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選行業。別說創業了,就算你只是想做成一件事,第一個考慮因素恐怕也是行業。雖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不同行業對普通創業者的加持效應,肯定是不同的。怎麼判斷行業?
從華為身上怎麼找答案
1.華為的“非典型”創業
我發現,華為的創業是一次“非典型”的創業,它太特殊了。我們都知道,想創業,有三樣東西很難繞過去,分別是技術、資本,和關係資源。那華為創業的時候,擁有其中的哪幾樣呢?
先看技術。華為1987年創業,最早的生意,是買賣電話交換機。也就是說,它是一個通訊製造商。和華為同時期崛起的,還有中興、大唐、巨龍。它們四個,當時被稱為“巨大中華”。
如果單看技術,“巨大”的起步要好過“中華”。巨龍是生產中國第一臺數字程控交換機的幾家企業聯合組建的,而大唐則是郵電部下屬的電信科技研究院組建的。
它倆出生時就含著金鑰匙。哪怕是中興,它的創始人侯為貴也屬於技術專家出身,而任正非創業時剛剛從部隊轉業到地方。所以說,華為的技術條件最差。
再看資本。任正非創業的全部資本是2萬1千塊錢。之後由於堅持員工持股,所以外部融資非常困難。賬上沒錢發不出工資,那是常有的事。
任正非曾經親口說,他最絕望的時候,有一次站在陽臺上,說如果產品研發失敗了,自己就只能跳下去。
在“巨大的中華”裡,大唐是國企,資本條件最好。巨龍的發展一直伴隨著資產重組、股權融資,條件也不錯。中興則是引入了“國有民營”的機制,並且在1997年上市。
和它們相比,華為的資本條件最差。
最後再看關係資源。
對當時的通訊製造商來說,和各個城市電信局之間的關係最重要,因為人家是大客戶。
華為掌握這個關係網麼?不掌握。通訊行業用“七國八制”來形容90年代初市場的狀況。來自七個國家的八家企業,瓜分了當時的中國市場。也就是說,外企掌握著最重要的關係資源。
就算在“巨大中華”裡比較,華為的情況也最差。它缺少國資背景,是一家徹頭徹尾的民營企業。
為什麼說華為的創業是一次“非典型”的創業?
就是因為技術、資本、關係資源,華為一樣都沒有。現在我們總說華為錢多、技術硬、銷售強。倒退回創業初期,這都不是它的優勢。
2.華為如何克服資本、技術、資源方面的劣勢
但這一點特別吸引我們。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我們恰恰沒有這些優勢,這也成為了我們想成就一番事業時,剛一起步就會面臨的問題。
那如果我們拋開內因,也就是華為自身努力的因素,單獨考慮外因,也就是行業的加持。通訊行業的特殊性給華為創造了什麼條件,使得它可以彌補這三方面的劣勢呢?我們繼續看。
先說資本。華為怎麼解決錢的問題?透過採訪老員工,我發現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內部融資,直白一點說,就是打白條。
現在我們都知道,華為搞了員工持股,也就是把員工收入的一部分,直接變成股票。當年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賬面現金不足的問題。
當時任正非的一個日常工作,就是去財務辦公室裡看看誰的工資高。
如果一個人掙錢多,華為就會遊說他。一旦他同意,工資中的一部分就會在財務那裡轉換成股票。華為現在有位老司機,據說是公司財務最自由的人,因為他手裡有一大堆股票。
可是用配股的方式搞內部融資,需要兩個條件:
行業發展空間要大,否則股票產生不了可觀的收益,那員工憑什麼要買;
行業的發展還要能持續較長時間,讓公司有機會變大。否則幾年就到頭了,公司還沒盈利,就沒法兌現股票的收益。
通訊行業能滿足這兩個條件麼?恰恰能。我調查了一下資料。中國固定電話的普及率從1990年開始飆升,一直持續到2006年;行動電話的普及率從1998年開始飆升,高速增長一直持續到2015年。
時間滿足,再看空間。截止到2005年,中國通訊業務總量累計達到12198億元,這個數字,超過了1987年華為創業時中國GDP的總量。
你看,正是通訊行業的特殊性,具體說就是增長潛力大,增長持續時間長,給了華為從內部解決資本難題的外部條件。
好,再看技術。
當時中國企業想獲得技術,有三條路可以走。
第一是自研;第二是做代工,邊做邊學;第三是用市場去置換。國企一般會走第三條路,而大部分民營企業會選第二條,比如聯想。華為是極少數選擇自主研發路線的企業。
那自研路線的挑戰,說穿了就是技術壁壘。思科、高通等市場上已經存在的大玩家,是不會把技術開放給華為看的。
相反,它們會用智慧財產權等手段,打造一層又一層的壁壘。後來者想要和它們競爭,就要從頭學起。
但有一種可能會幫助後來者彎道超車,那就是整個行業發生了底層的技術革命。你看,在汽油車時代,創業公司很難打敗豐田、寶馬,但新能源來了就不一樣了。智慧手機的興起也是一樣,蘋果打敗諾基亞的故事我們都知道。
那90年代的通訊行業是否發生了這樣的技術革命呢?
