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下午,在百度財報電話會議上,百度CEO李彥宏表示,目前與吉利汽車的合資專案已經確定電動汽車合資企業的執行長和品牌名稱,並計劃在未來三年內推出一款全新智慧電動車。
1月11日百度成立電動汽車公司,吉利成為了戰略合作伙伴,這只是吉利集團多元化投資的其中一例而已。
就以2021年最近時期為例,吉利集團就已經有多起戰略投資:
與瑞士Concordium基金會簽署合作協議,將在中國設立合資公司,向包括汽車行業在內的中國客戶提供基於區塊鏈平臺的商業模式和分散式應用(DApp),力爭成為中國領先的區塊鏈技術與服務供應商。
與法拉第未來簽署框架合作協議,雙方計劃在技術支援和工程服務領域展開合作,並探討由吉利與富士康的合資公司提供代工服務的可能性。
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製顧問服務。
另外,吉利科技集團旗下還有一家星空智聯衛星工廠,目前已經獲得國家核籤的衛星製造專案許可,年產衛星可達500顆以上。
吉利已經創業35年,一直以製造業為主,按照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最近的講話:吉利三十五年來,一直堅守主業,堅持製造業,從電冰箱零部件到電冰箱、電冰櫃製造,再到摩托車、汽車製造。
不過顯然的是,今天的吉利已經不完全是剛剛開始的那種純粹式的汽車製造業。吉利對外投資擴張之路並不是今天才開始,收購沃爾沃應該是吉利集團最早也是非常成功的跨國收購專案,後來成功入股戴姆勒公司也是令人叫絕。
同樣明顯的是,吉利最近一系列對外投資動作,已經不再侷限於純粹的汽車製造,而是擴大到全產業生態圈。
李書福表示,“我們既不要急於求成,草莽行動,也不要故步自封,自我陶醉,而且還要發揚傳統優勢,繼續做強節能汽車升級轉型。我們不但要在純電動智慧汽車領域大放異彩,而且還要廣泛聯合各方力量,形成戰略陣營,加大戰略協同,分享戰略成果,確保戰略成功。”
聯合,看來就是當前吉利集團的主要戰略之一;投資則是實現這種戰略的主要手段;建立合資公司則是投資的具體形式。
任何一個公司都是需要講究盈利的,當然對外投資也是需要講究投入產出率的。 但是令人擔心的是,如此涉及領域範圍寬廣的一系列投資,如何保證這種投資的商業合理性呢?
李書福這樣定位戰略佈局的考量:佈局決定格局,格局決定結局。戰略決定方向,細節決定成敗。只要把戰略佈局執行到位,我們必將產生強大的協同競爭力,必將引領汽車產業的發展。
當然,吉利剛剛進入汽車製造行業的時候,曾經遭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也遭遇到太多的質疑,而且當初的質疑聲浪遠勝今天。不過吉利後來成功了,吉利已經成為今天中國最主要的汽車企業之一了。
因此,今天吉利的再一次佈局也有些出人意料,又有誰能夠保證不再出現奇蹟呢?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吉利真的能夠最終保證成功嗎?
對此,李書福是這樣迴應的:“所有的新思維都存在這些問題,如果大家都一目瞭然,那就不叫新模式,既然是創新思想,那就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看懂,我們也只是在探索。但是,無論局面有多麼複雜,我們必須堅持戰略穩健原則,在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框架下實現戰略主動。”
昨天的成敗並不等於今天與明天的成敗,這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吉利的未來只有依靠今天的戰略安排正確與否。
李書福毫不避諱吉利2015年11月18日釋出的藍色吉利行動計劃沒有如期完成的事實,這種坦誠的態度其實本身就是未來成功的基礎:
“吉利汽車公司於2015年11月18日釋出的藍色吉利行動計劃雖然沒有如期完成,但也不奇怪,這不是戰略方向錯誤,也不是戰略執行失敗,而是歷史時機沒有成熟,外部戰略條件沒有形成,這樣的失敗例子比比皆是,在中國車企中有,在歐、美、日、韓車企中也有,我們不必為此沮喪。”
任何投資都存在失敗的可能性,特別是對於當前汽車新時期全新領域的專案。許多專案不僅處於產業成熟之前的成長期,而且需要巨大的資金的不斷輸入。這就給投資帶來許多不確定性。
其中有特斯拉這樣成功的企業,但也有大大小小失敗的企業,還有許多PPT的紙上談兵公司。那麼,吉利集團呢?
大變局意味著大時代,也意味著大淘汰,更意味著大機會。努力進取的態度與戰略,自然有風險,但是也就有機會。而不進取,不能說沒有風險,但是肯定就沒有機會。
各位網友又如何看待吉利集團的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