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作為去年年輕人群中的人氣擔當,聽說B站又要上市了!

  3月8日,有訊息稱,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本週尋求透過在港上市聆訊,集資規模預計30億美元(約233億港元),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和瑞銀為保薦人。

  雖然B站赴港二次上市的訊息早已傳開,但直到今天,B站對二次上市的傳聞都暫未置評。

  嗶哩嗶哩最初僅為二次元小眾網站,雖然其使用者稱呼其為“小破站”,但B站在傳統長影片網站的包圍下,圍繞使用者+內容不斷延展破圈,勢頭相當強勁。

  B站最新財報顯示,2020財年總營收達1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7%。但按照非美國會計通用準則(Non-GAAP),2020年全年淨虧損為26億元,2019年則為淨虧損11億元。

  B站早已於2018年3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自上市以來,嗶哩嗶哩美股股價暴漲超800%,還曾在今年2月站上了157.66美元的高點,而2018年上市發行價為11.5美元,截至美東時間3月7日收盤,B站股價為118.84美元,上市不到3年時間,股價暴漲10倍,B站的破圈步伐日益加快。

  從B站最新公佈的財報資料看,B站社群月均活躍使用者達2.02億,移動端月均活躍使用者達1.87億。日活使用者達5400萬,實現了42%同比增長。預計未來三年的使用者增長目標是 MAU 達到 4 億。

  B站今年的跨年晚會再次贏得市場關注,在滿屏“爺青回”中,B站跨年晚會再次出圈。

  在破圈後的同時,嗶哩嗶哩也開始為自己的支付業務佈局未雨綢繆。

  據天眼查App顯示,B站關聯公司上海幻電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了對 “bilibilipay.com”“bilibilipay.cn”等域名的備案。此外,B站在其官網以及多家招聘網站上開始招募支付業務相關的崗位。其中,資深支付開發工程師的工作職責描述中,明確提出負責嗶哩嗶哩支付平臺的核心技術研發工作。

  目前來看,支付域名的備案、支付崗位的招聘仍然只是前奏,後續的重點還是獲得支付牌照,在此基礎上開展支付金融業務,加強自身生態的同時,也為破圈之後的發展增加新的籌碼。

  在“破圈”策略下,B站的營銷開支同步劇增,再加上其它固定開支和運營成本,根據財報,B站在2020年Q4的營業收入為38.4億元,同比增長91%;調整後淨虧損為6.82億元,2019年同期淨虧損為3.37億元。

  同樣是短影片平臺,快手今年2月在港上市,一度引爆了市場的交易情緒。根據快手當天上市的資料,股價首日開盤338港元,較發行定價115港元漲193.91%,盤中股價最高漲至345港元。截至當天收盤,快手股價報收300港元,總市值12325億港元逼近建行,在所有港股上市公司中位列第八名。

  有分析指出,這給B站擬在港上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標的。從風格、定位和使用者來看,B站和快手都有相似之處。快手接近70%的使用者30歲以下,與B站使用者同樣很年輕,二者使用者重合率 10%-20%左右,快手的使用者也是B站破圈的重要方向。此外,去年快手還全資收購了B站曾經的競爭對手A站。不過,從變現能力來看,目前B站的廣告增速還沒有快手快,B站的高增速業務主要來自於直播,但快手的業務增長已經從直播進化到電商了。

  有分析指出,對於B站而言,赴港上市或許能夠在資金層面解決燃眉之急,但是,B站能否貫徹“破圈”策略,挖掘新業務的增長潛力,依舊有待觀察。

  而在經歷了網易、京東等多家公司回港二次上市之後,2021年,中概股或繼續扎堆回港。

  越來越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尋求在香港第二上市,目前在香港第二上市的中概股,其中阿里巴巴、京東集團、中通快遞、寶尊電商,是以同股不同權架構在港交所上市,再鼎醫藥- B,作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也是第21家以第18A章新規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

  根據港交所《上市規則》19C章要求,第二上市公司需有不少於兩年、與合資格交易所的財務記錄。

  目前,根據摩根大通報告表示,最新估計有22只中概股符合第二上市快速通道資格。自去年9月以來,市場上發生影響中概股的兩件大事,分別為港交所批准企業版同股不同權(WVR)架構公司回港作第二上市,以及美國總統簽署《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意味中國公司的美國存託憑證(ADR)要向當局交出審計底稿,並設有3年寬限期,該等因素將加速中概股迴流香港上市。

  除B站以外,還有汽車之家、攜程、百度等中概股網際網路企業也紛紛被傳出可能赴港二次上市。此外,滴滴出行、位元組跳動等也屢次傳出赴港上市的訊息。而去年股價暴漲的拼多多也傳出赴港上市訊息,不過拼多多對此進行了否認。

  事實上,從2018年開始,改革後的港股市場已成為部分網際網路龍頭的IPO首選。而估值的高低則是中概股迴歸的長期主要原因。

  將會計準則由GAAP(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轉為IFRS(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對於這些擬二次上市公司不會成為障礙,因為有3年的緩衝時間,真正面臨挑戰的是中小盤中概股。在香港上市的市值低於100億美元的公司,其市場流動性會弱於美國。中小盤公司將不得不發行更多的股票來支撐流動性,導致股權被稀釋。

  這種情況下,一些大型中概股公司就憑藉自身的優越條件,率先回歸港股二次上市。比起私有化,二次上市是過渡性的選擇,也是比較穩妥的。這就相當於先把橋搭起來,如果未來在美股上市受阻,企業可順利地把美股轉板到港股或A股,這可能是傷害最小的選擇。

  港股即將再次迎來重大變化。即中國背景的新經濟公司將成為港股上市主體,這無疑將加速改善港交所上市公司產業、行業結構,使其更具國際化基因,尤其是與納斯達克市場相比,港股未來可能對中資企業會更有魅力。

  總體而言,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優質中概股迴歸港股,且它們中的許多已開始相關籌備工作。綜上考量,中概股回港潮預計至少會在未來持續數年。中概股為獲得另一個成熟的融資渠道、更接近其目標市場的投資者會紛紛選擇迴歸。

  宣告:易昇證券任何文章之觀點,皆為學習交流探討用,非投資建議。

6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中概股迴歸」科技股萬綠叢中毅然回港上市“頭鐵”B站底氣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