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華為官方一直有強調“華為不造車”,但是關於華為造車傳聞卻一直沒有斷過。
對此,華為方面向媒體迴應稱,“公司策略不變: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做智慧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幫助車企造好車。”北汽藍谷證券部相關人士表示,公司正在核實此事,目前與華為僅有技術層面上的合作,並無涉及代工。
華為一直以來都對外宣稱不造車,所以此次外媒透露的訊息在國內還是引起了軒然大波。儘管華為仍然迴應“公司策略不變:華為不造車”,但是畢竟“不造車”只是華為目前的“公司策略”。目前蘋果造車專案已經“如火如荼”,小米造車也已成為“戰略決策”(重磅 | 小米造車,雷軍將親自帶隊!)。百度也於近日正式宣佈,要自己造車,並在3年內推出自己的首款車(百度正式官宣:造車)。
其實華為的“永不造車”的期限其實也就“3年”。2020年11月25日華為正式簽發任正非的《關於智慧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在決議中,任正非強調,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慧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此檔案有效期只為3年。造車的時間需要三年,而三年的時間對華為來說也足夠造車,而對大家來說等待的時間或許根本就不需要三年。
要知道,早在2002年,任正非也曾在內部喊話,“華為公司不做手機這個事。”,並且在某次會議上拍著桌子怒吼,“華為永遠不做手機,誰再提做手機誰就給我立馬走人!”但在當年底的手機終端立項討論會上,任正非不僅同意立項,還當場決定投入10億元。如今,華為手機現在全球銷量第一。
華為近年來在汽車領域的動作不斷。11月14日,華為、長安汽車、寧德時代三方宣佈將共同打造高階智慧汽車品牌。由此,也使得外界認為華為將要透過長安汽車涉足造車。之後兩天業內又傳出,華為消費者BG正在與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進行整合,總負責人是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這也進一步反應了華為對於汽車業務的重視。特別是在榮耀手機品牌出售,華為手機業務發展受限的背景之下,外界認為,造車或將成為華為新的突破口。
到了2019年,華為加快了智慧網聯汽車業務的佈局,成立了華為智慧汽車BU,還先後釋出了“雲”業務的智慧車雲、“管”業務的智慧網聯,以及從傳統車機拓展而來的智慧駕駛、智慧座艙和智慧電動三大終端。此外,華為還成立了華為電動技術有限公司,並重磅釋出了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Huawei Intelligent Automotive Solution)等。
華為造不造車,對行業來說影響力顯然是巨大的。2020年11月25日早間,一則關於華為的傳聞再度刷屏,傳聞稱,“華為汽車已經造出來了,明年底上市,12月份或明年一季度釋出。汽車是與長安汽車合作。餘承東在負責汽車業務。”當日,長安汽車股價強勢漲停。傳聞中還提到,智慧座倉如中科創達、德賽西威可能受損,當日,中科創達、德賽西威雙雙暴跌,其中,中科創達跌幅達8%,德賽西威跌停。對於傳聞,有記者聯絡華為相關人士進行求證,對方表示,不清楚資訊的來源。
在汽車領域的頻頻加碼,意味著華為對於汽車業務的重視程度在提升。有了這些動作,也就難怪市場傳出華為要造車時,人們都深信不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