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C 2021年2月18-24日走勢圖
最近因為比特幣的暴漲突破5.8萬美元,又暴跌至4.5萬美元,你是不是吃了不少瓜?
比爾蓋茨表示中立、馬斯克攜特斯拉站臺、美國財長耶倫判斷“高投機性”、比特幣ETF就要發行、哈佛耶魯基金買入比特幣...
咱們國內一則老新聞也是炸了鍋,19年11月,杭州一女子花了300萬買比特幣,丈夫把他送進精神病醫院。要知道,到現在這些可是值近2000萬人民幣啊,不知道現在這位男子有沒有被出院的媳婦兒也送進精神病院呢?
網傳熱點新聞
資訊量太大,又看不懂了是不是?
比特幣從2010年發行價格的0.0025美元,漲到了的最高高58000多美元,到底是什麼東西會有2300萬倍的回報率?
你可能會想,我當時要是買1萬的話,現在也是值2300億了!
先彆著急做夢了,我們永遠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所以,讓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比特幣。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大墨這幾年竟然勤勤懇懇地寫了這麼多篇關於比特幣的文章,那作為一個比特幣“老司機”,大墨再來給你做個最簡單易懂的比特幣科普乾貨。
比特幣之所以這麼受追捧,就是因為它背後有一個未來會改變人類世界的大佬——區塊鏈技術。
而比特幣則是第一個使用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所以,下面我就以最好理解的方式分別介紹:區塊鏈、比特幣和被傳得神乎其神的“智慧合約”。
01 什麼是區塊鏈我們先從常規的記賬場景說起。
這時,比如我要買一箱可樂100塊錢,銀行就幫我去記賬,在我的賬戶里扣除100元,並把100元轉給賣方;我要是發了1萬元的工資,銀行也幫我記賬,給我的賬戶加上1萬元。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念頭:“萬一銀行把我的錢拿走了呢?””萬一銀行把我的賬記錯了呢?”“萬一阿里和騰訊倒閉了咋辦?”
所以我們有時會在每筆交易之後去檢視賬戶、檢視簡訊,生怕有一點差錯... ...
或者你會擔心“萬一央行超發了很多貨幣,我的財富縮水了怎麼辦?”
所以你總在尋找更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想對抗通貨膨脹... ...
這時,有些人就開始想:我們怎麼能把中心去掉呢?怎麼能讓我們的賬戶不被篡改?怎麼能讓我們的財富不縮水呢?
於是,透過去中心化的方式、以實現不可篡改為目的的區塊鏈技術誕生了。
那麼,區塊鏈又是怎樣做到去中心化的呢?
之前的賬本只有一箇中心可以記錄,區塊鏈技術相當於是給每一個參與者發一個賬本。每個參與者都參與記賬,這樣就不需要一箇中心組織了。
如果這時有人想篡改賬本怎麼辦呢?那他至少要攻擊掉51%的節點,才會被系統取信,因為參與記賬的節點非常多,所以這種可能性是非常非常低的。
這就是區塊鏈的第一個特徵:不可篡改。
因為記賬的賬本每個參與節點人手一份,所以這個賬目是公開透明的,這是區塊鏈的第二個特徵。
聽到這肯定覺得不對呀,聽說比特幣經常用於地下交易、暗網交易又是怎麼回事?那是因為比特幣的記賬是透明的,但每個賬戶擁有者在系統中是匿名的。
所以,其實區塊鏈技術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個分散式的電子記賬技術。透過區塊鏈技術去記賬,可以實現無法篡改、公開透明的目的。
那為什麼叫區塊鏈呢?
區塊鏈,英文Blockchain,我們可以把它直接拆解成:區塊Block和鏈Chain。
區塊Block就是一個個子賬本,這些子賬本之間是串聯的關係,他們首尾相接,形成鏈的形態,所以叫“區塊鏈”。
因此,區塊鏈只是去中心化的一組串聯賬本,或者說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它的特點是“公開透明”、“無法篡改”。
至於實現區塊鏈的關鍵技術和原理包括:分散式網路、加密演算法、共識機制。
具體的技術其實並不影響我們認識區塊鏈的應用,如果你對技術細節感興趣,可以去自行了解。
講到這裡你會發現,區塊鏈技術是怎麼回事你已經完全清楚了,很簡單,一點也不高大上,對吧?
