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最近幾天熱議的話題莫過於蘇寧易購引入國資的訊息了,有人將此舉看成是蘇寧聚焦戰略的開始,有人則是開始暢想蘇寧易購的美好未來,甚至還有人將它與國美聯絡在一起做對比,因為前不久黃光裕剛剛正式露面,並且聲稱要在18個月內帶領國美重新回到正軌。無論未來如何,蘇寧易購和國美的一進一退都值得玩味和思考。

當外界還在思考蘇寧易購和國美的新未來的時候,我更加關注的是兩家老牌電商,並且是線下電商的不同發展路徑為我們展示出來的更深層次的東西。電商緣何走到了今天這般境況?未來電商的道路究竟要如何走?誰才是電商的真正接棒者?這些都是我思考的主要問題。如果我們把這些問題做一個梳理和總結,一個清晰且明確的結論已經出現:電商終於走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刻。

其實,有關電商的變革問題早在幾年之前就已經引發過一場深度且全面的討論,並且討論的結果同樣在商業的範疇上得到了體現——新零售的誕生和電商的嬗變。從新零售的誕生來看,我們看到了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電商平臺還是轉型成為新零售玩家;從電商的嬗變來看,我們看到了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新電商勢力的強勢崛起。總之,按照傳統的電商模式已經難以奏效,電商終於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刻。

十年一浮沉,電商終究難逃週期

回顧電商的發展史,我們就會發現從2010年的強勢爆發到2020年的開始沒落,真正意義上的電商輝煌期整整經歷了10年時間。儘管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10年時間已經不短,但是,當電商作為一種網際網路新物種經歷了興衰浮沉之後,還是多少有些讓人唏噓的。總體來看,電商的發展為我們完美展示了一個道理,即縱然是再具有韌性的商業模式終究難逃週期的牽絆,如果不尋求改變,甚至還會有退出歷史舞臺的風險。而當下的電商,無疑正在經歷這一切。

託舉起電商時代的紅利開始不再。任何一個時代的產生都必然有一定的支撐力,而電商時代的來臨正是得益於網際網路時代來臨之後的流量紅利和資本紅利。讓我們將時針撥回到十年之前,那個時候,電商玩家們面臨的是廣闊中國市場上尚未被改變的龐大的流量,還有並未被網際網路開墾的荒灘。你可以把這當成是一種挑戰,同樣地,你可以把它當成是一個絕佳的機遇。從電商的發展和崛起,我們可以看出,這片並未被網際網路深度改變的土地很明顯蘊藏著巨大的機遇。

於是,在資本的驅動下,我們看到的是電商平臺開始了一場日新月異的大發展,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平臺同樣從幼苗成長成為參天大樹,並且打造了一個以電商為核心的生態體系。同時,流量的紅利同樣回饋了資本市場以及當初對電商有著明確判斷的人們,以馬雲、劉強東為代表的電商掌舵人們開始出現。

然而,我們不得不面臨的一個現實是,電商的興起是建立在資本和流量的巨大紅利的基礎之上的,網際網路技術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無法對傳統行業進行深度且全面的改造。因此,一旦流量和資本的紅利不再,所有的美好都將歸於塵埃。

當電商行業經歷了PC時代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階段之後,我們非常明顯地感受到了天花板越來越近。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平臺開始感受到了壓力,正是在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以新零售為代表的新物種的出現。這再度告訴我們,當託舉起電商時代的紅利不再,曾經給我們帶來無數想象的電商終將會失去光環,泯然眾人矣。

網際網路技術的矛盾和弊端開始不斷顯現。提及電商,我們就不得不提及網際網路技術。因為正是由於網際網路技術才最終導致了電商的出現,並且真正開始了一場有關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大遷移。由於網際網路技術本身在去中間化,提升對接上的巨大作用,所以,我們才看到了電商的興起,而一旦網際網路技術無法解決其他的問題,那麼,電商同樣將會陷入困境。

在經歷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高潮之後,我們看到的是網際網路技術在獲取流量上的效力開始減弱,與此同時,電商的問題開始越來越多地見諸報端。從本質上來看,電商的飽受詬病,其實是由於網際網路技術本身的劣根性所決定的。網際網路技術僅僅只能在撮合和去中間化上有作用,並不能夠真正解決商品生產過程當中的難題,所以,一旦網際網路技術無法再提升對接的效能,它的存在便不再有任何意義。

同時,網際網路技術本身對於流量的渴求和依賴同樣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我們看到的是不同的電商平臺為了獲取流量逼迫商家進行二選一,對消費者進行收割,這種現象再度暴露了網際網路技術本身的矛盾和弊端。因此,如何規避掉網際網路技術的矛盾和弊端,並且真正找到網際網路技術的接棒者,才是開啟新的發展的關鍵所在。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開始不斷被提及。覆盤電商的發展史,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的是經濟發展重心的轉移對電商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電商蓬勃發展的十年,其實就是改造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十年,換句話說,就是讓發展重點專注於C端的十年。當經濟發展的重心在C端的時候,本身就是與電商行業發展對於流量的強大的吸附力彼此成就的,所以,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我們看到了兩者之間成就了彼此。

