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華為說不做支付,當下說做就做。一個企業是不是該有自己的邊界意識大概是根據形勢而定的。
撰文 | 熊逾格
五年前,時任華為雲服務部總裁的蘇傑曾明確表示華為“不會申請支付牌照”,認為“一個企業必須有自己的邊界意識”。五年後,華為突然出手,顯然戰略已經發生轉變。因“邊界意識”排除在外的支付業務,如今或已在華為的“邊界”之中。躬身入場之下,諸多考慮也浮出水面。
華為必須做支付,原因有四。
01
搶奪牌照,建設軟體生態
網際網路前20強,幾乎人手一張支付牌照。以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為例,老牌巨頭阿里、網易、騰訊和百度皆透過申請獲得牌照;新興巨頭美團、位元組跳動、拼多多等則透過收購將牌照收入囊中。金融與科技,網際網路公司兩大利器,少不了支付的穿針引線。
可網際網路公司的爭奪,硬體廠家華為何必入場?其實,華為謀劃建設軟體生態已久。如今兩個主流手機生態圈:蘋果iOS和Android,兩者皆對華為構成威脅。面對可預見的打壓,華為必須另起爐灶,推出分散式作業系統鴻蒙OS。
-華為2019年開發者大會推出鴻蒙系統-
央行於2015年停發支付牌照後,牌照逐漸稀缺。據統計資料,目前市場上僅剩233張支付牌照。一張支付牌照的價效比不僅在於價格,更在於支付機構的經營狀況。優質支付機構牌照的爭奪中,在合適時機出手獲取牌照變成一種遠見。
華為步入網際網路的錦囊已開:以硬體優勢吸引高粘性使用者,再以鴻蒙生態圈逐步提供完善的軟體生態,生態成熟後亦能反過來為硬體保駕護航。
02
拜師蘋果,佈局未來支付
此前,中信銀行、華為與銀聯共同推出聯名信用卡Huawei Card,這款“手機裡的信用卡”在維持線上便捷支付體驗的同時,極大簡化線下支付,被業內人士視為信用卡消費模式變革的先兆。
中信銀行與華為的戰略合作簽署儀式上,時任華為中國政企金融業務部總經理的劉維明表示華為旨在拓展金融使用場景,推廣“智慧金融”。
-Huawei Card數字卡-
信用卡創新之外,華為在支付領域創新動作不斷。據企查查顯示,1月12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公開一項“一種語音支付方法和電子裝置”專利。
年前數字人民幣的火熱,讓NFC支付重新引發關注。作為國內NFC支付技術領頭羊,華為在“萬物互聯”的未來無疑擁有更多想象空間。支付創新正在引領前路,任何環節的蛻變都將引發整體行業的變革。
截至目前,華為所涉及領域,皆能做到行業前列。獲取支付牌照後,華為更能在金融科技創新上放開手腳。
03
收歸渠道,發展自家支付
此前,華為錢包並無支付牌照,透過與其他機構合作展開業務。Huawei Pay上線兩週年,華為官方曾公佈,當年HuaweiPay髮卡量較第一年同比增長300%,流水增長350%,交易筆數增長400%。
收歸交易渠道,形成業務閉環,對華為意義重大。除能縮減上述開支,華為還能收回交易資料。一方面避免經過第三方交易的資料遭到競爭對手窺探;另一方面留存使用者資料及交易資訊等核心資源,為決策提供支援。
1月20日,央行下發《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徵求意見稿)》,首次提出支付領域反壟斷,直指佔據市場超九成份額的支付雙巨頭。
收歸交易渠道後,當下或成為華為繼續進軍支付的最好時機。
04
緊跟小米,殺入金融市場
手機廠商獲取支付牌照,華為不是第一家。率先獲取牌照的小米,已持續在金融市場活躍一段時間。據相關媒體調查,小米金融旗下已覆蓋網路小貸、保險經紀、融資擔保、消費金融等多張金融業務牌照。
以支付入局做金融,同樣場景已屢次重現。緊跟小米,殺入金融市場,如今的華為還擁有使用者客群與消費場景兩項殺手鐧。
使用者客群上,華為擁有國內手機市場最高的品牌忠誠度,其使用者平均收入水平也高於小米。
消費場景上,華為擁有覆蓋居家、出行全消費場景的潛力,其在智慧家居、物聯網業務、智慧汽車、系統生態等領域皆有發力。
收購支付牌照後,華為可在錢包內順理成章地開發信貸、分期等金融產品,拓展金融業務,展開金融市場的爭奪。面對“掘金”的誘惑,華為沒理由束手以待。
華為必須做支付,儘管擁有一手好牌,競爭對手也同樣強大。下一步,“華為如何做支付”或許會是人們更應關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