價大約在3000-4000元左右,但是單位成本卻要2600-3500元了。商用車電驅動系統的毛利率則更低了。”

筆者翻閱多家電機電控上市公司財報發現,不少電驅動企業的營業成本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突破了90%以上,甚至高於營業總收入。大部分電驅動企業已經陷入了連續多年虧損的局面。

危機四伏,洗牌加速

如今,原材料價格直線上漲,無疑是往電機電控企業的“傷口上撒鹽”,盈利變得更加“遙遙無期”。

有多位電機企業向筆者表示,目前新能源電驅動行業“前有狼後有虎”,產品售價不斷下降與原材料價格高漲的雙層夾擊下,新能源電驅動企業的生存可謂是“四面楚歌”。

過去幾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巨大的增長潛力,吸引了數百家傳統電機企業及社會各界資本的跨界入局。一時間,我國電機及電控企業數量多達300多家。

然而,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的增長速度,卻遠遠跟不上資本市場的擴張速度。很快,電機電控市場就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低價競爭、惡性擴張等競爭亂象不斷上演。

根據此前筆者統計,截止目前,給所有新能源汽車提供電機配套的企業依然還有200家左右,其中真正給新能源乘用車提供配套的企業僅有80多家,且真正走量的還都是車企自配的電機產品。剩下的一百多家企業共同爭食著新能源商用車及中低端市場,競爭尤其激烈。

即便如此,電機電控企業卻無法逃脫低價競爭的“漩渦”。有業內人士坦言,“不參與價格戰,銷量上不來,但是一打,又發現資金並非很充分,也沒有打價格戰的經驗。”

一方面,補貼下降使得車企不斷壓價,加上外資企業正在發起激烈的猛攻,電機電控企業的產品售價提價更是“難以上青天”。

根據筆者獲悉,受補貼下降影響,近幾年新能源乘用車電驅動系統的平均售價已經由2018年的1.2萬元/套下滑至4000-6000元/套,而新能源商用車電驅動系統平均售價已經由於前幾年的2-3萬元/套下滑至1-1.5萬元/套。

然而,2020年以來,一批外資電機企業繼續對我國新能源汽車電機市場進攻,並且已經搶佔了一定的市場份額。這給競爭本已趨向白熱化的電機市場再添了一把火。

筆者從上市公司財報獲悉,電驅動行業的整體毛利率已經由於前幾年的30%以上,下降到10%以下,部分企業的毛利率已經在5%以下,甚至是負數。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還未形成規模化效應,大多數電驅動系統產品基本是虧本銷售。

筆者獲悉,2020年新能源汽車電機電控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不足50%,大多數電驅動企業的產能利用率不到3成。

“電機行業的技術門檻並不高,但前期的投入較大,需要達到規模化才能實現一定毛利率。”有電機企業直言,“蛋糕不大,吃蛋糕的人卻很多,如今的電驅動產品根本不賺錢。”

對此,正海磁材在2020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國內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行業的產能擴張,加上海外廠商直接參與國內競爭,產業短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局面,使得電機驅動系統廠商之間的競爭態勢更加激烈。

總體來看,殘酷的市場競爭使得電機企業的價格持續下降,以及新能源汽車還未形成規模化效應等因素影響,伴隨著原材料的不斷漲價,短期內大多數電驅動企業仍然難以擺脫虧損的局面。

以上海大郡為例,正海磁材在2020年半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以來,受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等因素影響,上海大郡受到了來自下游整車企業的成本壓力倒逼,疊加上游相關功率模組、銅、鋼鐵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上海大郡的產品售價和綜合毛利率均出現了大幅下降,經營業績已經連續多年虧損。其中,2020年上半上海大郡的綜合毛利率僅有2.28%。

不僅僅是上海大郡,就連上海電驅動、精進電動等多家頭部企業均已經連續虧損了多年。

此前上海電驅動董事長貢俊曾公開表示,行業虧損的主要原因在於原來車型的定點規模為20萬-30萬臺,因而其產品的開發驗證及模具費用都是按照這個規模進行分攤,但是在政策調整以後,很多車型並未做到這個規模,從而導致攤銷成本提高。

有企業人士直言:“2021年,恐怕又有一批電驅動企業要撐不下去了。”

還有多位企業高層預測, 200多家電機電控企業,最終可能就剩下不到10家,並且將形成2-3家電驅動總成頭部企業。

7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2月25日區塊鏈早報 美聯儲發論文探討推出數字美元的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