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圖片:圖蟲

引言:3月3日訊息,繼成熟製程裝置限制緩解後,中芯國際與全球光刻機巨頭荷蘭阿斯麥簽署採購協議延長一年,總價逾12億美元,主要目的是為擴大產能。目前有預期,中芯國際成熟製程相關配套美國供應鏈全部拿到許可的機率較大。在近期接受機構調研時,中芯國際方面表示,公司依然是滿載運營,並會繼續擴產。上述事件傳遞出的一個明確的訊號是,晶圓產能需求仍然緊缺。這將給產業鏈帶來哪些機會?

精華要點:

上游晶圓廠還在積極擴產,有望緩解先進製程、ISP、TDDI等目前消費級產品的產能瓶頸。CounterpointResearch預測,全球領先的代工廠有望在2021年到2023年間,進行大規模的半導體裝置資本投資。從半導體裝置製造商的角度來看,這場危機似乎會帶來中長期利好。

這將對國內產業鏈形成向上推力,重點可關注最核心的晶圓製造環節、進口替代難度最小的封測環節、清洗測試等裝置環節。【21脫水研報,助你尋找真正的市場核心價值。】

01、晶圓產能需求仍然緊缺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晶片整體產能處於持續緊張狀態,其中8寸晶圓尤甚。

從供需關係來看,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造成:需求端,疫情下“宅經濟”的興起、個人出行方式的改變、以及疫情對海外生產的負面影響,導致了相關需求的增加;此外,5G、新能源汽車等下游新應用的興起亦對市場的景氣度產生了積極作用。供應方面,6寸晶圓廠逐步減少、8寸晶圓廠較少增加、12寸晶圓廠剛剛興起,無法填補相關需求的增長。

加之2月底美國德州遭遇寒潮,影響了三星、恩智浦、英飛凌等頭部企業在當地的晶圓廠生產,也加劇了供應短缺。

三星電子1月28日宣佈,該公司2020年在半導體領域的投資金額較2019年增加了46%,達到32.9萬億韓元的新高記錄。而臺積電去年的資本支出也同比增長14%,達到172億美元。同時,臺積電預計,2021年的資本開支將在250億美元至280億美元之間,較2020年增長45%到62%。

近期甚至出現因為晶圓缺貨導致整車廠生產進度受到影響。

以臺積電為例,車規級MCU是在28/40nm製程完成,主要客戶包括NXP、瑞薩、TI和英飛凌,近期有望得到更多的產能支援緩解產能瓶頸。但是中長期角度還是需要晶圓廠加快擴產進度,目前臺積電3nm製程有望在2022年得以正式量產,同時5nm也在2021年加快擴產;另外在亞利桑那的5/7nm,南京的12-28nm製程也在加快建設,有望緩解先進製程、ISP、TDDI等目前消費級產品的產能瓶頸。

根據環評資料,中芯國際計劃未來十年內在北京新建至少20萬片/月12英寸晶圓產能,北京新廠(中芯京城)首棟P1廠房5萬片/月產能有望在2022年投產,P2廠房預計於2025年投產。北京新廠(中芯京城)將聚焦12英寸成熟製程,工藝製程將以14nm~65nm為主,重點發展邏輯、物聯網、儲存、影象感測器、高壓顯示、電源管理六大平臺。

龍頭公司的受益邏輯:(注:僅為介紹,不作推薦)

中芯國際:中國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企業。展望未來,AI、5G、IoT提供增長新引擎,傳統制程的需求持續擴張,同時中美貿易摩擦有望帶來轉單效應。14奈米是晶圓代工產業分水嶺,14納米制程的市場空間、競爭格局遠遠優於28納米制程。在14奈米及以下製程節點,公司迎來價值擴張、格局改善共振機遇。華虹半導體:大陸最賺錢的特色工藝代工企業。在IGBT、MOSFET、嵌入式儲存領域,公司晶圓製造的技術實力、產能規模處於國內領先地位。過去五年公司始終保持高盈利能力,利潤率達15-20%,是中國大陸最賺錢的晶圓代工企業。華潤微:功率、模擬工藝代工頭部企業。公司是中國大陸第三大晶圓代工企業,在模擬、功率、MEMS等晶圓代工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三安光電:化合物半導體代工龍頭。公司全資子公司三安整合是中國大陸化合物半導體代工龍頭企業。產品覆蓋砷化鎵、氮化鎵晶圓代工。02、產業鏈需求持續增加

半導體產業鏈分析:隨著上游晶圓產能逐步釋放,半導體設計、材料、裝置、封測的需求也將持續增加。

設計環節:

受上游晶圓代工環節成本端傳導而被動漲價拉動利潤率提升,由於上游產能全面稀缺導致下游IC設計公司產品線全面漲價尤其是中低端產能受擠壓情況更明顯(模擬、NorFlash、功率、MCU、CIS等)。IC設計作為半導體行業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是國產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A股中IC設計營收前五的企業分別是匯頂科技、兆易創新、紫光國微、士蘭微和全志科技。此外,聖邦股份、晶晨股份、卓勝微、韋爾股份、中科曙光、富瀚微、中穎電子、北京君正、景嘉微、國科微等均涉及IC設計業務。

其中,兆易創新是NORFlash的國內市場龍頭,紫光國微是國內智慧卡晶片領域龍頭,也是國內DRAM技術突破方之一。

材料環節:

