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業績驟降僅是表象,單一爆款無法適應需求才是海底撈最大的危機。

2021年3月1日,寒流來襲,北方地區迎來了今年最大的一場降雪。與突然變冷的天氣一樣,海底撈的投資者心情也降至冰點。

當日收盤,海底撈(06862.HK)釋出盈利警報,公司預計2020全年淨利潤驟降九成,較2019年少賺20多億元。

盈警公告發布後,之前一致看多海底撈的投行們紛紛倒戈:中金下調目標價3%;花旗下調目標價至55港元、中國銀行更是直接下調至賣出評級。

01 預期之外

海底撈的這份預計預告,大幅低於預期資料區間。

根據盈警公告資料,海底撈2020全年淨利潤約2.34億元,以此計算,那麼海底撈2020下半年的淨利潤為11.99億元。這一資料彌補了上半年疫情帶來的虧損,但與2019下半年14.35億元的淨利潤相比,依然降低了16.45%。

一直以來,海底撈的估值都不算便宜,而支撐其3500多億市值的核心邏輯就是公司業績的持續增長。

過去五年,海底撈的淨利潤由2.73億元飆升至23.45億元,年化複合增長率高達71%。在業績高速增長的背景下,香港市場投資者也罕見的包容了海底撈非常高的PE。

海底撈取得高增長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不停的開店,二是不斷提升客單價,三是穩步攀升的翻檯率。

截至2020年6月底,海底撈門店總數為935家,是2015年底的6.4倍,平均每年海底撈都要開設門店近150家。尤其是最近三年,平均每年的開店數量甚至接近300家。不斷增加的門店數是海底撈高速擴張的基石。

在門店數增長的同時,海底撈的客單價也在水漲船高。從2015年的91.8元增長至2020年中的112.8元,漲幅接近23%。客單價的提升進一步提振了公司的業績增長。

最讓人羨慕的是,高速擴張並沒有影響海底撈的翻檯率,到疫情之前,海底撈的翻檯率都處於穩步上升趨勢中。

翻檯率是餐飲門店最核心的關鍵指標,它直接代表著消費者對於餐廳的接受程度,海底撈整體接近5的翻檯率也創下了中國最大的“餐飲奇蹟”。

門店數、客單價、翻檯率共同造就了海底撈的成長股邏輯。長期的高成長甚至讓投資者產生了開店就等於賺錢的錯覺。

但在2020年盈警公佈後,海底撈的核心邏輯遭到了破壞。雖然門店數和客單價依然繼續提升,但業績卻不及預期,只可能是翻檯率這項資料出現下滑,這也就表明消費者對於海底撈的熱情正在降低

雖然從資料上看,海底撈2020下半年的淨利潤僅降低16.45%,但這卻是在門店數持續攀升的情況下創造的。也就是說,過去那種開店就賺錢的邏輯已經被打破。門店越來越多,反而利潤卻同比下降,預示著海底撈的單店價值正在降低。

對現在的海底撈而言,最讓投資者恐慌的莫過於業績降低疊加預期反轉,很有可能引發“戴維斯雙殺”。

02 情理之中

業績驟降僅是表象,單一爆款無法適應社會變化需求才是海底撈最大的危機。

毫無疑問,海底撈絕對算的上是中國餐飲歷史上最火爆的品牌之一,依賴這一品牌的成功,海底撈業績多年連續增長。

但同時,其也患上了“海底撈依賴症”,公司的營收絕大部分都來自於海底撈餐廳。例如U鼎冒菜,海盜蝦飯,甲乙餅,十八汆等其他餐廳,在公司整體營收中的貢獻寥寥。

餐飲行業並不算是一個護城河很寬的品類,尤其是火鍋品類,更是成為娛樂明星創業的首選專案。火鍋有著複雜度低,可複製性強的優勢,但同時想要從行業中脫穎而出的難度也更大,而這也正是海底撈難能可貴的地方。

眾所周知,海底撈的核心賣點是服務好,用優質服務來換取消費者的認可。但在更深層次,人力資源體系才是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雙手改變命運”是海底撈的核心價值觀,而海底撈也確實用豐厚的回報激勵著員工們。

