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這段時間基金市場的大起大落,牽動著很多人的心,團隊裡好幾位小夥伴也追著問了我不少關於基金的問題。

孫老師,長期持有基金一定穩賺不賠嗎?為什麼我有個朋友買了一隻基金,3年後反倒虧了200塊錢?

這兩個問題背後,其實蘊含著相似的心理:寄希望於用簡單方法解決複雜問題,或者換句話說,用很少的付出換來大的回報。

▼▼▼

芝芝:孫老師,我的一位朋友3年前一次性花1萬元買了一隻基金。她聽別人說,基金只要長期持有,不去管它也一定會賺錢,所以她這3年也沒有去管。她今年再回頭看收益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損失了200塊錢。

我當時聽了都震驚了,長期持有基金不是一定能賺錢嗎,怎麼還虧了呢?

我:其實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但大家總想把非常紛繁複雜的事情,簡化成通俗易懂的理論,最好能用3個字就不用4個字。

其實別人可能用了5萬字論述為什麼長期持有能掙錢,但前面49996個字都被忽略了,就只記得後面“長期持有”4個字了。

我給你捋一捋吧,如果要論證長期持有基金一定掙錢,應該是這樣的邏輯:

因為定投A股基金,買的是中國經濟的成長趨勢,而中國經濟從長期來看一定是成長的,所以長期持有A股基金一定掙錢。

道理就這麼簡單,但經濟總有起起落落。

很不幸,去年因為疫情,國家經濟成長沒那麼快了。如果你的朋友正好趕上了經濟不那麼好的這幾年,持有3年也未必能賺錢。

可見,省略中間所有推理過程,只留一個簡單結論,是我們經常會犯的一個巨大錯誤。

芝芝:我之前看過一些分析的文章,他們其實沒有從底層邏輯分析,直接就用個人經驗,說定投了2~3年就賺了。

我:用自己定投2~3年賺了錢,來證明長期也一定會賺,這個邏輯不是很弔詭嗎?應該要定投30年才能這麼說吧。

芝芝:因為很多人可能覺得,2~3年就是長期了,幾個月才能算短期。

我:2~3年就算長期的話,那就沒有什麼基金定投的必要了。

我們看看過去十幾年的中國股市,從2005年只有998點,到2007年漲到6124多,後來跌回1600點,2015年漲到5000多點,然後又開始下跌,最近幾年基本在3000多點徘徊。

隨機擷取中間連續的2~3年,虧錢比例可能比賺錢比例還高呢,怎麼就能得出定投2~3年就一定賺錢的結論呢?這些人可能只是運氣好,恰巧定投2~3年賺了錢。

任何結論都有其成立的基礎。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結論,都要問一個為什麼。

僅僅因為某一次投資2~3年賺了錢,就得出長期投資就會賺錢的結論,是不理智的,不具備可推理論證的基礎。

帶著這種想法來投資,最後感到失望也很正常。

我:所以這個問題最終的落腳點是:長期有多長,它跟我的人生週期能不能契合?

在這個問題裡,長期成長只是平均意義上的成長。至於迴歸均值的週期是多長,就難說了。

長期如果是指好幾千年,那跟我們關係不大,誰能活幾千年?

可如果從5年、10年或者30年平均來看,經濟是成長的,那對我們人生的影響就很大了。

非常不幸,中國股市所代表的那部分經濟,從我們的人生週期來看,至少10-15年內是沒有迴歸均值屬性的。A股大盤指數早在2007年就達到過6124點,現在13年過去了反而在3500點左右掙扎,還是在衰退之中。

當然,這絕不代表A股代表的經濟沒有成長,只是十幾年來沒有迴歸均值而已。

長期來看,確實世界上大多數資產或者市場都會漲,但未必能和我們的理財週期同步迴歸均值。

比如說,阿根廷的經濟長期也會增長,但是阿根廷的經濟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暴跌,直到現在也沒漲回來;

日本經濟從90年代開始衰退之後,直到現在也沒有漲過90年代,房價就更不用說了。

一般來講,相對成熟的資本市場,更容易迴歸均值,更容易擬合我們的理財週期迴歸均值的需求。

所以我們認為,應該根據自身理財週期,尋找能夠相對迴歸均值的最大機率的配置,同時要和定投結合起來。

世界上很多資產,都是你漲的時候我未必漲,你跌的時候我未必跌,但總體來看大家長期都會漲。

因此我們儘可能把眼光放寬一點,把錢配置到不同的優質資產上,堅持長期定投,而不是鎖死在單一資產上。

簡單地期望某類單一資產將來一定成長,本質上不過是用更長的時間賭一次大小而已。

長期定投加上合理配置,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一講配置就複雜了,大家就感覺智商不夠用,太長不看。

其實最終理解之後,還是可以返璞歸真到非常簡單的策略,只不過這個策略可能會有所調整。

這個過程還是需要大家訴諸一點點理性,花些時間看自己不願意看的東西,不要只接受自己認為通俗易懂的東西。

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最後基本都會被證明,不能跟我們想要處理的複雜人生問題相匹配。

11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全球越來越多的企業在5萬美元開始持有比特幣,因為怕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