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SEMI)資料,2018年全球晶圓製造材料價值佔比前五分別為:矽片(37.6%)、電子特氣(13.2%)、光掩模(12.5%)、光刻膠輔助材料(6.9%)和CMP拋光材料(6.7%),封裝材料市場規模前五則分別為:封裝基板(32.5%)、引線框架(16.8%)、鍵合線(15.8%)、封裝樹脂(14.6%)和陶瓷封裝(12.4%)

【矽片】目前國內主要的矽片製造公司是滬矽產業(輕摻雜),立昂微(重摻雜)、中晶科技(重摻雜)、神工股份(刻蝕用矽材)、中環股份(區熔及輕摻雜),以及超矽半導體(輕摻雜),其中滬矽產業是中國國內最大的矽片供應商,全球市佔比為2.2%,位列第8位。從產品端來看,國內部分矽片廠商只實現了少部分8英寸及其以下尺寸的矽片國產代替,但是市場佔比相對較小,沒有形成規模效應。在12英寸矽片方面,國內公司目前在積極匯入量產。

【光刻膠】國內方面,國內光刻膠整體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自給率僅約10%,且主要集中在技術含量較低的PCB光刻膠領域,半導體光刻膠和LCD光刻膠自給率較低。目前國內光刻膠主要上市企業有晶瑞股份、南大光電和上海新陽等。

【靶材】靶材企業產品集中在低端產品領域,高階市場缺乏競爭力。目前,國內靶材企業起步時間較晚,發展重點集中在低端產品領域,在半導體、平板顯示和太陽能市場等領域競爭力有所欠缺。經過數年政府扶持、科技攻關和產業化推進,目前國內高純建設靶材已取得較大進步,形成了部分產品的規模化生產能力,整體實力不斷增強,代表性企業有江豐電子、隆華科技、有研新材等。

【拋光墊、拋光液】國內方面,鼎龍股份在收購國內CMP拋光墊企業時代立夫後,成為本土拋光墊龍頭企業。國內方面,以安集科技為代表的企業打破了國外廠商在拋光液領域的壟斷,成功實現了進口替代,佔據全球市場約2%份額(2019年資料),使得中國擁有了在拋光液領域的自主供應能力。

【電子特氣】大部分國內氣體公司的供應產品仍較為單一,用氣級別不高,尤其在積體電路、顯示面板、光伏能源和光纖光纜等高階領域缺乏競爭力。近年來,國內企業自身實力有所增強,已有部分企業在部分產品的研發上取得突破,正逐步縮小與國外企業的差距。代表企業方面,國內電子特氣行業主要上市企業有雅克科技、金宏氣體、華特氣體和南大光電等

裝置環節:

受益於半導體制造環節產能緊俏、廠商陸續進入擴產週期對應拉動上游半導體裝置行業需求,半導體裝置行業有望因此實現業績增速反彈。

龍頭公司:中微公司:進入全球供應鏈的國產刻蝕裝置龍頭;北方華創:多業務佈局的晶圓裝置龍頭;至純科技:國內清洗裝置龍頭,二季度出貨10+臺裝置,處於產能擴張階段;晶盛機電:大矽片裝置龍頭。

封測環節:

2020年下半年以來半導體景氣度持續上行,封測廠產能利用率持續位於高位,帶動整體板塊業績上行。擴張之下將帶來上游封測裝置訂單的顯著放量。此外,設計廠商爭搶產能下,也會發生購買裝置置於封測廠用來繫結訂單等行為,未來上游封裝、測試裝置廠商業績表現有望持續超預期。

封測產業鏈公司: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晶方科技、華峰測控。

03、裝置環節迎利好

儘管全球其他的主要裝置製造商還未公佈業績預測相關的調整計劃,但大部分供應商均在去年實現了較高的營收,同時也持續看好未來的運營收入。

1月20日,ASML公佈2020年四季度業績及下季度業績指引。2020年第四季度的銷售額達42.54億歐元,超過上季度公佈的業績指引上限,同比增長5.4%;淨利潤為13.50億歐元,上一年同期為11.34億歐元。2020年全年淨銷售總額為140億歐元。

展望2021年,ASML預計2021年一季度收入介於39億~41億歐元之間,高於市場預估的35.2億歐元;毛利率在50%至51%之間。另外,預計2021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維持到2025年150億-240億歐元的收入目標。

前端晶圓代工行業擴產幅度、擴產週期持續性相比後端IC封測更強,所以前端晶圓製造裝置行業表現要由於後端封測裝置行業。

目前在九大半導體前道裝置均有國產企業,未來發展有望提速,具體企業包括:

(1)光刻:上海微電子;(2)刻蝕:中微公司、北方華創、屹唐半導體;(3)CVD化學氣相薄膜沉積:瀋陽拓荊;(4)PVD物理氣相薄膜沉積:北方華創;(5)離子注入:爍科中科信、凱世通;(6)CMP化學機械拋光:華海清科;(7)清洗裝置:盛美半導體、北方華創、至純科技;(8)熱處理裝置:北方華創、屹唐半導體;(9)量測裝置:上海睿勵、中科飛測、上海精測等。

【報告來源:中信建投:矽晶圓產量將延續成長,國內廠商大有可為;光大證券:基於晶圓代工業供需視角:半導體漲價週期分析;國元證券:半導體專題研究系列之一:晶圓代工行業密碼;國元證券:IC設計行業報告:國產替代正當時,精選賽道獲雙重紅利;東莞證券:半導體材料空間廣闊,國產替代迫在眉睫;華西證券電子(半導體)行業點評報告:半導體裝置市場超預期,國內擴產正向發展等】

【風險提示: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12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千億奧園:營收狂奔,麻煩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