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韋一笑
編輯|覆紅雪
在A股的各種“茅”面前,富士康顯得有點寒磣。
上市快三年了,股價跌跌不休,市值較上市之初跌去近半,而當年富士康的打工小妹王春來創立的立訊精密倒是風生水起,業績與股價齊飛,紅得發紫。
這兩廂一對比,是小鮮肉和老臘肉的區別。
以至於富士康難免會面臨這種直擊靈魂的終極拷問:喂,你行不行啊?
一、富士康的憂傷:毛利率和增長極
2月19日,在臺北遠企飯店會議室裡,一幫投資機構調研富士康,丟擲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財務報表上公司每個單項業務描述都很好,但合在一起看毛利率沒有顯著提升,收入也沒有很快速的成長。原因是什麼?”
一直以來的低毛利率和收入增長陷入瓶頸,是眾多投資機構不敢押注富士康的兩大顧慮。
作為全球最大的3C代工企業,富士康本身做的就是低毛利率的生意,這不是問題。
從行業內來看,富士康的通訊及行動網路裝置業務毛利率能維持在11個點以上,這在行業內算頂尖水平了。比如行業老二偉創力的毛利率長期在6個左右。富士康的伺服器業務毛利率大概是4個點,跟廣達差不多。
3C代工這個行業拼的是規模效應和經營效率。富士康能崛起為全球“代工之王”,除了中國的人口紅利之外,與其自身強悍的經營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雖然整體看富士康的毛利率不高,但是看員工單人效益,提升速度其實挺快的。
2017年底,富士康的員工人數是26.9萬人,其中生產人員20.33萬人;到19年底,員工人數下降至20.97萬人,降幅為22.07%;生產人員14.24萬人,降幅為29.96%。而同期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別增長約15.27%、14.71%。
2017年平均每個生產人員創造的營收是174.39萬,到2019年增長到約287萬,增幅為64.58%;全員人均淨利潤從17年的6.03萬增長到8.87萬,增幅是47.2%。
A股同行業中,19年環旭電子的人均淨利約為6.76萬,立訊精密不到4萬。
從這個角度看,公司近幾年的經營效率是有顯著提升的,且人均利潤明顯高於行業水平。
再從ROE來看,富士康自2015年以來的ROE基本上能維持在20個點以上,這個水平在整個製造業中算得上出類拔萃的。如果剔除它賬面上鉅額長期閒置資金(募投資金,基本沒動用),它的ROE會更高一些。
所以說,富士康的盈利能力,其實是比較優異。
但是,3C代工畢竟是一個已經飽和的產業,下游客戶強勢,代工企業的議價能力較低,即使是富士康這種行業巨頭,也難以面對失去大客戶的風險。而從19年開始,蘋果開始有意扶持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成為其新的代工夥伴,以獲取更穩定、更專業的生產體系,更是令富士康芒刺在背。
富士康最大的問題,還是成長性的問題。
在3C代工這個領域,富士康算是做到極致了,超過4000億的營收規模(僅工業富聯),是其他競爭對手難以匹敵的。在一個成熟的產業裡做到了這個體量,成長性自然是個大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
擺在富士康面前的是,如何尋找一個新的賽道,一個規模足夠大、附加值更高的賽道,來帶動公司進一步成長?
二、電動汽車,富士康的下一條賽道?
隨著新能源汽車漸成燎原之勢,汽車行業迎來了百年未有之變局。
當一個大產業迎來大變局,那就是各路豪強攪弄風雲的時候了。這幾年我們聽得最多的新聞,就是叉叉叉造車了,叉叉叉也造車了。
這年頭,你不造個車,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面對一個數十萬億的超級大產業,誰不想來分一杯羹呢?
當富士康這種陷入增長瓶頸,本身財力充足又在製造業浸淫數十年,擁有別人難以匹敵的製造底蘊,面對這麼一塊大肥肉,怎麼可能不垂涎三尺呢?
所以我們看到,富士康最近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動作頻頻。
1月4日,富士康與拜騰汽車、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力推進拜騰新能源汽車首款車型M-Byte的量產。有訊息稱富士康將為拜騰注入2億美金。
拜騰曾經是與蔚來、理想齊名的造車新勢力,後來由於核心團隊流失和融資不順幾近夭折,富士康將其重新拉回賽道,作為其進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一枚重要棋子。
隨後,在1月13日,富士康宣佈與汽車大佬成立合資公司,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製顧問服務,順勢殺入汽車代工領域。
這個合資公司雖然兩家各持股50%,但是董事會5個席位中富士康佔據3席,富士康握有一定的主動權。
在2020年10月,富士康與裕隆汽車共同釋出“MIH EV”開放平臺,並喊出了“成為電動汽車的Android”的口號。
除此之外,富士康在汽車領域還有諸多動作,這裡不一一列舉。
但是,富士康並不準備生產整車,也不準備推出自己的品牌。在其造車計劃中,對自身的定位依然是“代工”。
代工,似乎是富士康的宿命。當然,這也是它最擅長的,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也不乏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不過代工汽車跟代工手機是兩碼事,汽車的複雜程度遠高於手機,代工難道更大。更重要的是,截止到目前為止,富士康並沒有代工汽車的經驗。對於一家代工企業而言,經驗是至關重要的,沒有經驗就難言規模,沒有規模就難言效益。
在汽車代工領域,富士康還是個新兵蛋子,雖然在3C代工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新能源汽車這條新賽道,一切還是未知數。
前陣子,蘋果造車的傳言甚囂塵上,據說蘋果先後找現代和日產洽談汽車代工事宜,均被拒絕了。於是市面上有人開始意淫:蘋果將攜手富士康,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重演智慧手機時代的神話。
誠然,蘋果在智慧手機領域一枝獨秀,但是隔行如隔山,它在汽車行業裡能否取得成功還是個未知數,即使蘋果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成功了,它也未必找富士康代工。
所以,寄希望於蘋果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打鐵還需自身硬,富士康能否在電動車領域謀得一席之地,最終取決於自身實力。在沒有先發優勢的情況下,如何把汽車代工業務的規模做起來,是擺在它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結束語
作為全球3C“代工之王”,富士康一直不甘於做一個“打工人”,在A股上市,它特意取了個“工業富聯”的名字,雖然被網友戲稱為“婦聯”,但它希望凸顯自身的科技氣質,是十分明顯的。
當然,富士康每年的研發投入金額也非常高,在A股應該能夠排進前十。這種高研發投入也確確實實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高,但是一直以來的低毛利率掩蓋了公司的科技含量,以至於調研的投資機構們反覆在問一個問題:貴公司研發投入這麼高,何時能看到毛利率拐點?
富士康上市之初是頂著“工業網際網路”光環的,它的第一個募投專案就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構建”。但是到目前為止,投資者們還看不到它在“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究竟有些什麼建樹?“工業網際網路”喊了這麼多年,似乎還一直停留在概念階段,這個東西既沒能提高產品毛利率,也沒有當做產品賣出去,指望它成為富士康新的增長引擎,目前看還不現實。
富士康上市之初融資271億募投8個專案,目前基本都沒有進展,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富士康對未來的規劃頗為迷茫。
進軍電動車,將汽車代工作為公司新的增長極,從理論上來講具有可行性,但是要從豪強林立的市場中殺出重圍,富士康還路漫漫其修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