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李沛
01
“物以稀為貴”的反例
“我們稀土沒賣出‘稀’的價格,賣出了‘土’的價格”
這是3月1日上午,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在新聞釋出會上回應有關《稀土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的提問時,爆出的“金句”。
除了這句迅速登上社交媒體熱搜的生動概括,肖部長在釋出會上對稀土產業條分縷析的細緻分析,也向外界顯示出工信部對這一產業的瞭解和重視程度,刺激了資本市場相應板塊的人氣。
(曾經的湖南第一高校、培養了大批中國礦業、冶煉人才的中南礦冶學院)
肖亞慶這位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材料系的“新三屆”大學生,與稀土產業有著深厚的淵源。
早在1996年,年輕的東北輕合金加工廠總工程師肖亞慶,就在《輕合金加工技術》期刊上,發表了不同稀土成分對鋁合金鑄錠效能影響的研究論文,而他曾掌舵多年的中鋁集團,更是在稀土產業界有長期深耕,目前位列國內稀土生產“六巨頭”之一。
稀土的價格,確實與普通人認知中“稀缺”、“金貴”的印象大有不同,以最便宜的輕稀土原料氧化鑭、氧化鈰為例,目前每噸市場報價不到一萬元人民幣,折算一斤不到五塊錢,甚至比一些某寶平臺上種花用的營養土更便宜,即便是重稀土中“身價”最貴的鋱,其價格和生活中常見的白銀也相差無幾。
從德國稀土金屬研究所(ISE)提供的代表性稀土品種氧化鏑價格走勢圖上,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近20年來國際稀土市場的波動,在2011年前後中國出口配額和收儲等因素疊加導致的一輪急漲暴跌後,稀土市場就進入長期橫盤,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新能源等稀土下游產業的長足發展和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
回想1992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南巡期間瞭解到稀土的重要作用和中國稀土儲量優勢地位後,曾經做出的著名指示:"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中國的稀土資源佔全世界已知儲量的80%,其地位可與中東的石油相比,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辦好,把我國稀土的優勢發揮出來。"
儘管一代代稀土產業人不懈奮鬥數十年,中國稀土產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把我國稀土的優勢發揮出來”這一戰略目標,仍然不能說已經得到了很圓滿的實現,“稀土難抓年年抓”,這一次,以《稀土管理條例》的釋出為標誌,中國稀土產業的新一輪整合會有不一樣的效果麼?
02
正規軍與游擊隊
“中國人買什麼什麼就貴,中國人賣什麼什麼就便宜”,長期以來,稀土市場正是這一樸素總結的典型例證。
現象的背後,是稀土市場供需雙方不同結構導致的議價能力差別。
以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不可或缺的釹鐵硼永磁材料為例,日立集團旗下的日立金屬,從材料組分配比到生產製造工藝,在釹鐵硼生產製造全流程佈局了近千項技術專利,並且和其他美日稀土技術大公司彼此進行了大規模的專利交叉許可,對於市場新進入者,想要自主發展,面臨的是歐美稀土技術共同體密不透風的專利封鎖,稍不留意就可能陷入冗長的訴訟糾紛和市場禁售。
(釹鐵硼永磁材料相關專利持有量排行榜)
在法務大棒威懾的同時,日立金屬還搭配著“專利授權”這根蘿蔔,獲得日立專利技術區域授權的企業,可以放心在日立劃定的市場上生產和銷售燒結釹鐵硼磁體,只要付出一些“小小的”專利授權費用和產品銷售額抽成,透過這樣的胡蘿蔔加大棒式戰略,釹鐵硼這一細分產業就逐步演化為以日立金屬為核心的生產網路,配套企業在生產技術、銷售渠道上均依附於日立體系,甚至稀土原材料上,以日本綜合商社為代表的一批採購中間商,也透過低價時大量購進中國稀土產品建立儲備,高價時停止採購消化庫存的嫻熟手法,在國際市場上“過濾”了中國原料企業的話語權。
相比之下,稀土市場的“供給側”此前則長期處於“散兵遊勇”各自為戰,乃至自相殘殺的狀態。
聽說過稀土產業圈人盡皆知的“黑色產業鏈”麼?
