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導言: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句話形容中國網際網路金融P2P再合適不過。

P2P行業從2012年興起,2014年、15年達到頂峰——估值按放貸餘額的0.8-1倍估值,市場上有不計其數的P2P公司,P2P成為網際網路金融乃至萬眾創業的典範;轉瞬之間,15年底易租寶事件出事,越來越多披著P2P外衣的皮包公司被查或跑路,到監管出臺明確的管理辦法讓這個行業迅速降溫;17的冬天來得太快,銅板街、點融網等行業翹楚宣佈退出方案,P2P行業徹底倒在了2019年的冬,再也爬不起來。

這個行業曾經輝煌過——除了那些湧入的“旁氏皮包公司”——優秀的P2P公司獲得過頂級VC加持,在頂峰時期估值都是獨角獸級別。然而商業試驗總有成敗,而金融領域的試驗又因槓桿率高,一旦失敗所引起的社會成本更高。P2P謝幕時分,除了追討收益,當初那些商業假設也值得覆盤研究。

由於話題過大,大廚準備分四篇完成整體覆盤,給讀者呈現一個全貌。第一篇,主要講P2P的商業邏輯;第二篇,P2P行業的鼻祖lending club的模式和經營現狀;第三篇,回顧一下國內P2P的主要模式,手法以及模式中隱含的風險;第四篇,在監管規則下,P2P平臺為何快速隕落。

商業邏輯分析

任何商業模式都可以從四個角度來看:

是否真實存在的未被滿足的需求——所謂行業痛點,這是創新的基礎;

如何滿足需求——創新者如何提供產品滿足上述需求;

提供產品優勢在哪,盈利模式是什麼——這個產品怎麼賺錢;

市場規模多大——將來投入多少能賺多少錢

大廚就從這四個角度來展開分析。

未被滿足的需求——借款人融資渠道不暢和投資人面臨的投資產品不足

借款人需求

不論國內還是國外——除了優質借款人——由於資訊不對稱的存在,一般借款人的主動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無法準確衡量,總有一些貸款需求不能滿足,比如不能審批貸款額度、額度不夠、融資利率過高;貸款審批手續比較繁瑣,需要各種各樣的證明材料或者抵押物。

在國內,我們面臨的這個需求會更突出一些,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個人信用貸款申請複雜的問題一直存在,如果時間回到8年甚至更早的時間,這個問題更加突出。借款人真實存在未被滿足的需求。

投資人需求

對於08年後的投資市場,除了高淨值投資者的風險收益資產,投資人的固定收益投資回報偏低,投資產品有限。中小投資人有更高回報的投資需求。

需求如何滿足——風險收益模型和網際網路技術

非優質借款人的借款需求是否能夠匹配投資人的高回報需求(隱含風險收益率),這是解決問題的核心所在。但是這個問題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過解決方案。

非優質借款人,如果套用評級的概念我們可以劃分為:投資機債券和投機級債券,後者也被稱為高收益債券或垃圾債券。按照標普的劃分,BB級以下的債券就屬於投機級債券,典型特徵是還款風險高,但收益也更高。

垃圾債券沒有投資價值嗎?答案是否定的。在經濟平穩時期,垃圾債券的投資風險收益還要高於投資機的債券。投資級債券因為評級更高,更受金融機構青睞,流動性也更加充裕,也是各國政府基金配置的主要投資產品,因此收益率相對較低;而垃圾債券則不同,流動性更差,相對的真實風險的流動性溢價更高,往往會產生更高的回報。

這個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被垃圾債券大王米爾肯實踐,讓之前一年只有20億美元交易額的垃圾債券膨脹到1700億美元,併成為槓桿收購(LBS)的主要資金來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baidu,也可以搜尋一下《賊巢》這本書,當年大廚就是被這本書吸引走上金融從業者的道路。

言歸正傳,既然垃圾債券投資有理論基礎,可以有更高的回報。同樣也需要技術上解決單一客戶違約的問題,就是投資人要投資一攬子高收益產品,即便有一筆出現壞賬,但不影響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收益。於是網際網路技術就有了用武之地。

有了理論基礎,有了技術能力,後續要做的事情就非常簡單,P2P產品基本設計成這樣的模式:

第一,借款人端線上申請、線上化審批,對客戶的資質要求更低;

第二,投資人端,低起投門檻(國內一般100元);一筆較大金額的資金可以自動系統匹配多筆投資;年化收益至少高於傳統金融機構4%以上。

產品優勢——全線上化,運營成本更低,規模無上限

P2P的故事很容易講,金融需求真實存在,背後的需求滿足邏輯有理論支撐,至於盈利模式也非常有想象空間。最大的優勢是以下三條:

第一,運營成本更低。固定投入低,無需租用線下網點,怎麼看起來運營成本都比傳統金融機構要更低。

第二,展業不受監管限制。P2P可以全國甚至全球展業,不受監管限制(美國的模式第二篇會講到)。

第三,規模不受資本充足率限制。最後一條可厲害了,P2P講的是點對點投資,投資人通過平臺投資給借款人,實際P2P更像是債券發行的中介機構,只負責撮合,屬於居間服務性質,自然不受資本充足率限制。在美國運營的lending club確實如此,因為境外投資人已經習慣了自擔風險,但是到國內就不一樣了,後續第三篇會具體分析講到,這也是國內P2P模式面臨的最大政策風險和模式風險,也是國內P2P最大的死因之一。

P2P的盈利模式簡單清晰:

運營成本:全線上化運營運營成本更低;

盈利規模實現:不受資本金比例限制,只要有一定規模就可以實現盈利,不需要投入大量資本金就可以實現巨大的投放規模。

產品想象空間——萬億級別市場

這個產品想象空間有多大?萬億級別。

非金融機構融資的民間融資規模計算,這個市場規模在10萬億以上,屬於P2P的目標客戶群體;國內理財市場屬於百萬億級別,其中有固收需求正好可以匹配上這個需求。這個市場的想象空間巨大。

基於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網際網路金融P2P為什麼可以獲得更高的估值。

但是這個商業模式存在兩個假設條件:第一,最為基礎的理論基礎,經濟平穩時期,垃圾債券才能輸出穩定的超額風險收益(米爾肯的德崇證券最後也是破產收場);第二,國內的P2P本質上不是純中介模式,而是中介+擔保的平臺,後者明顯屬於金融監管範疇,這也是美國和中國P2P最後走向不同解決的根本原因。

下一回合,我們來談談P2P鼻祖——lending club。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本週8家產業網際網路企業獲融資累計約5億元人民幣 | 一週B2B內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