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貨幣出現較大回調,各DeFi借貸協議的清算金額也創下了歷史新高,據DeBank資料,近24小時以太坊上借貸協議的清算量達1.31億美元,超越去年11月9330萬美元的紀錄。前 Dfinity 研究員,現 Liquity 協議創始人 Robert Lauko 撰寫文章討論了借貸協議應該如果加快清算速度以提高資本利用率。
形勢分析
DeFi借貸協議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清算低於最低抵押率的頭寸,這個比例的設計應該保證即使強制出售抵押品的收益也能夠覆蓋未償還的債務。
正常情況下,借款人會有自動還款的意願,但如果借款人不還款,系統就必須進行強制清算。從使用者的角度考慮,較低的抵押率可以實現較高的資金利用率,因此,也有一些借貸協議選擇透過降低抵押要求來增強自身的吸引力。
舉個例子,如果清算比例設定為150%,風險偏好較低的借款人保持抵押率在300%,即使抵押品的價格下降50%也不會被清算。如果清算比例設定為110%,只需維持220%的抵押比例。即最小抵押率相差40%的情況下,抵押的資金量可以減少80%。似乎聽起來很不錯?
那麼為什麼一些借貸協議要設定130%、150%、200%,甚至750%這麼高的抵押要求呢?
因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較低的清算門檻往往意味著較高的系統性風險,因為貸款可能無法完全收回。那麼風險還由哪些因素決定呢?
與清算速度有關
清算抵押品的時間越長,在實際清償債務之前,其抵押品進一步貶值的風險就越大。
通常情況下,從確定一個抵押品的抵押率低於最低抵押率要求到清算完成有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去中心化的借貸平臺依靠預言機來對上面的抵押品價格進行喂價,並且系統還會接受多方資訊來計算出更加準確的價格,為了防止喂價過程受到攻擊,MakerDAO Oracle安全模組(OSM)會將新的參考價格的釋出延遲一小時。
一旦確認當前抵押品的價格佔借出金額的比例低於最低抵押率,則特定參與者會呼叫一個函式來平倉,然後系統會將抵押品進行拍賣,這可能涉及多輪競價。在MakerDAO中,這樣的拍賣可以持續6個小時或更長時間。
或者用預言機提供的價格以一定的折扣賣出,早期只支援抵押ETH的MakerDAO也採用這樣的機制,目前Equilibrium、Kava和Reflexer仍在使用。
無論如何,確定一筆貸款抵押品不足並覆蓋其債務需要一段不可忽視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抵押品可能會繼續貶值。價格反饋的更新頻率越高,實際清倉的時間越短越好。
所以對於借貸平臺來說,在確定一筆抵押品不足以覆蓋其債務之後,其價格反饋越及時,清算速率越高效更有利於風險管控。
下圖顯示了MakerDAO成立第一年的抵押品比率CDP在哪些比例下被清算?
抵押品價格的波動性
雖然所描繪的圖表顯示了ETH支援的頭寸的清算情況,但大多數其他抵押品型別和代幣可能比以太坊更不穩定。對於這類抵押品型別,我們可以預期有更大一部分清算髮生在較低的抵押品比率下。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借貸平臺以穩定幣或其他低波動性資產為抵押品,較少的保證金可以提供相同的安全水平。
雖然所描繪的圖表顯示了只支援ETH的清算情況,但其他大多數抵押品的價格可能更不穩定,對於這類抵押品,可以預期有更大一部分抵押品清算髮生在較低的抵押率下。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借貸平臺以穩定幣或其他低波動性資產為抵押品,則可以設定較低的抵押率。
已清算的抵押品數量與市場上的流動性對比
最後,抵押品的數量與市場上可用流動性對潛在的價格下滑有影響。如果需要在一個流動性不足的市場上一次性賣出大量的抵押品,價格可能會大幅下降,有趣的是,可以透過緩慢出售抵押品來改善這種情況,但會面臨較長的清算時間和額外的外部價格風險。
英式拍賣還存在一個問題,即所有的出價都需要在整個拍賣期間被鎖定,從而對償還清算債務所需的代幣施加上漲壓力,荷蘭拍賣可以緩解這一問題,但是在拍賣過程中降低介個的速度存在實際的限制。
從系統角度改善保證金風險
上述因素並不是完全的外在因素和不可控因素,那有什麼辦法可以透過適當的系統設計來改善這種情況。
更快的價格供給
首先,可以使用更新頻率較高的預言機,比起在特定時間內收集和聚合多個價格源,不如在每一次更新後計算價格的中位數。還可以考慮從Uniswap和KyberSwap等去中心化交易所和流動性池中抓取定價資料,或者讓管理人在要求清算時提供價格反饋並證明其正確性。這些措施並非沒有挑戰,這一點在目前是眾所周知的。
基於穩定池的清算流程
另一種措施是針對清算過程本身。現有的平臺都是基於某種形式的主動清算,要求買方或競標者在清算時購買抵押品,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可能!
