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投酷愛資料。
不管是投資單個公司、還是聚焦細分市場,這些決定都是透過資料分析做出來的。
當然,他們也創造了一大堆字母簡寫,作為“行業黑話”,代表著其最為關注的KPI。比如EBIT(息稅前利潤)、CAC(使用者獲取成本)、LTV(生命週期價值)、TAM(潛在市場規模),等等。
這群人的數字技能公認的優秀,已經到了能佐助政府分析決策的地步。比如 KPMB 的 Ryan Panchadsaram 就領導著美國政府的疫情技術響應團隊。KPMB 是矽谷頂級風投公司,曾投資過美國線上、亞馬遜、谷歌、網景、WebMD、Zynga等。英國的 VC Kate Bingham 也在去年被任命為英國疫苗工作組主席。
但是,在所有這些資料中,幾乎所有的早期投資者都忽略了一項資料——氣候績效指標。
即:一家創業公司降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潛力。
站在2021年的今天,一項投資的潛力和價值,已經不能僅僅採用量化的經濟指標來描述了。
氣候技術機遇隨著各大企業為實現淨零排放投入數以百億的成本,各國政府不斷推動和升級氣候相關政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環保問題放在首位。“氣候績效”很快就會成為經濟的核心價值創造者。
根據 BCG Henderson 研究所的預測,到2050年,全球為實現淨零排放的投資金額,將累計達到 75 萬億美元——氣候技術,有可能代表著全球歷史上最大的投資機會。
歐洲面臨的機遇格外值得關注:
歐盟去年10月已經透過新政,目標到2030年將歐盟溫室氣體排放削減55%;未來幾年內,將提供萬億歐元補貼計劃,用於減排的科研補助;全球有45%的相關領域專利申請,都自歐盟發起。但是,截至,目前,全球只有6%的風險投資進入了氣候技術領域。為什麼?
不care的VC,為什麼不care?一、量化指標未經驗證
Peter Thiel 有一句很有名的話:
“我們想要一輛可以飛的汽車,得到的卻是140個字元的推特(微博)”。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大程度上,VC對資料的判斷,只能基於目前已經存在的資料。即使是最創新的一群人,也得有必要的基礎。其他跟風的就更不必說了。
但氣候績效的量化還達不到這一要求。
二、現有工具不便使用
市場上還根本沒有成熟的氣候績效預測工具,可供創業公司或者VC使用。
目前市面上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工具,大部分是面向受到強大監管壓力的大企業運營設計的,需要錄入大量繁瑣的供應鏈資料。
三、模型預測過於複雜
氣候回報潛力的估算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不只需要深入研究氣候科學,也要在經濟和政策預測方面有所建樹。
但其實目前主要的矛盾存在於科研工作者和合夥人之間。
從科研工作者的角度出發,他們認為目前預測工具過於簡單,忽略了很多重要假設和不確定性。
而從合夥人的角度出發,他們並沒有動力去深入瞭解氣候回報的細節,也不想知道如何獲取更高的準確預測。合夥人們不會給VC施加這方面的壓力,他們更關注利潤的資訊,因此,VC也缺乏建立更嚴格準確氣候評估能力的動力。
那care的VC,又面臨哪些挑戰?在切實試圖去量化氣候指標的VC那裡,可用的資訊源非常少。極為有限的第三方報告,也多數是高屋建瓴的,很難為投資決策提供輔助。
因此,
大資料科學家需要找到這種共同的語言,讓社會價值、政策法規、消費者環保意願、科研成果、以及資本,可以站在相同的層面上對話。
而這一點,我們認為,是當下的創業好機遇。
- 全文結束 -
往期文章
DSA/DMA 靴子即將落地,歐盟網際網路政策收緊之際,Facebook和Apple先打起來了?兩項新法草案,一個最終目的,為使用者提供廣泛、安全的產品服務選項
5人團隊,A輪想融2600萬,一不小心來了22個億,這家歐洲人數規模最小獨角獸是幹嘛的?在酒店業,廚房的利用率一般只有10%,共享廚房則可以 7 X 24 分批出租
最新歐盟反壟斷執行方案,網際網路不再有“入口”今天的乾貨特別多,拿去直接寫PPT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