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風口,正在越吹越旺。
連日來,蘋果、百度、華為、阿里、小米等紛紛入局新能源市場,掀起一陣輿論熱潮。
乍一看,全球似乎都在押注聚焦新能源汽車,令人眼花繚亂。
就連“萬事俱備只欠汽車”的恆大汽車,其市值已壓倒不少傳統汽車廠商,遠超其母公司恆大集團。
據功夫汽車統計,2021開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瘋狂“吸金”超過500億人民幣,業內的投融資事件更是達到10起以上。
更有機構統計, 僅1月,全球新能源汽車的融資金額超過120 億美元,創下了汽車行業有史以來的單月融資紀錄。
資本市場的熱捧,似乎正在讓新能源汽車板塊再次起飛。
那麼,在資本的擁簇下,這朋克的新能源,到底是“潘多拉魔盒”?還是成為了“阿拉丁神燈”?
(1)資本只是“必要不充分條件”
猶記去年,新能源賽道陷入“冷靜期”,淘汰賽在其中加速上演。
譬如博郡、拜騰、賽麟等車企接連在2020年倒下,但這也依然擋不住新玩家想擠進新能源汽車賽道的熱情。
或許,正是前面這輪“大洗牌”,才造就當下的投資盛況。
畢竟,在這場淘汰賽之後,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這些企業用市值告訴全世界,新能源汽車才是正確的風口。
在可見的未來裡,資本對於新能源汽車無疑還會大規模加碼,跨界選手魚貫而入的現象也會持續。
但理性來看待,資本只是造車故事中的一個“必要不充分條件”——無論是隨著行業洗牌倒下的一眾造車新勢力,還是此前曾豪擲200 多億卻以“商業不可行”退場的戴森,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印證這一點。
此外,“有錢造車”是一回事,“造好車”又是另一回事。
尤其是隨著汽車行業逐漸轉向電動化、智慧化,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需要實現擁有更出色的產品力。
因而,除了在製造生產過程會遇到的難題,車企該以一種什麼姿態走進外界的視野也需要深思熟慮。
在競爭日益白熱化的市場中,如何給消費者帶來更好汽車的體驗?如何設立旗幟鮮明的品牌特色?如何打通銷售和運營的渠道?如何強化自身的造血能力?
這一系列問題,都是新能源車企亟待回答的。
由此,資本的到來,看似讓新能源車企的造車門檻降低了不少。但在這一過程中遇到的內因外因難題,可能遠比想象中的要多。
(2)“殺入者”眾多,但為了“撈一筆”大可不必
平心而論,雖然資本的集中讓新能源汽車市場猶如“風口上的豬”。
但如果只是為了“撈一筆”而來,大可不必走“新能源汽車”這條費時、費力、費神的道路。
在網際網路和金融行業,有更多輕鬆可以賺得盆滿缽滿的領域。
當然,大多數新能源車企都是以造車為目標,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在為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奮鬥。
但不可否認,在造車“後浪”裡,或許也不乏“盲目跟風者”、“圈錢圈地者”以及“追名逐利者”,這些人對造車沒有敬畏之心,進入汽車圈也只是打著各種各樣的小算盤。
這樣的人,即便能逃過監管,也得不到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
而對於新能源汽車市場來說,即便不是唯一,市場也是檢驗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3)功夫拍案
不可否認,從當下來看,新能源汽車依然像是一個“阿拉丁神燈”,蘊藏著無限機遇。
在新時代的風潮之下,功夫汽車固然期待看到不斷有實力強勁的新玩家們和資本入局,留下中國汽車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更殷切地希望,這是一片能夠承載百花齊放,充滿新的生機和活力的沃土,而不是拔苗助長的投機者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