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moody創始人&CEO慈然表示,本輪融資將全部投入於產品研發和品牌建設,透過持續推出兼顧舒適度和時尚感的產品,推動中國年輕人科學佩戴隱形眼鏡理念的升級。

從2004年強生在大陸地區推出第一片美瞳到現在的16年當中,美瞳完成了從醫療器械向時尚美妝產品的身份轉換,美瞳也從曾經的“非主流”變成了女生妝容中必不可少的點睛之筆。隨著中國年輕消費者對美的需求越發強烈,美瞳行業在2020年迎來了爆發。據悉,2020年美瞳終端銷售額已超200億,過去五年的複合年均增長值高達41%。相比日本接近35%的滲透率,中國僅有7.5%,同時短拋期的滲透率相較於發達市場依然有較大距離,中國美瞳行業依然還有5-7倍的成長空間。

moody擁有來自寶潔、歐萊雅、強生、阿里巴巴、位元組跳動等頭部品牌和網際網路公司的創始團隊,豐富多元的行業和管理經驗也保證了品牌的迅速成長。moody成立於2019年10月,成立三個月即登陸了天貓平臺,第一年的交易規模就突破2億元。moody擁有行業稀缺的研發能力和極高成功率的爆款打造能力,2020年雙十一在僅有4個SPU的情況下就完成了單月近4000萬銷售額。相比其他擁有上百個產品系列的美瞳品牌,moody對產品的品質有非常苛刻的要求:堅決不為了完成上新目標而犧牲產品的質感,每一款產品都必須要滿足使用者對於舒適和美的雙重需求,給每一位moody的使用者購買的安全感和極致的佩戴體驗。

關注使用者舒適安全的核心需求

長期押注材質研發和供應鏈最佳化

moody的核心團隊成員皆為美瞳專家,多年的經驗讓他們深知其中的痛點。在一開始拆解消費者的需求時,團隊就清晰的意識到消費者首要的需求是佩戴時不磨眼睛且沒有異物感。如果不能解決“佩戴不舒服”的問題,再好看的花色,再花哨的設計噱頭,也不能夠產生真正的使用者價值。解決問題的關鍵是鏡片材質的研發和生產工藝的把控,這對所有品牌方來說都是很大的難題。

針對“產品舒適性”這一最基礎的需求,moody初創團隊成立之前就已經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對市面上的軟性隱形眼鏡產品進行了材質的研究,並於19年在臺灣設立了水聚合材料實驗室,建立了自主研發和迭代現有材質的能力。moody迄今已經在提升產品視覺呈現效果和降低使用者佩戴不適感方面做出了多項提升,例如moody首創的IGP金粉工藝,可以在提升55%金粉閃度同時保證與正常色墨相同的材質穩定性和佩戴舒適度,兼顧了使用者對於舒適度和設計感的要求。

除了在材質方面的投入,為了找到優質可靠的供應鏈長期合作伙伴,moody團隊在走訪了大陸、臺灣、韓國等多地的隱形眼鏡工廠之後,最終選擇一家臺灣的世界級頭部工廠。這家工廠是多家頭部美瞳品牌的供應商,也是目前亞洲地區唯一一家實現全自動的隱形眼鏡生產商,不僅能保證鏡片在生產過程中不會有任何的人工接觸,同時也擁有全球最優的QC流程和標準。moody團隊在此過程中也展現出了極強的供應鏈管理和談判能力,面對世界頂級的工廠,moody團隊不僅與之達成了深度合作,還成功讓工廠為初創期的moody開設了數條生產專線,讓moody在非常早期就擁有了靈活高效生產和快反能力。

從緊跟潮流到引領潮流

圍繞“有趣”關鍵詞打磨產品

moody用“舒適”來撬動使用者購買動機,而用“有趣”來和使用者建立共鳴。

moody深諳當下年輕人訴求,精準地瞄準了Z世代更注重自然展現美的需求,充分挖掘了美瞳小心機的特性,透過美瞳以有趣且舒適的方式將內在情緒,即「moody」視覺化,讓美瞳不僅僅成為美的點綴,也成為使用者內心小情緒表露的舞臺。moody也會結合熱點和場景,為每個系列賦予新穎有趣的概念。

此外,邀請使用者參與產品共創是moody一直以來打造產品的獨特方式,因此moody從品牌創立早期就成立了使用者運營部門。一款產品從概念設計到開發再到面世,moody都會邀請千名種子使用者一起參與,每個新的花色都會充分收集使用者反饋,經過反覆多次打樣測試後才會上線,希望每款產品都真正能夠的表達年輕消費者。

聚焦品牌建設

打造品牌長久真實價值

品牌上線第一年就實現了破2億的銷售額,moody在從0到1階段走得既穩健又紮實。創始人&CEO慈然表示,短期內迅猛增長並不是moody的核心目標,將感性與理性結合,聚焦品牌,踏實做市場教育才能深度滲透市場。

從推出第一個系列「HE DOESN’T KNOW」開始,moody就一直在思考應該向使用者傳達什麼,如何讓推出的產品建立起統一性和識別度,讓使用者無論在哪裡看到moody的產品,都能感受到高度一致的品牌感和共鳴。moody無論是在達人、IP合作還是銷售渠道的選擇上都非常謹慎,始終保持高度自營,嚴格把控,讓每一個動作都不變形。

2021年,moody也將持續圍繞“情緒”「moody」理念,平等、真誠地與使用者建立互動,打造品牌價值。

13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新能源汽車能開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