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消費現在是GDP構成的一部分,更是拉動GDP增長的主要因素。消費過去是滿足個人生活需求的私事,現在是國家經濟政策的一部分。於是,鼓勵消費就成了主流意識形態。這時的消費不僅僅是滿足個人生活需求,而且要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消費成了公共政策。我們看到此刻的消費和我們節制慾望,勤儉節約的傳統習俗相悖。但是,傳統習俗在商業面前,在凱恩斯主義面前毫無抵抗力。關於這種消費的定義,馬雲這個皇帝新裝中的傻孩子曾經精闢地指出:所謂消費,就是消耗+浪費。

既然消費是公共政策,經濟學家們於是都在尋找鼓勵消費的方法。其實,這個時候經濟學家的辦法都是隔靴搔癢。真正能夠拉動消費的是消費主義,而消費主義不屬於經濟學範疇,它是基於生活哲學,人生哲學的一種時尚。消費主義來源於宗教解體後的世俗主義,是人失去上帝懷抱之後的自我救贖。人不能沒有“遠方”。沒有“遠方”,人和豬羅沒有兩樣。過去的“遠方”是上帝,現在宗教的神聖被解構,人活著的遠方要重新確立。這時,精神的遠方已經失去,那就找一個物質的遠方吧!消費主義於是登場。

消費主義以消費來確立人活著的價值。這種“主義”有似於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人的願望是無限的,消費也是無止境的,這樣可以永遠拉動經濟增長,這是好的方面。但是慾壑難填,無止境的消耗和浪費導致自然資源的枯竭,而且由於權力的介入和稟賦的差異引發社會分化。消費主義的最後結局是市場泡沫,泡沫之後是社會危機和經濟危機。這是壞的方面。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消費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或者無法獲得自然資源的永久性支撐,或者無法獲得人的心理能量的永久支撐。人總歸要精神還鄉。

所謂精神還鄉,就是重新尋找精神的遠方。時下很多人一邊赤裸裸地追逐物質,一邊矯情地呼喚遠方,就是這種還鄉的病態前兆。文化都是對危機的響應。呼喚什麼,說明缺失什麼。當下人的遠方能否找到,他們(我們)能否回到精神的存在。這是無法預測的未來。我不想揣測。最後,我想具體分析一下消費主義的消費特徵。消費主義不是滿足物質慾望,其實是作為精神撫慰劑用迷幻的效用填充現代人的精神空虛。這裡面最主要的成分是“暗示”。據研究說,撫慰劑的藥用效果是30%,也就是暗示有30%的實際療效。

消費的精神撫慰功用來自兩個暗示:一個是價格暗示。比如,我經常說,現在茅臺酒很貴,3000多塊,我們要趕緊喝茅臺,因為,它的價格暗示(精神撫慰)的作用很高。等到茅臺跌到500塊錢,雖然買得起了,它的價格暗示作用就小多了。關於價格暗示的結論是:一種商品,價格越高,其消費主義的價值越高,就越能夠將庸俗不堪的靈魂帶到“遠方”。另一個是程式暗示。比如,茶道。經過一個類似於宗教儀式的沖茶和解說流程,原來喝水這種物質過程,就具有了精神撫慰的功能,也可以把人帶到“遠方”。

當然,還有其他的暗示,想必聰明的人們馬上會說出出一大串。我在這裡就不一一羅列了。最後,但願我的這些“發現”能夠對消費經濟學家有啟發,讓他們以此申請到國家經費,擴大自己的消費,同時,也能夠讓消費主義中的人們能夠覺悟,知道自己的愚蠢,從而減少物質消費,轉而追求真正的精神遠方。

7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緬甸所有銀行抵制軍管停業,軍方下令8日起必須恢復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