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但當時安聰慧可能沒有想到,這個被命名為“吉利藍色行動”的計劃,五年後會成為吉利“吹下的、最大的牛”,令競爭對手露出“迷之微笑”,令吉利內部羞愧難當。

奇怪的是,吉利董事長李書福並沒有出現在那場釋出會上。但很明顯,計劃是在李書福手頭過了會的。2018年前,李書福在多個公開場合談“吉利藍色行動”,作為吉利轉型的短期目標。

後來反思時,李書福一定總結過,吉利制定過於膨脹的計劃,明顯受了大環境影響。2015年是業內對新能源汽車短期預期最樂觀的年份,心理預期泡沫高漲,幾乎所有中國車企,都制定了驚人的新能源車計劃。

當時,蔚來的李斌、理想的李想和小鵬的何小鵬,都加入了“吹牛大軍”。只有剛剛從“2015年中國第一”的牛皮中醒過來的王傳福,較為清醒,冷笑著旁觀其他人犯他犯過的錯。

王傳福梳理了一遍2015年其他車企吹下的牛,在年底的電動車百人會上,娓娓道來:

北汽的徐和誼提出衛藍的實業計劃,預計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50萬輛;長安提出純電、混動並行518計劃;奇瑞提出2020年新能源車銷量達到20萬輛;上汽提出綠芯戰略;江淮提出iEV戰略等等。

基於此前的教訓,比亞迪並沒有對外發布可量化的2020年目標,可見王傳福早就預見了一個普遍性的結果:不但沒有一家車企完成計劃,有些車企甚至慘敗收場。

2021年伊始,李書福搶先反思,在內部講話中承認“吉利藍色行動”失敗;而大多數車企都默不作聲,進行了選擇性遺忘。

承認自己失敗很難,在所有人面前承認失敗更難。李書福畢竟是李書福,自然有過人之處。透過反思,李書福做了萬字發言,來論述吉利的危與機。

01.集體膨脹的年代

王傳福當年已經被人看了笑話。2010年,王傳福對外稱,比亞迪要在“2015年成為中國第一,2025年成為世界第一”。

2015年比亞迪汽車總銷量同比微增1%至38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5.8萬輛。當年比亞迪的銷量規模,被吉利、長城、長安等對手遠遠甩開。

因為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判斷過於樂觀,導致了比亞迪進入“至暗時刻”。年底在北京舉行的電動車百人會論壇,王傳福是硬著頭皮去的。

但當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虛火,依舊燒得很旺。王傳福的窘態並沒有人注意,也沒有人舊事重提,都把目光瞄準了未來五年。

當年,除了比亞迪很低調,沒有對外發布具體的、可量化的五年目標外,其他主流中國車企,幾乎都有非常高調的計劃,一個個都要上天,北汽和吉利特別激進。

吉利趕在11月舉行的廣州車展時,釋出了涵蓋未來五年新能源汽車發展計劃的“藍色吉利行動”,核心內容包括五方面:

率先承諾提前全面實現2020年國家第Ⅳ階段企業平均5.0L/百公里燃油消耗限值;實現消費者用傳統汽車的購車成本購買插電式混動汽車的夢想;實現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吉利整體銷量90%以上,其中,插電式混動與油電混動汽車銷量佔比達到65%,純電動汽車銷量佔比達35%;在氫燃料及金屬燃料電池汽車研發方面取得實質性成果;實現新能源技術,智慧化、輕量化技術在行業的領先地位。

吉利制定激進的計劃,很明顯受了行業信心膨脹的影響。當時,造車新勢力和風投狂熱,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有高額度補貼,鋰電池等產品供不應求,純電動車銷量高速增長等。

但很快,國家補貼進入大幅度退坡階段,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利潤大幅度下降;新勢力陷入三年“沉默地獄”;車市開始負增長。形勢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連吉利合作的知豆,都瞬間崩塌。

2018年成為分界點。此後,李書福就幾乎沒有再在公開場合提到過“吉利藍色行動”。最後一次簡短談及,是2018年3月的全國兩會期間。

2020年收官對 “吉利藍色行動”進行考核時,其五大核心計劃中可量化的幾項,都遠遠低於目標。特別是新能源車整體銷量規劃,幾乎算是一個空想。

如果按照計劃,新能源車佔吉利銷量的90%,吉利2020年銷量為132萬輛,意味著新能源車要達到119萬輛。但實際上,2020年吉利新能源車型銷量為6.8萬輛(包含吉利、領克、幾何品牌的所有新能源車型),銷量佔比只有5.15%。

在汽車行業,車企誤判市場很正常,但誤判得如此離奇,很令人費解。有人說,一家現代化管理的、正常的車企,應該幹不出來。

吉利存在的核心問題,可能不僅僅是因為對外部環境預判的失誤。因此,李書福反思的,不只是“吉利藍色行動”為什麼失敗的問題,而是整個吉利,甚至作為掌門人的自己,本質上出了什麼問題。

