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這兩年走訪了不下百家企業,從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從傢俱到家電,從機床到農機,甚至黃岩的一些模具廠也去看過。我的看法是:

第一,政府倡導的中國製造2025,以及其中的智慧製造重點工程,方向是正確的,行動是必要的,是部分頭部優勢企業自動自發的行為,產業政策只是因勢利導而已。

大家可以關注工信部的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專項、智慧製造綜合標準化試驗驗證、智慧製造新模式、製造業示範性(培育性)冠軍企業等專案,你就會發現,凡是入選專案的企業,都是各行業、各地的頭部企業,都具備一些特點:產業成長具備一定空間,產品屬於國家鼓勵的產業升級範疇,運營情況穩定,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一定水平,在產業鏈中具備一定的帶動性,資訊化和自動化具備較好的基礎等等。

即使沒有中國製造2025、智慧製造,這些企業出於自身的發展,要在競爭激烈的國內外市場保持優勝地位,也必須加速內部的自動化、數字化、網路化和智慧化程序,進而形成更強的核心競爭力。同時,這些企業還會積極帶動上下游產業鏈跟隨升級,不跟著走、或者跟不上的,就會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

為什麼?因為這些優勢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不僅僅面對國內市場的競爭,還要面對國際對手的競爭。

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柳工等工程機械企業,除了關起門來互相競爭外,都面臨國際市場上小松、卡特彼勒等強敵,要吃飽、吃好,就要和這些國際企業在研發、生產、物流、服務等環節具備近似甚至更強的資訊化、自動化水平。

所以,並不是所有企業都對智慧製造有迫切的需求,但已經做到國內行業頭部的企業,一定會對智慧製造有所投入。現在不投入,幾年後優勢地位就可能不保。

另外,現在工人太不好找了,成本也高,這種情況,幾乎沒有迴轉的餘地,以後更難招、更貴。所以,自動化和數字化成了替代人力的手段之一。拜訪北京某家工廠,一條產線35個工位,2018年減少到30個,2019年底減少到20個,2020年還要繼續減少人工工位。上自動化裝置和機器人是貴了點,但產品品質更穩定了,產線的工作節拍更快了,也就兩年左右成本也就收回來了。

第二,中國製造2025、智慧製造、工業互聯等等,是錦上添花,並非雪中送炭,不能快速解決全球經濟大環境下的需求疲軟等問題。

反過來,我也在甘肅、浙江、廣東見過傳統作坊式的工廠,生產規模不大,業務模式簡單,對口企業穩定,市場格局狹小,沒有技術優勢,沒有產業鏈話語權,其實也沒有更高層次的競爭,無非是物料、人工成本高企下,不斷被壓榨、攤薄的利潤空間而已。

這樣的企業,只有被產業鏈中的大中型企業被動帶著走,產業鏈也帶不動的,就會優勝劣汰、自然選擇。智慧製造根本對這樣的企業沒什麼吸引力,因為對這些企業而言,智慧製造的投入承擔不起,或者投入產出比太低,甚至是浪費時間,不如多去跑跑單子,多和上家喝幾次大酒、搞搞價。

智慧製造幫不了這樣的企業,他們需要的是更便宜的物料,更多的單子,而這些是經濟大環境、產業升級政策影響的。

產業升級可不是說著玩的,其實挺殘酷的。跟不上的就會被淘汰,甚至一些落後的產能、產品也會以轉移的形式離開中國,只不過,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企業是落後產能。

這種問題,中國存在,日本、德國、美國照樣存在,沒技術優勢、撐不住的傳統中小製造企業逐步退出,但這和中國製造2025、工業4.0、智慧製造關係不大,是全球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產業整體升級的問題。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政府鬆口,數字貨幣再次大熱,這回是來真的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