發生了。
現在我們熟悉的2G、3G、4G、CDMA等概念,就是90年代蜂窩網路技術普及的結果,它讓通訊從有線變成了無線,從地點與地點的連線,變成了人與人的連線。
如果我們把時間再擴大一點,就會發現更大的技術革命會在21世紀初到來,那就是資料通訊與計算機通訊的歷史性融合。
以前的技術在短時間內被迅速淘汰,面對新賽道,大家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華為最早開發的是模擬交換機,叫JK1000。這個產品天生有些缺陷,和國外成熟產品的差距非常大,生產出來後一直拿不到訂單,倉庫都被堆滿了。
但是華為在新賽道上生產的數字交換機C&C08,卻很快獲得了成功,一下子縮短了自己和大企業之間的差距。
後來華為又在短時間內把C&C08可接入的線路從2千門擴充到1萬門,成為中國極少數能生產萬門數字交換機的企業。網上很多人說是C&C08讓華為鹹魚翻身,雖然是調侃,但說得其實不錯。
我們都知道,華為極其重視研發。之後公司的發展,也緊緊踩住了技術革命的步點,利用每一次洗牌的機會,不斷縮短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他們是2G落後,3G追趕,4G領先,5G獨步青雲。正是一次又一次的技術革命,給華為的爆發創造了底層的機會。
好,最後再來看市場資源。
當時外企把持了中國幾乎所有城市的通訊市場。但是中國的城市化水平當時還很低,大量鄉鎮、農村市場還沒有得到覆蓋。為什麼外企不能拿下這片市場呢?
這是因為,市場對產品的需求不同。
我們感知到的通訊服務是標準化的。不同地方的人,享受的是同樣的通話質量、通訊速度。
但正是為了保證我們的這種標準化體驗,運營商對裝置供應商提出了五花八門的需求。
比如說農村,它對通訊裝置就有一個特殊的需求:防雷。農村的避雷設施很簡陋。外企的裝置拿到農村去,可能下一次雷陣雨就不能用了。
再比如說鼠患。當時在小鄉鎮裡,老鼠啃電線是常有的事。這個需求在歐洲是一個很邊緣的需求,但在中國就不一樣。歐洲的產品拿過來,就是不適應。
那為什麼外企不能滿足這種定製化的需求呢?首先是因為它們很難了解這個需求。住在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裡,穿著西服打著領帶的老外,不可能下鄉鎮,走基層;其次是它們也沒有意願去做這樣難搞的市場。華為就抓住了這個機會,去做農村、鄉鎮市場,專門搞防雷、防老鼠的裝置。
你看,通訊行業在生產端的特點,就是需求多樣化。由於多樣化,大企業很難用單一的、同質的產品去覆蓋所有市場,這就給華為留下了可用的資源。
在這方面,反例就是航空市場。各個航空公司對飛機的需求趨於同質,所以小型飛機制造商、本地化的飛機制造商,就很難去和空客、波音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