但服務和人力資源體系僅是軟性指標,並不能為海底撈建立起真正的長期護城河。實際上,服務和人力資源體系是能夠被模仿的,當越來越多的企業效仿海底撈的運作模式,那麼海底撈的優勢就越來越小。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決定消費者長期意願的,依然是食品的口味。就口味而言,從來都不是海底撈的競爭力所在。在各種網紅火鍋“氾濫”的今天,已經很難看到年輕人選擇海底撈作為聚會的場所了。

如果在產品研發上不下足工夫,僅以軟性指標在市場中競爭,那麼是極有可能被時代拋棄的。

消費者的口味在變,如果品牌不有所迭代,那麼在消費者都嘗試過了所謂的“極致服務”後,就很容易出現“不過如此”的心理。甚至有海底撈的競爭對手,喊出了“不過度服務”的口號。

從某種意義而言,全聚德極有可能成為海底撈未來的發展縮影。在呷哺呷哺(00520.HK)、九毛九(09922.HK)等同行都在不斷迭代品牌的同時,僅靠單一爆款的海底撈很容易被市場所淘汰。

03 產品擴張,學習位元組好榜樣

依靠單一爆品,企業可以獲得成功,但想要成為行業中的長期王者,就需要管理層與時俱進,具備新的管理模式。

現階段,市場對企業的需求已經由“出爆款”演變到“持續出爆品,持續迭代,產品相互導流擴張”的新模式。放眼中國食品市場,達利、康師傅、統一等快銷行業都保持著這樣的發展邏輯。

從商業模式考量,內容是位元組跳動的核心一環,無論是資訊流、短影片、長影片還是遊戲,都是具體的展現形式。

正是多品類佈局的戰略,讓位元組跳動價值倍增。同時各品類之間的有效互動,又讓位元組跳動的內容生態融會貫通。如今的位元組跳動已經不能單純的用短影片、資訊流等單一品類來概括,而是一家基於演算法推送的內容生態平臺。

觀察大眾點評上的熱門店,幾乎大半年就要經歷一輪輪迴,這並非是這些門店的管理下降,而是每一款產品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週期。無論是門店、影片還是遊戲,任何一款爆款都會經歷從火爆到平庸的過程。

如果沒有疫情的侵襲,那麼海底撈的產品週期可能會更長,單一品牌競爭力下降的速度可能更慢,但卻無法改變品牌日漸衰落的事實。

其實呷哺呷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幾年之前,單人火鍋為代表的呷哺呷哺一度成為行業中的現象級爆款,但隨著外賣的衝擊,呷哺呷哺的品牌力逐漸下降,公司的股價也一度跌至谷底。在呷哺呷哺推出高階化的“湊湊”後,股價才重新受到市場的關注。

04 估值轉折點

海底撈CEO張勇說過:“人可以貪婪,也可以愚蠢,但不能同時愚蠢和貪婪”。

在疫情突襲的2020年,很多企業選擇收縮防守的態勢去抵禦風險,但海底撈卻反其道而行之,堅持貫徹擴張策略。2020年上半年,海底撈新增門店167家,當時海底撈的門店數合計僅為768家,疫情之下門店數半年激增21%。

逆勢開設的門店計劃,並未讓海底撈的業績在疫情過後迎來報復性反彈,甚至不及前一年的水平,讓海底撈的品牌競爭力受到了質疑。

另外,海底撈“自上而下”的下沉戰略也存在弊端。海底撈是以服務而聞名,這種模式顯然更能迎合消費能力較強的顧客,在很多低線城市,或許會在短期內吸引到嚐鮮的顧客,但從長期來看是很難獲得如一線城市一般成功。

海底撈以一線城市為核心佈局,從北、上、廣、深四大城市向外輻射,從二線城市,到三線城市乃至村鎮。這種模式就意味著,隨著門店的下沉,在消費能力較弱的地區,新開設門店的邊際效用將日益衰弱。就算沒有疫情,這種高速發展的模式也很難一直保持下去。

一套模式遍佈全國的粗放式擴張,其實已經為海底撈的發展埋下隱患,是較為愚蠢的做法。

在過去一年,海底撈同時犯下了貪婪和愚蠢兩大錯誤,盈警公告則是最直接的體現。

10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上市以來漲幅慘淡的Twitter,近兩年為何重返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