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以此來形容傳統金融業近年來所面臨的困境,可謂貼切。不但面臨著經營業績放緩與資產質量壓力,而且還受資金、人才、技術等因素制約,轉型面臨重重難題。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科技應用正在逐步解決各行業中的痛點。面對近年來金融系統安全性問題屢有發生,金融業一直存在的風險控制難、操作效率低、實施成本高等痛點逐漸暴露出來。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金融行業轉型迫在眉睫,伴隨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資訊科技與金融業的深度融合,數字化應用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搶佔金融行業最佳數字化轉型時期,各大雲計算廠商開始提升運維、比拼實力,推動“雲”服務成為金融機構必備的基礎設施[MOU1] 。

數字經濟快速發展 企業亟待“雲轉型”

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鵝下,改變了所有人和機構的生活、執行方式,出行需展示行程卡,辦公只能透過線上遠端,政府審批和服務也快速數字化。雲服務不再是遙遠而抽象的概念,透過健康碼、線上會議和數字政府的體驗,雲服務觸手可及。

也正因此,企業全面加速線上佈局,數字化轉型甚至下沉至二三線小商戶,各行各業開始探索上雲方式,純線下的商業模式逐漸成為過去式。

實際上,這也是我國積極部署的戰略之一。從2015年至今,國家層面相繼提出“網際網路+”、“中國製造2025”、“數字中國”、“新基建”等重大戰略,加速推動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不僅“數字經濟”已三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且在“十四五”規劃中還明確提出,要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在政策的有力引導下,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科技加速在我國發展成熟,並逐漸應用於金融、教育、醫療、汽車製造、政務等多個行業,驅動組織架構、商業生態以及產品體系的創新和重構[MOU2] 。

這些覆蓋衣食出行等眾多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成果,歸功於數字經濟的力量,數字經濟漸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全新引擎。中國信通院釋出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指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為35.8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6.2%。另據《雲計算發展白皮書(2020年)》顯示,2019年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1334億元,同比增長38.6%,預計未來4年仍然將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

在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司長伍浩看來,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認識到資訊科技深度融合與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巨大效益,未來一段時期,數字經濟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各行業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步伐將大大加快。

雖然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但也暴露出一些新問題,如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存在薄弱環節、數字經濟人才緊缺以及資料安全、資料隱私等諸多問題。

“今天中國的企業面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成本壓力,同時還要應對國際社會對中國製造的實體打壓、技術封鎖等一系列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著眼於產業發展的歷史程序,以及未來自身定位的發展戰略,持續的發展下去。中國企業可透過對標創新,賦能數字化轉型,務實地推動中國製造業真正走向領先行列。

金融科技創新不足 數字化轉型遇瓶頸

在各行各業積極擁抱數字化的當下,作為國民經濟基石的金融業卻處在轉型的困境中。國際知名諮詢公司Oliver Wyman釋出的《2020金融服務業》報告顯示,投資者對傳統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推進結果並不滿意。投資者認為,“雖然創新推進在改善客戶前端體驗等方面有所體現,但帶來的回報並不那麼量化可見。”

與此同時,金融業特有的嚴監管環境也讓新技術融合更加謹慎,監管要求金融機構在保證資料安全和系統平穩執行的基礎上進行數字化升級。此外,“上雲”變得更加容易,但技術升級背後可能隱含的系統性風險也讓金融行業在轉型之路上走得小心翼翼。

實際上,金融行業發展至今,存在著一系列日漸激化的矛盾。華為雲中國區總裁洪方明在分析保險行業現狀時提及,目前的保險行業馬太效應明顯,行業格局固化,中小險企只能在夾縫中生存。同時,行業多年創新力的不足,也導致所有企業產品服務同質化嚴重,競爭優勢不明顯。

保險領域存在的問題不僅適用於整個金融行業,而且對於券商來說形勢更為嚴峻。近年來我國證券業對外開放水平擴大,外資券商的進入直接加劇行業競爭,依靠“牌照紅利”將不再是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儘管數字化在金融業小心而緩慢地發展著,但已經逐步開始展露它的威力。例如搭乘消費網際網路快車而興起的移動支付行業,經過短短10多年的時間,就衝破了傳統商業銀行構築的堅實的護城河,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活。

