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0歲的百果園終於確定要上市了。
作為國內生鮮水果行業的獨角獸,百果園有著7000萬會員,超4000家門店,估值近600億元。
從上述資料看,百果園似乎只要成功上市,便能修成正果。
然而,在這看似輝煌的背後卻暗流湧動。行業層面,近年社群團購的火爆加劇市場競爭,百果園難以獨善其身;經營層面,近兩年來百果園產品質量、價格等愈發受到消費者詬病。
1、靠差異化跑出的生鮮行業黑馬
據瞭解,百果園創辦於2001年,從時間節點上看,百果園無疑佔據了先手優勢。不過,僅憑該優勢很難在競爭激烈的生鮮行業脫穎而出,事實證明,百果園後續能成功還在於其他一系列措施。
現在回過頭去看,百果園的措施在於差異化的打法,主要體現在門店擴張、經營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化。
為了迅速擴張門店規模,早期百果園採取的是加盟制,該模式使得其在數年內將門店數量擴張到上百家。然而過於激進的方式,再加上各門店的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百果園虧了兩個億。
2007年之後,百果園果斷改變方法,採取直營合夥制。即百果園出資六成,店長出資四成,回本前按比例分紅,回本後公司只拿四成,剩下的歸店長。
簡單來說,這只是一種有限的直營制度,或者說它是變異的加盟制也未嘗不可。甭管這是什麼策略,總之這種區別於當時市場的門店擴張方式,使得百果園門店迅速擴張,且扭虧為盈。
此外,百果園在經營上也採取了差異化模式,如業界著名的“三無退貨”政策,只要客戶覺得不好吃,可以在無實物、無小票、無理由的情況下,到店或者在APP上直接退款。
上述一系列的差異化措施,使得百果園在國內生鮮行業迅速做大做強,且吸引了不少資本的青睞。據瞭解,2015年百果園拿到4億美元的融資,2020年年初拿到一筆投資,幾輪下來,百果園市值逼近600億。
在營收方面,2019年百果園實現營收131億。
從營收、估值、門店數量等維度看,百果園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這點毋庸置疑。但是,百果園真的能高枕無憂嗎?
2、輝煌背後的隱患
按年營收131億的營收計算,百果園單店單店營業額超八千元,這並不是一個很理想的資料。4000多家的門店,規模不可謂不大,但經濟效應卻沒提升上去,這是百果園經營上的硬傷。
一般來說,企業做大做強就是為了規模經濟效應,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優勢。
遺憾的是,百果園規模做大後,品牌並未能得到有效拉昇,在社群水果店面前並沒有太大的競爭力,也因此沒能發揮出應有的規模經濟效應。
另一方面,百果園主推的“三無退貨”政策在無形中拉高了百果園的經營成本。
所以,可以看到這兩年百果園對該政策沒怎麼上心,在產品質量的把控上也日趨下降。有部分消費者抱怨買到的水果質量較差,但價格卻並不便宜。
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局面,根源在於百果園採取的“直營合夥制”上。該模式雖然在短時間內使得百果園門店規模迅速擴張,但各門店的店長為了儘快回本或者拉高利潤,難免會在質量上放水。
除開上述的企業內部問題外,百果園還面臨著氣勢洶洶的社群團購模式,以及阿里、順豐、美團、滴滴等巨頭下場佈局生鮮市場的壓力。
為了應對來自外界的壓力,百果園積極採取措施,如佈局直播、社群團購等。在社群團購上面,百果園將不同社群的消費者拉入不同的社交平臺群,然後每天在群裡面發一些團購優惠的商品,籍此促進消費。
簡單來說,百果園即將上市看似風光,實際上面臨著新一輪生存之戰。要想長遠地發展下去,百果園必須找到新的贏利點。此外,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品牌效應,拉昇規模經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