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貨幣盛宴,造車競賽。

自從特斯拉掀起了電動車造車競賽,蘋果、恆大、百度、吉利、比亞迪、華為、小米等紛紛入局,全球資本聚焦造車新勢力,令人眼花繚亂。

最為標誌性的事件莫過於,一輛車都沒生產出來的恆大汽車,其市值已壓倒不少傳統汽車廠商,遠超其母公司恆大集團。

這輪造車盛宴,基本上是一場資本盛宴,準確說是貨幣盛宴。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的前夜都會吸引大量資本進入,資本推動技術創新。典型的是19世紀下半葉的鐵路革命,當時美國股票市場多數是鐵路股票,多次金融危機都是由鐵路投資泡沫崩盤引發。

投資造車新勢力,短期可吃新能源的貨幣紅利,長期可吃無人駕駛的技術紅利。

新勢力製造電動車而不是燃油車,主要目的是降低造車難度,繞過發動機這一個門檻,降低整車製造的供應管理難度。產業政策很大程度上也有這種傾向,給電動車提供了大量的財政補貼和信貸支援。北上廣深放寬新能源牌照,鼓勵使用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美國拜登政府推出萬億綠色新政,同樣大量補貼新能源。在補貼的刺激下,效率的短期增長推動股價高歌猛進。

不過近期資本市場風雲突變,對於造車新勢力的態度有所變化。

作為龍頭大哥的特斯拉,雖然得到了木頭姐旗下ARK基金的力捧,但其股價顯然已經進入了滯漲階段,上升乏力。

作為跟班小弟的“電車三傻”,蔚來、理想、小鵬的股價,似乎也到了瓶頸期。從去年11月24日開始,理想和小鵬的累計跌幅均超過了50%,蔚來下跌了30%左右。

2月上旬,高瓴資本公佈了截至2020年第四季度末的美股持倉情況。檔案顯示,張磊已經清倉了持有的理想、小鵬、蔚來三家公司的全部股份。

汽車作為一個粘性不高的消費品,但在目前的美股市場中,特斯拉的市值卻遠遠超過了“造車新勢力”們的總和,從消費行業發展的歷史程序來看,這是不可持續的現象。

我的個人看法,恐怕與主流媒體觀點不同,新能源汽車恐怕已經處於資本與技術嚴重脫節的死衚衕階段,資本已經走得太遠,但是技術創新來不及跟上。

資本走得太快,會扯到技術的蛋蛋。

上一個被扯到蛋蛋的行業,是VR,而AI和半導體的情況也類似。

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兩大“蛋蛋”:動力電池和自動駕駛。

這兩個領域都有賴於科學基礎研究的積累,而目前工業界已經將現有的研究成果用盡,科學界的進展卻乏善可陳。

先說說動力電池

儘管在過去的十年中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壽命有了穩步的提高,尤其是特斯拉在這個方向上有著不斷改進,但新電動車中的電池在幾乎所有效能指標上仍然都落後於內燃機。

這個冬天,面對著多年未見的寒冷天氣,因電池續航時間下降,以及電動樁的不完備,導致的電動車“掉鏈子”的新聞屢見不鮮:甚至有最極端的新聞:明明顯示還有100多公里餘量,開了8公里就不動彈了,廣大車主把自家車稱為“電動爹”!

未來屬於固態鋰電池:能量密度可以大幅提高、充電時間可以大幅縮短、起火風險可以根除。

今年1月9日,蔚來宣佈推出了150kWh固態電池,該固態電池可實現360Wh/kg超高能量密度,將續航里程提升至1000公里,並且2022年就會正式裝備。此言一出,引來爭議不斷,某資深院士更是直言“絕對不可能”。

業內普遍認為“固態電池短期內沒有推出的可能性”,就連全球電池業的“一哥”寧德時代,按照目前的計劃表,也要2030年才能推出固態電池。蔚來作為一家一年前還掙扎在破產邊緣的新企業,哪裡來的技術積累?

固態電池的原型基本上還在實驗室裡,離成熟產業化的時間還很遠。在傳統的液態電解質中,鋰金屬不穩定的沉積過程,以及枝晶生長,由此引發一系列的安全問題,科研人員近幾年才剛剛確定枝晶的產生機理,但還未徹底搞清枝晶的解決方案,更談不上進入商業化了。

固態電池,我看還需要十年。

另一個自動駕駛,也是老生常談了。

人工智慧的基礎研究,就如同固態鋰電池的基礎研究,已經進入了深水區。我們目前看到特斯拉所實現的自動駕駛,基於的都是近四十年來的人工智慧研究成果,以及十年前開始的深度學習理論,目前這些科學成果已經被用到極致,但是人類依然無法讓機器像人類一樣學習和思考。

木頭姐重注特斯拉的原因是因為看好自動駕駛的未來,她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我們認為自動駕駛市場服務將帶來7萬億美元的收入機會。而目前,叫乘車服務、人工驅動的乘車服務公司在全球的市值累積可能在2億美元左右。如果我們是對的,特斯拉在美國將成為自動駕駛出租車的領軍人物,將自然地壟斷。因此,在美國我們對特斯拉的信心上升了。”

木頭姐無腦唱多特斯拉自動駕駛的原因,她認為特斯拉擁有數量規模最大的資料,所以因此成為自動駕駛最後的王者。

即使如此,我依然覺得,特斯拉現在做的可能都是錯的。目前的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路線可能已經到了瓶頸,未來除非有新的基礎研究突破,否則這麼多車商只能繼續忽悠市場,未來畫餅而已。

真正的L5自動駕駛,十年都不大可能。

汽車行業所有的商業大公司,國外的通用豐田福特也好,國內的比亞迪吉利也好,包括供應鏈裡的大公司如寧德時代、LG化學也好,內部的研發都是偏應用整合的,他們都只會關注短期內能夠見效的方案,而不會具備深入研究的動力和人力。

在全球領域,能在基礎領域真的敢於長期鉅額投入不計回報的,我只見過IBM和谷歌,還有貝爾實驗室。至於我們的阿里騰訊百度,真的比不了。

很多科研專案投資大、週期長、前景渺茫,有時需要科學家靈光一現,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成分,需要對科研及改變人類的摯愛和熱忱,很難堅持或成功。這本不是商業公司用金錢就可以取得確定性回報的,公司相關投入在短期內不能有顯著進展的話,大公司不會積極跟進,只會觀望。

在科學這件事上,資本再著急也沒有用,因此對於新能源汽車的預期,不妨放低一些。

8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跨境資訊:Shopee一年成交28億筆,GMV破354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