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還記得前不久我寫的一篇文章裡講過一家叫 Diamond Standard 的公司嗎?這是一家金融公司,它的理念就是把鑽石做成標準化的、適合大規模交易的商品,就像黃金白銀一樣。公司採用的方法,是將幾顆鑽石拼到一起(通常是8-10顆,湊成3-4克拉的總重量),成為一個“幣”(Diamond Coin,如下圖),以5000美元/幣的價格投放市場,並且建立全球化的儲存網路,在全世界範圍進行交易。

▲ 鑽石幣(Diamond Coin)

這個想法非常好,很符合“投資”的理念,因此在2月16號推出的時候(當然之前也做了不少宣傳),立刻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據說現在交易量就有2500萬美元左右,不知道具體誰買的。

但是John Jeffay在他的Memo中提到了一個事情:Diamond Standard為了製作“鑽石幣”,需要採購鑽石,不過它只採購市面上那些“價格最便宜的成品鑽”,而且是“盲採”。什麼是“盲採”呢?就是透過一套演算法,定義出一個範圍,只要市面上有符合這個範圍的鑽石,就按價格由低到高排序,然後買進、制幣。

目前這個範圍是什麼呢?據Jeffay所說:

重量:0.23-0.74克拉

顏色:D-L

淨度:IF-SI2

切工:VG-EX

熒光:不限

證書:如果單顆價格超過750美金,就需要有GIA證書,否則可以事後再做GIA或IGI證,但必須符合供應商承諾的等級。

另外,公司會從每筆交易中收取3.5%的手續費。

Diamond Standard 創始人 Cormac Kinney 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具體買的是什麼鑽石,只是在預算範圍內採購最便宜的鑽石而已。這周Diamond Standard還要用這套方法再進貨65000顆……

簡單地講,Diamond Standard並不在乎鑽石品質高不高,只在乎能不能拼成一枚一枚發行價格統一的“鑽石幣”。

Jeffay在文章最後說了這麼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這裡面大概有三層意思:

一、公司不從公眾渠道購買鑽石。

二、這個模式能否成功,取決於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方是否認同。

三、如果大家認可這種模式的話,那麼可能會為“迴圈鑽石”(可以理解為二手鑽石)開闢一個新的市場。

說得更清楚一點就是,在這個模式裡,鑽石的價值不在於品質,而在於是否能拼湊成一套統一的、得到市場認同的“價值標準”。即使是品質差的鑽石,只要符合基本要求,就能打包成一個“整體”,然後讓廣大群眾買進賣出。(當然,如果發現買進賣出的差價還不夠給公司交手續費的話,您還是等等再說。)

這種模式顯然不適合交易那些大顆粒、高品質的天然鑽,但或許真的非常適合供應商清掉“垃圾鑽”的庫存(小顆粒、低品質、很難賣掉的鑽石)。你想啊,現在Diamond Standard號稱自己有100家鑽石供應商,裡面有幾個甚至是戴比爾斯的看貨商。他們總有一些很難賣的小石頭,這些貨堆著讓人頭疼。現在突然能賣給Diamond Standard了,誰不樂意?

作為接盤的“投資者”,似乎也不在乎買到手的鑽石具體是什麼樣的,而只會在意這種“幣”能不能升值。

說得再直白一些:可能單顆看都不咋地,但“抱團”之後,成了五千刀一枚的“商品”,還可能會增值。

是不是挺有意思?

每一種模式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在接受大範圍的市場考驗之前,咱也不方便說什麼。如果綜合社會、經濟等多個角度來考量的話,我只能說:Diamond Standard 的模式沒什麼大問題,不過放在天然鑽石行業還是有風險的。之前也有公司做過類似的“價值標準化”(2016年前後我見過一些零星的報道),但後來都沒成什麼氣候。不過也許真的今時不同往日,時代在變,接盤俠的想法也在變。

May the DiamondSpectator®️ be with you.

2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4.1萬噸、約41億元,中環&大全簽訂三年矽料採購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