李書福在內部講話中,談國際形勢、雙迴圈、新商業等,都是在找未來的方向,但最後落腳到汽車行業、依法治理和價值觀時,更多的其實是對吉利內部的反思。

“決定企業成敗的,不是表面的張揚與熱鬧。”李書福言外之意是,紮紮實實搞新能源汽車,才可能找到出路。

李書福已經意識到,新能源汽車的賽道,已經不是和知豆搞個合作,就能賺錢的時代了。所以,最先要解決的,是吉利內部認知的問題。

02. 再不趕上就晚了

2017年,吉利銷量超過長安後,已經連續四年佔據自主品牌“一哥”寶座。

2021年,吉利將銷售目標確定為153萬輛,超過歷史巔峰2018年的150萬輛。不出意外,今年吉利仍然能坐穩“一哥”。

吉利打造了多款明星車型,比如帝豪、博越等,陸續推出的CMA架構車型,在傳統車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業內普遍預期,未來幾年這種趨勢仍可能延續。

但吉利有一個明顯的短板——新能源汽車。在吉利的架構內,有吉利品牌、幾何品牌、領克品牌,以及極星品牌,新能源車產品結構分散而混亂,很難形成統一的品牌力,也容易導致重複開發、浪費資源。

在這種狀況下,吉利旗下的任何一個新能源品牌,都難以形成較強的競爭力。獨立出來的幾何和極星,總是讓人覺得打不到市場的靶心,在吉利內部的大棋盤下,地位也不清晰,漂浮不定。

而吉利面對的競爭對手,比亞迪、長城、上汽、廣汽,新能源已經形成了“尖刀”效應,不乏出現了月銷過萬輛的明星車型,來拉動整個體系狂奔。比如比亞迪的漢、廣汽埃安的Aion S、長城的尤拉等等。

在新能源汽車的另一個端,以特斯拉、蔚來、小鵬為首的闖入者,在汽車市場和資本市場掀起狂風巨浪,名氣和社會影響力都進入了快速上升期。

吉利在傳統燃油車領域,透過吸收沃爾沃的技術,在自主品牌陣營中具備了第一梯隊的競爭力,並且已經體現到了市場銷量上,但問題是,切換到新能源汽車後,吉利沒有任何先天優勢。

同時,在 “吉利藍色行動”的慘敗中,吉利錯過了五年。現在,李書福已經意識到,吉利已經遠遠落後於一線自主品牌的新能源產品。

這也是2020年比亞迪的市值能跨過5000億元,而銷量是其三倍的吉利汽車,市值只有2000多億的核心原因。而上市不久,年銷量才2-4萬輛的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和小鵬市值都超過了2000億。

對於想要站穩自主品牌“一哥”位置的吉利,短期內可以說“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李書福被困在了“藍色風暴”中,難免焦慮。

在行為方式上,李書福亟需對內統一認知,但又不能過於批判,所以用了沒有特指的話進行反思:“吉利千萬不能犯這種錯誤,因為我們曾經有過馬拉松經歷,我們深深懂得打基礎練內功的重要性。”

面對現實問題,李書福拿出的應對方案是:集中火力點搞新能源汽車。具體方式是組建全新純電動汽車公司,正面參與智慧純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說白了就是將電動汽車板塊獨立,類似的玩法北汽、廣汽等五年前就做了。

要實現快速的趕超,核心是要利用好沃爾沃的資源。所以,吉利於去年2月,提出了對沃爾沃的合併計劃。

但事實上,合併並不容易,只得於今年2月宣佈合併失敗。而吉利作為沃爾沃的母公司,進行業務和資源共享更容易實現。李書福只能推進第二方案。

根據最新公佈的方案,吉利和沃爾沃以股權合併形式將動力總成業務合併成立新公司,重點開發新一代雙電機混合動力系統和高效內燃發動機。在智慧電動汽車領域,在目前共享SEA浩瀚、SPA2電動車架構基礎上,雙方將啟動下一代純電專屬模組化架構的聯合開發,實現核心技術成果的共享和規模化優勢,沃爾沃、吉利及領克、極星品牌都將共享該架構。

同時,雙方還將在三電和智慧網聯方面實現技術共享,共用電池包和電驅系統,並透過聯合採購降低成本,能夠進一步增強吉利汽車新能源研發實力。在自動駕駛前沿技術領域,雙方將共同開發高度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屆時由沃爾沃汽車旗下自動駕駛軟體技術開發公司Zenseact牽頭。

另外,雙方還將在銷售渠道和售後服務領域實現協同發展,實現資源互補。領克品牌將利用沃爾沃汽車的海外渠道資源率先進入歐洲市場。

沒有實現和沃爾沃的全面合併,可能是吉利追趕電動化的又一個障礙,至少在電動化推進速度上將被延緩。

港股上市的吉利釋出新計劃後,股價持續下跌。資本市場對於吉利未來競爭力的擔憂,透過股價折射出來。

11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安永發布解鎖5G商業模式報告:競爭格局將被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