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臺積電被曝光的內部信顯示,臺積電將在美國當地建立六個廠區,佔地面積將是臺積電南科所有廠區總和的二倍大,以實現其在美興建 Mega Site(超大型晶圓廠)的目標。
其實從2020年開始,臺積電就已開始籌措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廠。計劃於2021年開始建設,2024年投入生產,採用5nm工藝為客戶代工晶片,計劃月產能20000片晶圓。
臺積電這樣大規模向美國轉移產能,顯而易見不是一個商業最佳選擇。不錯,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晶片技術最強大的國家。美國擁有數十家全球知名的晶片企業,如英特爾、AMD、英偉達、高通、蘋果等晶片巨頭都是美企。而且這其中英特爾還是典型的IDM模式晶片企業,自己一家就能搞定晶片的設計、生產。
但是美國在晶片生產上,確實落後了,畢竟美國的製造業衰退是個大趨勢,成本是美國製造業很難克服的一個難點。因此生產製造逐步消失,就成了美國晶片產業的態勢。英特爾的IDM模式目前也碰到了巨大的困難,目前英特爾在先進製程工藝的晶片生產上,已經嚴重落後與其直接競爭對手AMD,而AMD主要是由臺積電代工生產。三星在美國是有晶片代工廠的,當然三星在美國的晶片代工廠產能也遠遠不能滿足現有晶片代工需求。
美國雖然開始了雄心勃勃的製造業迴歸計劃,但是現實是淒涼的、殘酷的。除了富士康、臺積電等少數製造業企業的響應之外,根本就沒有形成有點兒體量的迴歸勢頭。即便是被催迴歸美國無數次的蘋果公司,也沒有真正開始迴歸動作。而富士康在美國建廠也是一波三折,計劃大大延誤。
為什麼美國的製造業振興如此困難?這就是歷史的潮流,難以逆流而行。
首先,美國資本在製造業上的興趣,當然不如在華爾街玩玩金融來錢快、輕鬆自在。與新冠疫情期間美國股市的持續上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傳統的三大汽車廠困境更甚,而特斯拉更是跑到了中國、印度、德國開工廠去了。
其次,美國人工成本太高了,製造業人才也嚴重不足,這都成了在美國開工廠的障礙。而晶片製造業更是個高度集中的產業,全球主要晶片工廠大都集中在了中國臺灣、中國大陸以及韓國等地區,可以說晶片製造的人才大多數都集中在了亞洲。
如果臺積電在美國開辦中小規模的代工廠,或許還有一定的產地平衡功能,在美國本地生產一些特殊晶片產品未嘗不可。但是如果臺積電意圖在美國大量製造桌面處理器、汽車晶片、移動處理器、顯示晶片、儲存晶片等,而再從美國出口到買方,那就大錯特錯了。
要知道現在全世界的製造業中心是在中國,中國市場的晶片需求量更是達到每年3000億美元以上,並在不斷快速增長。而這個趨勢勢不可擋,短期內不可能改變。
關鍵的是,中國現在全面開始了晶片及整個半導體產業的趕超,從國家到企業,幾乎都投入了巨大的自力更生、補短板的資金和研發力量。
幾年後,中國晶片產業就將實現最大程度的自主性。那個時候,臺積電在臺灣的工廠或許還有一些競爭力,與大陸崛起的晶片製造業一起瓜分市場,但在美國剛開的正要投產的工廠呢?成本劣勢將是臺積電在美國工廠的夢魘。一旦失去進入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臺積電在美國的晶片工廠無路可走。
富士康就是個現實案例,如果臺積電硬要抱上美國的大腿,向美國大量轉移產能,將來很可能會失去其競爭優勢,而在巨大的中國晶片市場面前失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