面對激烈的內外部競爭,金融業亟待數字化、智慧化轉型。畢馬威中國金融服務業主管合夥人張楚東表示,中國的傳統金融機構正大力擁抱科技,透過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設立金融科技專項基金以及其他資源投入方式,貫徹落實數字化轉型的道路。

數字化升級對於金融行業服務和管理的提升顯而易見。國家也將金融業發展重點放在了金融與科技融合上。早在2016年7月釋出的《中國銀行業資訊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和2017年7月釋出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就表明,最高決策層將透過最新科技應用來促進金融監管和行業轉型,發展日臻成熟的雲計算成為金融業轉型的首選。

近期,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曾公開表示,金融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未來將繼續支援金融科技的發展,最佳化客戶服務體驗,提升服務效率。同時也將高度重視金融科技帶來的網路安全、資料隱私和寡頭壟斷等風險挑戰,確保市場公平和金融穩定。

金融業加速上雲 重構行業新生態

在“網際網路+”時代,金融業資訊化建設如火如荼。大型金融機構幾乎每年都有數億美元的IT投資,系統內部建立了先進的資訊系統,並積累了海量的資料。但在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陳文輝看來,金融產業數字化才剛剛開始。

“傳統金融業資訊化建設的目標是利用資訊科技最佳化現有業務,實現降本增效。而新金融企業則是運用新科技重塑金融業務邏輯,這才是金融產業數字化的核心。”陳文輝表示。

如何利用現有的人工智慧、物聯網、大資料等新型技術賦能金融行業?業內人士認為,雲計算是主要的基礎建設之一。針對金融行業的特性,雲廠商專門定製了“金融雲”,為金融機構提供安全、可擴充套件、合規的雲環境,並使用金融服務的互操作性框架、AI、大資料分析、區塊鏈以及物聯網的平臺和應用,為銀行、保險公司以及資產管理領域的客戶創造經濟高效、靈活的金融服務能力。

以華為雲與招商銀行為例,2017年12月,華為雲與招商銀行成立分散式資料庫聯合創新實驗室,以資料庫為切入點,加速實現雲與金融業務融合。在合作中,招商銀行負責需求和解決方案設計,華為OLTP資料庫團隊負責技術實現,為招商銀行金融業務實現雲上部署和三高一低(高可用、高安全、高效能、低成本)的總體目標。

2018年華為雲拿出了具體解決方案,即用FusionInsight大資料平臺為招商銀行提供服務。基於華為雲的技術,招商銀行的信用卡申請服務將髮卡時間由15天縮短至5分鐘內,全流程自動化。據華為企業BG金融系統部總裁劉利民介紹,上雲對銀行的生產效率提升是巨大的,不僅儘快獲得了客戶,同時大大減少了後臺處理業務的人員成本。

以此為契機,隨後華為與招商銀行進行了深度的合作,包括精準營銷、風控、中小企業借貸。這些合作不僅對於招商銀行業務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而且招商銀行未來也會以此能力,和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

實際上,中國銀保監會在2016年釋出的《中國金融業資訊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極大地推動了銀行業上雲的速度。規劃要求,截至“十三五”末期,銀行業面向網際網路場景的重要資訊系統全部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臺,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於60%。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最後一年,金融機構更加緊鑼密鼓地部署著金融雲。IDC資料顯示,2020上半年中國金融雲市場規模達到19.1億美元,在疫情的影響下仍同比增長了37.5%,其中,金融雲解決方案市場增速高於雲基礎設施市場,增速達到42.1%。預計,2019-2023年中國金融雲市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34.9%。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看來,金融科技的發展過程分為金融電子化、金融網路化和金融智慧化三個階段。當前,金融行業已經從電子化、數字化跨越到了智慧化,形成了人工智慧技術和金融業的深度融合的新業態。考慮到金融行業特殊的社會屬性,數字化轉型將有助於更好的服務其它行業,透過廣泛連結、配置資源以及融合重塑,驅動中國數字經濟更健康的發展。

11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清華北大創業者上市敲鐘,到底誰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