中國稀土生產和冶煉分離儘管年年實行總量指標限制,在這種近乎於指令性計劃的體制下,每年開採了多少稀土,又流通向什麼地方,理論上應該是一目瞭然的,但各主要發達國家統計的自中國稀土進口量,此前卻長期明顯超過中國海關統計的出口量,差額有時甚至可以達到上萬噸。
(中國稀土出口與進口國報告量的差異)
這些“不存在的稀土”背後,是從稀土開採、冶煉、走私出口形成的完整產業鏈,以及衍生的增值稅套票等黑色產業。
由於國內外有利可圖的價差以及正規稀土和“黑”稀土巨大的稅費成本差異,形成了誘人的經濟利益,驅動著稀土“黑色產業鏈”屢禁不止,成為行業積年毒瘤。
一團散沙乃至還有“內鬼”的供給側,和寡頭合謀令行禁止的需求側,在稀土市場議價的博弈中誰能笑到最後,答案不言自明。
03
“消滅不了你,只能接納你”
面對市場需求方的寡頭合謀格局,要提升議價動態博弈的均衡水平(提價),唯一的出路是市場供給側同樣走向寡頭化。
中國稀土產業近年來的“供給側改革”,正是依循著這樣的主線脈絡。
另一方面,稀土“黑色產業鏈”這一毒瘤終於得到了有效治理,地方雜費的清理和稀土資源稅從量向從價計徵的改革,大大減輕了正規稀土生產企業的稅負成本,連同稀土流通領域稅務控制技術手段的進步,使“黑稀土”從風險和收益上,真正失去了經濟吸引力,有業內人士評價,“黑色產業鏈”十餘年來,第一次得到了實質性治理。
上百家乃至更多中國稀土賣家,被整合為六家相互之間有密切協調的大集團,標誌著稀土供應的“寡頭化”初步告成,在這種行業格局的透徹洗牌後,《稀土管理條例》等一系列產業政策的實施效率,與以往不可同日而語。
全球稀土市場,也將隨之進入“雙邊寡頭”的全新格局。
(日本在全球稀土需求側的影響能力,甚至超出中國在稀土供應上的地位)
仍然循著現代產業組織學的底層原理,雙邊寡頭市場的動態博弈,取決於各自陣營內部的協調能力,越有“耐心”,越能夠一致行動的一方,在議價過程中會享有更大的影響力。而除了“守好”自己的門戶,對對方陣營的滲透,也就是產業鏈向下或向上的“縱向一體化”,則是另一個寡頭博弈中重要的策略。
不經意間,中國稀土產業的獨特優勢凸顯:由於稀土儲量,特別是工業價值最高的重稀土元素儲量集中於中國境內,這一天然格局就阻絕了下游海外寡頭的“向上一體化”策略施展空間,而中國稀土產業從選採冶煉到高附加值產品製造的“向下一體化”,則沒有這樣在物理上不可逾越的“硬”阻礙,歐美公司在相關領域看似“萬無一失”的專利壁壘,在能夠團結起來的中國稀土產業人面前,已經出現了明顯鬆動。
脫胎於我國最早的稀土研究基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的上市公司有研新材,正是中國稀土產業加大下游領域投入的典型例證。
有研稀土在美日等國申請的銣鐵硼領域專利技術,也使有研成功打入專利交叉授權的歐美稀土技術共同體內部,演繹了一幕“消滅不了你,只能接納你”的活劇。
04
稀土飢渴
在低調推進多年的稀土產業供給側改革基礎上,“把我國稀土的優勢發揮出來”,這一次,不會再壯志未酬了。
除了中國稀土產業深化改革的“個人奮鬥”,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也使稀土產業搭上了“歷史的行程”。
就在上個星期,比爾蓋茨、傑夫貝佐斯等美國鉅富皆有投資的探礦公司KoBold Metals宣佈了其商業大計劃,將與美國人工智慧研究重鎮斯坦福大學深度合作,聯合研究基於AI技術的大規模礦物篩選,特別是稀土和鋰、鎳、鈷等戰略小金屬,在美國官產學界的共同焦慮背後,是新能源產業越來越明朗的未來前景,以及同樣明朗化的—對稀土的無盡需求。
(稀土供需的巨大缺口—以氧化鏑為例)
電動汽車市場的爆發式發展,已經在越來越顯著地改變著稀土供需格局,成為拉動全球稀土需求增長的最大發動機,根據最新資料,新能源汽車需求已經佔到釹鐵硼總需求7-8%,高效能產品需求的15%,需求增量的30%左右。
目前電動汽車平均每臺需要使用3公斤高效能銣鐵硼材料製品,按照電動汽車全球市場複合增長率推算,高效能銣鐵硼材料僅僅在電動汽車領域年需求量,就可能在2025年前達到3萬到5萬噸規模,相當於其目前的全行業供應能力,在稀土原料供給較為剛性的情況下,風電等其他永磁電機應用市場的需求,無疑將產生巨大缺口無法填補,未來基於新能源和物聯網的這場產業革命誰能掌握主動,很可能取決於支撐相關產業的戰略性金屬材料由誰來主導。
(中國在電動汽車戰略性金屬資源領域的影響力一覽)
如果將時間尺度進一步拉長,2025年後,動力效能更為優越的氫動力燃料電池在汽車、航空乃至航天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將進一步刺激在儲氫效能上有獨特優勢的稀土材料需求量,較當前的鋰電池產業鏈會有數量級的提高。
在供需格局的驅動下,稀土商品價格必然將向其戰略價值迴歸,未來可能將有令人瞠目結舌的表現,手中已經摸起一把好牌的中國稀土產業,這場全球性的“稀土飢渴”,一定會將“把我國稀土的優勢發揮出來”這一願景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