02 比特幣再說說比特幣,為什麼現在大家一提到區塊鏈就會和比特幣混淆呢?以至於我們最高領導講了重視區塊鏈,第二天比特幣暴漲了超過30%。
那是因為比特幣是第一個使用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比特幣是由一個至今也不知道具體是誰的神秘人物——“中本聰”,基於區塊鏈技術設計出來的去中心化的電子貨幣系統,而且這是第一個區塊鏈得以落地的應用場景。
第一,比特幣實現了貨幣發行、金融交易過程的去中介。
也就是在比特幣系統中,不需要銀行、不需要支付寶,人就可以點對點地在系統中把電子貨幣轉給另一個人,這個系統的每個網路節點都會對交易進行記賬。
第二,中本聰規定比特幣的總量是固定的,2100萬枚。
這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法幣差別很大,因為法幣永遠是在增發的,而比特幣的總量是限定了,這也是一個比特幣讓人追捧的原因。
因為人們相信,比特幣已知的貨幣總量不會像法幣那樣,因為貨幣超發讓我們手裡的貨幣貶值。
這時候你就會問了,那比特幣是怎麼發行出來的?記賬又是怎麼完成的?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我們要先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比特幣系統中的“礦工”。
礦工,是在比特幣系統中參與記賬的節點。
那為什麼叫“礦工”呢?
因為比特幣和黃金很相似,它們總量恆定,越挖越難,人們把它看作是電子的黃金,所以就把每一個參與記賬的節點形象的稱為“礦工”,就像在挖金子的礦工那樣。
大約每10分鐘,比特幣系統中會丟擲來一組計算題,準確地說,是兩道題。第一道很簡單,是用於交易中記賬的計算;第二道非常困難,是對算力的考驗。
比特幣的“礦工”挖礦
礦工們透過算力(POW)去爭奪記賬機會,誰的算力強,誰爭奪到的機率就高。
系統作為記賬獎勵,就會分給這個礦工一定的比特幣,這就是比特幣的發行過程。
是不是和黃金“發行”的過程很相似?他們都是被“礦工”挖出來的。
然後這個記賬結果,會形成一個新的區塊,新增到之前形成鏈的末端,並且把記賬結果通知給所有記賬節點同步,這樣整個系統上各個節點的記賬結果就保持一致了。
並且中本聰設計的機制是,隨著記賬的數量越來越大,演算法要求越來越大,解題的難度越來越大,對礦工獎勵的比特幣數量也越來越少,這也和黃金會越來越難挖非常類似。
講到這裡,我認為值得一提的是,比特幣的機制是去中心化的,看似非常“平等”,但實際上是算力的角逐,以算力的方式進行財富分配說不上是更平等的分配方式。
沒有任何一種分配機制是更平等的,每一種新的分配機制只是另一個新標準的分配開端罷了,發起者和早期的參與者就是既得利益者。
03 一些補充1)智慧合約
很多人提到區塊鏈就經常提到“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s),其實智慧合約和區塊鏈、比特幣本身都沒有根本關係。智慧合約是源於另一套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分散式系統“以太坊”。
“以太坊”是它的創始人基於比特幣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增加了“智慧合約”,進而得到的另一個新的系統。以太坊系統中承載的數字貨幣是以太幣。
這個“智慧合約”又被大家吹得神乎其神,其實只是不過是不可篡改的程式碼罷了。
智慧合約可以非常簡單的理解為“if...then..."的模式,也就是說,如果滿足什麼條件,合約就自動執行,只不過這個合約是不可篡改的,是用計算機程式保障合約的強制執行。
談“以太坊”,必談“智慧合約”
而以太坊的創始人Vitalik Buterin也在他的Twitter上表達過,他寧願當時對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s)採用的名稱是“永久指令碼”(Persistent Scripts),因為這樣表述更準確。
李笑來曾有一個經典的概括,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比特幣和智慧合約,他是這樣講的:
比特幣讓我們擁有了“可信賬簿”。
以太坊讓我們擁有了“可信程式碼”。
其實智慧合約也就這麼簡單。
2)央行數字貨幣
隨著區塊鏈的概念火爆起來,很多人就開始聯想到央行即將發行的數字貨幣,需要澄清的是,基於現在已知的資訊來看,央行的數字貨幣並不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
央行要發行的數字貨幣叫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
穆長春(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的副司長,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在“得到”上開設了一門《科技金融前沿:Libra與數字貨幣展望》的課程,他在課程中明確表示,DCEP是對紙鈔的數字化替代,並且可以離線支付,但並沒有採用區塊鏈的技術。
04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