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讓感興趣的各方在清算髮生之前就發出收購清算抵押品的意圖。例如,可以讓使用者將還債所需的代幣存入穩定池。當然,這就意味著必須調整定價機制,但這比人們想象的要容易。如果人們可以合理地期望在清算時獲得比他們支付的價值更高的抵押品,他們應該有動力在前期參與交易。
將抵押品比率設定在略高於100%的水平,比如110%,為實施這種機制提供了一種自然的方式。如果一筆貸款在抵押品價值降到最低抵押率以下,就可以直接將抵押品交給收購方,讓系統用他們的存在穩定池裡的資金代替借款人收回債務。這樣一來,抵押品盈餘或多出的抵押品就是收購方的利潤或借款方的損失,使得其他協議中單獨使用的 "清算罰金 "概念過時了。
左側的方框顯示貸款情況良好,在抵押物的美元價值下降之後,貸款變得抵押不足,低於清算率(右側),深藍色區域表示抵押品盈餘和穩定池實現的淨收益
這樣一來,穩定幣的持有者就有動力將他們的部分代幣存入穩定池,以期待獲得未來的抵押品清算的收益。
向池子存款沒有任何鎖倉期限,因此存款人可以隨時提取他們的代幣,除非系統中存在可清算的頭寸(在這種情況下,首先需要對抵押品不足的頭寸進行清算)。然而,在清算的情況下,系統將使用所需數量的集合穩定幣來抵消清算頭寸的債務。作為回報,與頭寸相關的抵押品也會轉移到穩定幣池中。這就是Liquity所使用的清算處理方式:
穩定性池中的存款和抵消抵押不足的頭寸(又稱Troves)
存款人根據他們的初始存款,按比例保持池中剩餘穩定幣和獲得的抵押品代幣的份額。存款人也可以將自己的抵押品收益與存入的穩定幣剩餘部分一起兌現。
從Liquity的穩定池中退出
為什麼這一機制優於抵押品拍賣或固定價格出售?
穩定資金池中的代幣可以立即用於抵消抵押品不足的債務。由於沒有抵押品拍賣或折價出售,所以不需要找到買家來接手抵押品,也不會對抵押品施加價格壓力。
不難看出,將穩定幣存入穩定池在經濟上是有吸引力的。只要抵押品盈餘收益為正(至少平均而言),長期來看,無論池子的規模如何,也無論清算了多少貸款,存款人都可以預期獲得幾乎無風險的淨收益。雖然,個人收益與清算抵押品的數量和盈餘部分正相關,同時隨著池中穩定幣數量的增加而減少。
因此,我們能指望每個持有者都將自己的代幣投入池中嗎?當然不是。許多穩定幣持有者會更喜歡穩定性,不願意選擇不穩定代幣的潛在經濟收益。然而,我們可以假設有相當數量的投資者或投機者會向穩定池提供流動性,並且進入穩定池代幣的部分會達到經濟平衡。Liquity還將向穩定池儲戶分發二級代幣LQTY,進一步激勵參與穩定池。在任何一個特定的點上,穩定池中穩定幣的數量將確保相應數量的債務的清算。
但是,如果需要清算的債務比池中的穩定幣更多怎麼辦?
備用貸款再分配機制
如果穩定資金池不足以抵銷全部抵押不足的債務,該系統就會求助於第二機制。
其想法是將已清算的頭寸(包括債務和抵押品)重新分配給仍然活躍的頭寸。這種重新分配可以按照接受貸款的抵押品的比例來進行。這意味著所有活躍的借款人的債務和抵押品都會增加,不過由於清算髮生在抵押品比率超過100%的情況下,抵押品的相對增加幅度通常會更高。與穩定資金池一樣,抵押品的盈餘會使接受貸款者獲得淨收益:
這兩個圖表顯示了貸款A,B,C和D及其債務和抵押金額(以美元價值計),貸款D被抵押不足,並重新分配給A,B和C
另一方面,接收頭寸的抵押品比率惡化,但根據當前比率,這種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這兩個圖表顯示了貸款的個人抵押比率和重新分配的淨收益(以及頭寸D的損失)的變化
我們再舉個例子看一下資料。如果一個抵押率為108%、佔系統全部抵押物10%的頭寸(扣除0.5%的gas fee補償後)進行再分配,那麼每個頭寸的抵押物都會上升11.11(10/9)個百分點,其負債也會上升10.34(=11.11/1.075)個百分點。
一筆抵押率為250%的貸款,其抵押率將降低到236.65((250%+11.11%)/(100%+10.34%))。接受貸款者的抵押率越低,影響越小。因此,貸款被提取到清算率以下的機率非常低。即使是抵押率只有111%的貸款,也會保持在臨界點以上,最後再分配後抵押率就會達到110.57%。
集合擔保和抵押提升效應
由於這種重新分配,貸款最終是由總的可用抵押品總額來擔保的。即只需所有貸款的總抵押率保持在100%以上,該協議就可以覆蓋所有的債務。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抵押品不足的貸款不必重新分配,因為它們可以由穩定資金池完全抵消。事實上,在重新分配機制啟動之前,池子可以吸收一定比例的違約,這給了系統一個抵押的擔保。而被吸收的頭寸是抵押率最低的頭寸。這意味著,貸款總額的有效抵押率高於抵押品總額除以債務總額。下表說明了這個效果:
最後想說的是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新的清算機制,如用穩定資金池抵消貸款和將剩餘貸款重新分配給其他頭寸,是確保債務安全的有效途徑。由於這些機制的直接的效果,而且沒有價格壓力或時間損失等不必要的副作用,因此可以大大降低清算比率。
透過提高抵押率,不僅會提高資本效率,從而在整體上更具吸引力,而且如果將借出來的代幣再投資購買更多的加密資產,協議還可以實現更高的槓桿率。
原文連結 : https://www.chainbs.com/article/2059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