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饃饃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小魚
2021年,新能源汽車作為資本市場的C位頂流,結結實實成為了各行各業造話題和蹭流量的香餑餑。
致力於站上每一個風口的雷布斯,豈能放過?所以,雖然小米集團(1810.HK)在2月21日釋出公告澄清了進入電動車行業的公告,但其箇中表述卻耐人尋味:
本集團一直關注電動汽車生態的發展,並就相關行業趨勢進行持續評估及研究。本集團就電動汽車製造業務的研究還沒有到正式立項階段。
這句話可以解讀為以下三層意思:
1. 小米對電動汽車製造業務已經進行過研究;
2. 公司關於如何開展電動汽車製造業務尚未確定最終方案;
3. 不排除未來正式進軍電動汽車製造業務的可能性。
要知道,資本市場對“故事”和“可能性”向來是買賬的。
過去一年,手機制造商們對於造車的熱忱,印證了一句俗語:不想造汽車的手機制造商不是好上市公司。
蘋果方面
圖為蘋果CEO庫克
華為方面
“芯荒”後為尋找新增長的華為,2020年釋出了智慧汽車戰略,正式投身汽車智慧駕駛系統研發。公司憑藉自身在物聯網和5G方面的優勢,立志做智慧汽車領域的高通,向其他汽車製造商輸出核心技術。
圖為小米董事長雷軍與特斯拉CEO馬斯克
鑑於自己的手機同行們在造車領域準備的熱火朝天,小米也拿出了真抓實幹、馬上就辦的務實態度,力圖把新能源車也納入自己智慧家居業務麾下,所以……小米這幾年確實也在悄咪咪佈局。但是,造車畢竟不是小米家居生活圈裡的電燈電話,用過去的委託加工就能完成的,所以才有了21號的公告裡,小米對造新能源車既不否認也不負責的“渣男”態度。
一.走近造車傳聞的背後這個態度到底向外界傳遞了什麼訊號?
公司毛利率降低;營收結構有待最佳化;手機和IoT板塊協同效應減弱;海外市場增速不確定性較大。綜上,小米的高速增長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也是小米熱衷於造車的主要原因。進一步判斷,小米正在尋求新的增長點,甚至是尋求業務轉型。
上述判斷正確與否有待考證,不過我們從小米歷年的資訊披露中可以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2019年2月12日和2020年2月13日,小米分別釋出了《最新銷售數字》和《最新收入及研發費用》的自願性公告。這兩份自願性公告都對公司前一年的銷售收入情況進行了介紹,也算是為3月釋出的年報預熱。但眼看2021年的3月就要到了,我們也沒有等到小米這份遵循慣例的自願性公告發出來。
所以,2021年不按套路出資訊披露的小米,是否隱藏著什麼?我們拭目以待。
不管是真是假,造車的傳聞或多或少的給小米的股價砸出了點水花。在小米澄清傳聞前的一週裡,公司的股價從28.45港幣上漲至30.65港幣,周漲幅為7.7%。雖然公告後的一週裡又跌了回去,但就是這點水花,也能讓小米的管理層清楚的看到,如果小米跟汽車沾上了邊,多少還是會吃到些熱點紅利的。
二.穿越現實證據的表面2月21號之前,媒體關於小米造車的訊息甚囂塵上,不少熱心網友們幫小米的公關部捋出了造車時間線:
2014
小米投資汽車導航公司凱立德(雖然後者業績直接下滑導致小米股權投資虧損過半)
2015
雷布斯透過順為資本參投蔚來汽車;
2016&2019
雷布斯透過順為資本參投蔚來汽車;
2019
與梅賽德斯賓士合作,推動語音助手“小愛同學”進入汽車人機互動系統;
2020
參投車載服務系統廠商博泰的B輪融資。同年,註冊“小米車聯”商標;
截止目前,小米汽車相關專利已獲800餘件,涉及車輛定速巡航、車輛操控、車輛導航、停車資訊預測等內容……
對於網上不斷爆出的小米與汽車江湖的傳聞,公司似乎樂見其成。但這些傳聞是否是小米要造車的鐵證,有下面三個重點需要認清:
1.投資模式 戰略參投
小米對於汽車相關產業投資,均為戰略參投而非實際控制,投資規模小、股權比例低。從以上投資模式反推投資人的目的,不外乎兩個:一個是獲取財務回報;另一個是以股權結合推動業務結合,促成小米既有業務與汽車業務的合作。比如說,讓小鵬汽車使用者用小米手機/APP對汽車實施操控。
2.投資重點:不包括傳統造車硬核技術
我們看到小米投導航、投車載伺服器、造專利,而沒有真金白銀的買新能源車的輪轂(讀“股”)電機、電池等硬核技術(具體可以參見恆大造車的投資標的)。所以我們暫且可以大膽猜測,小米最起碼目前不具備新能源整車製造的條件。
3.戰略目標:對標華為,錨定汽車智慧技術
就像華為不走重資產道路、不加碼傳統汽車製造業務一樣,原本就是以輕資產模式和委託代工起家的小米,未來堵上全副身家押寶新能源整車製造的可能性也並不大。畢竟小米的牌子還在,手機出貨量也夠,公司槓桿也並不高。目前來看,小米還沒到恆大必須破釜沉舟、轉型造車的絕境。
三.關於造車相關的猜想在上文大膽猜測小米短期內並不會全面開展新能源整車製造之後,我們再重新審視之前關於小米和造車的傳聞,也許同樣的證據就會傳遞出不一樣的訊息:
一是小米大機率將進一步加大與新能源汽車頭部廠商的合作。比如,小米將進一步透過戰略合作、甚至聯合出資的方式,與比亞迪、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等風口上的企業開展車載系統研發,同時將小米MIUI使用者群體拓展至汽車客戶群;
二是全面參投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特別是要在車聯網和汽車人工智慧領域深耕。小米與華為的競爭,很有可能將從手機市場延伸至此,不知道此番主打價效比和廣撒網的小米,是否能與昔日手機一哥換賽道繼續爭雄;
三是將智慧汽車納入小米智慧家居生態圈。目前有觀點認為,小米的家居產品業務與智慧汽車是毫不相干的賽道。小米佈局智慧汽車不會對現有業務產生協同拉動作用。但是,如果從更長的週期來看,如果把無人駕駛的應用考慮進來,那麼不論是家居還是汽車,未來都將被人工智慧深度嵌入,都將成為改善人居生活的重要抓手。所以,目前並不能夠輕易判斷小米佈局智慧汽車相關業務對公司未來價值的影響幾何。作為投資者和消費者,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小米打算採取什麼模式將手機主業和智慧汽車相融合,打算採取什麼手段持續提升公司的價值。
希望這次不僅僅是帶著四個輪子的手機。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