當人們的生活和消費方式被深度改變,我們看到的是社會矛盾開始發生一場深度且全面的變革。這個時候,經濟發展的重心開始從C端轉移到了B端,透過改造B端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在這個大背景下,僅僅只是停留在改造C端的消費方式的電商顯然已經落伍,於是,它的發展同樣開始面臨困境。

可以預見的是,下一個十年是以改造B端為主打的十年,透過B端的生產方式和供應方式的改變來滿足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成為一個不得不被提及的重要話題。在這個大背景下,僅僅只能在提升對接,卻無法改造B端的電商顯然已經無法再發揮作用,於是,接下來迎接它的要麼是轉型升級,要麼是退出歷史舞臺。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經常提及的轉型升級並不僅僅只是對傳統產業而言,縱然是對網際網路行業來講同樣有非常重要的借鑑和指導意義。

如果我們以10年為一個週期來看待電商在中國的發展,那麼,2010年之前的那個十年是電商行業在中國的萌芽期,而2010年之後的那個十年則是電商在中國的發展期。站在迎接未來下一個十年的關鍵節點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場以電商的深度變革為代表的全新發展。可以預見的是,下一個十年,必然是電商行業深度變革與調整期。

下一個十年,電商的主題是轉型升級

讓我們再回到開頭蘇寧易購引入國資的案例。很多人將蘇寧易購此舉看成是實現新發展的開始,甚至還有人開始歸納總結蘇寧易購在戰略打法上的諸多失誤。其實,這些看法都是不完全正確的。真正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電商行業已經走到了非變不可的重要時刻,下一個十年,電商行業的主題將會是轉型升級。這一點對於蘇寧易購是如此,對於阿里、京東同樣如此。那麼,在這樣一個大趨勢下,電商轉型升級的方向在哪呢?

為電商尋找新的支撐點。正如上文所講,電商行業之所以會陷入當前的發展困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以流量紅利和資本紅利為代表的支撐點開始逐漸失去效力。當電商行業的發展進入到轉型升級的發展階段之後,我們需要做的是為它尋找到新的支撐點。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看到有不少玩家開始將發展的重心從C端轉移到B端,試圖繼續延續流量的思維來為電商找到新的支撐點。這種做法不能說不對,只能說它僅僅只能暫時緩解電商行業的問題,而無法真正解決電商行業本身的頑疾。

在我看來,電商行業的新的支撐點更多地是自我設定和自我角色的深度且徹底的改變。具體來講,就是去平臺化和中心化,讓電商成為新經濟時代的一份子,甚至讓電商成為新技術時代的“基礎設施”。當電商實現了這種角色的轉變之後,它便不會對流量依然有如此迫切的需求,而是開始真正成為每一個流程和環節都可以參與的一份子,並且可以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為電商尋找新技術源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始終都是不過時的。當電商開始轉型升級的時候,我們同樣需要為它找到新技術的驅動力,以新技術來驅動電商行業的發展和變化。我們看到的以阿里、京東、拼多多為代表的電商玩家在AI、區塊鏈等新技術上的佈局,其實正是出於這樣一種考慮。

經歷了最近兩年特殊時期的影響之後,新技術的爆發將會開始出現,這將會為電商行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源泉。可以預見的是,下一個十年,所謂的新技術將不再僅僅只是侷限在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這些新技術的融合、嬗變將會出現更多的新技術衍生體,從而推動電商的轉型升級。

如果我們尋找電商轉型升級的新方向的話,從新技術的角度來尋找新的動力源泉無疑是一個主要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新技術的佈局是一回事,新技術的落地是另外一回事。我們在觀察和看待電商玩家的轉型升級的時候,不應該將重點放在他們對於新技術的佈局上,而是要更多地放在新技術的落地和應用上,以落地和應用來作為電商新的動能源泉。

為電商賦予新的靈魂。電商行業之所以會陷入困境,根本原因在於它的靈魂和精髓開始逐漸失去效力。因此,我們在尋找下一個十年電商行業的發展方向的時候,需要做的是要讓為電商賦予新的靈魂,即賦予電商新的內涵和意義。當電商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意義的時候,它才能有靈魂。

電商的新的內涵和意義,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轉變電商的角色和定位,即不要再把電商的功能和作用僅僅只是侷限在撮合和中介上,而是要把電商的功能和作用更多地聚焦在改造和升級上,即更多地專注於改變B端行業的生產方式和供應方式上。在完成了第一步之後,其次要做的是B端和C端的深度融合與對接上。需要明確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電商玩家做的不是撮合和對接的工作,而是“基礎設施”和“毛細血管”的工作,這個時候,我們所認識的經典意義上的電商或許將會不再存在,而是蛻變成了另外一種形式,電商行業的轉型升級才算是真正完成。

結語

當外界還在為蘇寧易購引入國資而浮想聯翩的時候,我們或許應該更多地從更深層次來思考這一事件背後透露出來的訊息——電商終於走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刻。如果我們以十年為一個週期來看待電商的發展,那麼,今年剛好是電商下一個十年的新開始。以此為開端,思考電商行業的發展新未來,思考電商行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或許要比僅僅只是為那些表面且膚淺的分析更加有益。

—完—

8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小米,造車還是造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