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貸款基礎利率)報價下降不等於降息。LPR形成機制改革後,市場對LPR報價頗為關注。有觀點認為,LPR改革的實質是降息,並不盡然。LPR報價主要是市場因素的作用,是通過改革的方式,疏通貨幣政策傳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實際上,LPR形成機制改革和傳統意義上的降息是兩回事。降息一般是指央行下調政策利率。美聯儲通過調整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區間降息,中國以前通過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加息或降息。在LPR形成機制改革後,中國未來如果降息,主要是調整MLF為代表的政策利率。目前央行並沒有調整這些利率。
LPR形成機制改革,實際上是通過利率市場化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引導實際貸款利率下行。8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會議指出,要加大巨集觀經濟政策的逆週期調節力度,下大力氣疏通貨幣政策傳導。
以前中國貸款定價是參考存貸款基準利率的,這些基準利率已經有多年未變,因而央行在公開市場的操作利率,比如OMO利率、MLF利率等,主要影響的是金融市場利率,但難以通暢地傳導到實際貸款利率。此次LPR形成機制改革後,貸款定價有了新的錨,這就是LPR報價。而LPR採用的是“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的定價方式,這是此次改革的核心內容。這樣一來就打通了央行政策利率變化傳導至實際貸款利率的渠道,也就是貨幣政策傳導路徑可以經由“貨幣政策利率-LPR-貸款利率”這一渠道來實現。
貨幣政策空間充分,是否降息仍待觀察。就貨幣政策而言,首先,LPR形成機制改革後,央行具備了更多的金融巨集觀調控工具,例如通過MLF利率的調整引導實際貸款利率走向。目前MLF利率處於歷史最高水平,有較為充分的調整空間。其次,近期國外央行貨幣政策普遍趨向寬鬆,歐洲央行宣佈重啟量化寬鬆,美聯儲年內降息兩次,這些都為中國貨幣政策調整提供了更多空間。
然而,貨幣政策,尤其是利率的調整,除了考慮經濟逆週期調節外,也要兼顧內外平衡,考慮長遠,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大水漫灌”的危害,一是造成通貨膨脹,二是推高資產價格,三是不利於中國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因為這會提高改革成本,使應該被淘汰的落後產能得以延續。此外,還應考慮匯率穩定的因素。中國面臨的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增多,要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也應避免“大水漫灌”。筆者認為,降準的效果仍待觀察,要繼續關注三季度的經濟資料。
貨幣政策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對抑制短期內經濟的急劇下滑有較大作用,但對於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作用有限。通過貨幣政策進行逆週期調控也並非沒有代價,應儘可能避免過度使用。除了容易導致通脹高企、資產價格承壓外,過度依賴貨幣政策甚至可能阻礙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這也是多年來中國堅持穩健貨幣政策的根本原因。正如易綱所言,“再過幾年,如果哪個國家,特別是哪個主要經濟體還保持正常的貨幣政策,那麼這樣的經濟體應當是全球經濟的亮點,也應該是市場所羨慕的地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