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農機行業正處於行業下行、政策邊際效益遞減、使用者需求結構變化的複雜轉折期。企業的日子都不好過,一些大企業的日子更難過,幾乎都面臨業績大幅下滑和經營虧損的局面。

那麼同樣的蕭條,大企業為何更困難呢?這裡有共性的問題,也有個性的問題。

年輕企業普遍缺乏經驗

就世界農機行業來說,約翰迪爾有182年的歷史,久保田有129年的歷史,洋馬、凱斯紐荷蘭、道依茨法爾、馬斯奇奧、雷肯等全球著名的跨國公司都歷經了超過百年的歲月。

反觀國內的企業,被喻為“共和國長子”的中國一拖有60多年的歷史,雷沃阿波斯成立只有21年,東風農機、黃海金馬等少數企業成立的時間都晚於中國一拖。

國內大多數農機企業的歷史都只有20年左右,都沒有經歷過完整的行業週期,沒有經歷過真正的行業低谷,缺乏應對行業週期的經驗。

不合理的“大”所承受的“重”

研究國內幾個大企業,就會發現在“黃金10年”企業規模增長最快,幾家企業突破百億元大關,時風集團、山東五徵、雷沃阿波斯甚至進入200億元級俱樂部。

大企業規模和體量迅速增長,得益於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在供不應求階段,大企業靠產能和供應能力迅速佔領了市場。大企業充分享受了政策的紅利,當然也要為過大的體量和失控的發展速度付出代價。

真正的大企業才能形成馬太效應

筆者曾呼籲國內農機企業要增加體量,因為規模和體量是參與全球競爭的基礎條件!

但事實上,國內農機企業體量普遍偏小:全球農機巨頭約翰迪爾2017年銷售收入1900億元,凱斯紐荷蘭1700億元。國內企業沃得2018年銷售收入70億元,一拖股份56.8億元,雷沃65億元左右,都沒有超過百億元。

在國內企業中,以上幾家企業都屬於大企業,但和跨國公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市場競爭中,真正的大企業是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強大的供應鏈,通過全球的供應鏈來獲取最大化利益或平衡經營風險。

大企業在行業內會對資源形成虹吸效應,在行業發展好的時候,大企業會受益;但在行業發展不好的時候,大企業會站出來洗牌或承擔淨化行業的職責,體現的“馬太效應”。

很明顯,國內的大型農機企業,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企業。在“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的當下,國內大型農機企業仍需增加體量以應對來自國內外的競爭。

規模導向模式下的困難

在行業快速增長期,企業會選擇規模導向的發展模式。這個階段,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供貨能力,也因此造成一定程度的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在行業下行期就會暴露出來。

據專家分析,目前大中型拖拉機行業產能超過50萬臺,而需求不到25萬臺,一半的產能閒置;全喂入水稻聯合收穫機產能10萬臺,需求量約5萬臺。小麥、玉米、花生、油菜、馬鈴薯等作物聯合收穫機,甚至烘乾機、植保無人機、插秧機等都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其原因都是大規模擴張的後果。

規模導向下,規模化生產需要規模化需求來支援。當需求量無法消化巨大產能時,現金流緊張、虧損等問題就無法避免。而解決這個問題要麼去產能,要麼重新啟動市場需求。

多元化經營致使資源分散

成長方向的選擇可能是企業發展中最重要的選擇了。做大做強是共同所求,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多元化經營可以讓企業拓展規模,獲得更多機會,或者規避資源集中的風險,但也可能使企業掉進資源分散的陷阱。

實施多元化的大企業,在行業快速成長期獲得了更多機會。但在行業下行期,專業化的小公司可以快速聚焦資源專攻一點。

大企業資源過於分散,想收縮戰線要付出很大代價,而要保持市場佔有率就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所以會陷入“囚徒困境”。

產品跟不上市場節奏

對於企業來說,市場競爭的載體是產品,最終體現的結果仍然是產品。

每一次行業動盪或下行期,各企業表現天差地別,那些表現搶眼的企業無一例外都是有一個或幾個好產品。

說到底,在行業下行期,所有問題的根本還是產品問題。而產品出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做好技術研判,沒有提前做好產品儲備。這在大企業中表現更突出,大企業的優勢往往不在於創新而在於資源整合。

企業要避免“成長陷阱”和避過行業週期,就要制定合理的資源配置計劃,儲備新產品,兼顧長期、短期目標。合理的產品結構是處於開發期的產品佔5%,培育期的佔15%,快速成長期的佔60%,穩定期的佔15%,衰退期的佔5%,即“紡錘”狀分佈。

沒有產品和技術儲備,企業就沒有未來,更談不上應對行業週期。行業週期事實上就是需求變化的切換點。

渠道策略與經銷商體系的錯位

為了應對激烈的競爭,從2012年左右開始,以中國產幾個大品牌開始,國內農機生產企業開始了渠道下沉和網路密植之路,其結果是渠道嚴重碎片化。

最先開始是國內大企業,之後跨國公司被迫跟進,緊接著中小企業也加入進來。

這種策略有一個名詞是“深度分銷”,其短期效應是銷售額迅速增加,市場佔有率提高,但這為經銷商的忠誠度埋下了禍根,近兩年,很多經銷商都出現了轉而銷售競品的情況。這也是近幾年二線、三線品牌迅速崛起的原因,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大企業助推了這種現象。

管理僵化難以應對市場變化

企業越大,組織機構就會臃腫、管理層級繁多、決策滯後,市場需求和動向反映不到最高層。

大企業船大難調頭,需要經過更長的時間、承受更大的痛苦才能校正航向,但調整到位時,行業可能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戰略保守戰術懶惰

農機行業有兩類最常見的企業,一類是做不大的公司(戰略冒進),一類是活不長的公司(戰略保守)。對於大型企業,應該是已經成功繞過了戰略冒進的陷阱,當前是遇到了戰略保守的陷阱,有專家認為保守陷阱通常會出現在企業創立20年左右。

企業跳不出第一個陷阱就會夭折,而跳不出第二個陷阱就無法實現蛻變。在這個階段,大企業反而不如中小企業靈活。

商業模式的涅槃重生

成功的企業都是相似的,出問題的企業則各有各的問題!企業最大的成功是商業模式的成功,企業最大的問題也是商業模式的問題。

在農機行業,有兩種商業模式,一種是自建供應鏈,一種是利用社會化配套資源輕型組裝。

自建供應鏈模式,可以保證產品品質和產品及時上市,但在進入供大於求的市場之後,內部供應成本高於外部成本,企業遭遇困難。

輕型組裝模式,具有很強的可複製性,容易被模仿。如果企業沒有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可持續發展就會遭遇挑戰。

兩種商業模式在行業發展的特定階段都有效,但在當下的環境裡,都遇到了問題。兩種型別的企業都需要突破現有的模式,實現涅槃重生。

本文只是在分析行業下行期,為什麼大企業比小企業日子更難過。事實上大企業有大企業的好處,大企業雖然調整慢,但調整得好就會爆發出巨大的威力。

筆者想說,在全球化競爭中,中國產農機贏得希望仍需靠大企業。

最新評論
  • 1 #

    這是房地產傷害實體經濟最有力證明,農業大國,農機需求大國,形成不了一個生產農機的優秀團隊,純碎是決策失誤造成的

  • 2 #

    國家的補貼本是好意,但是,農機的粗製濫造沒有得到有效監管、農機的實用性沒有質的提高,尤其與農民需要的差距太大。應當特別重視現在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了變化,老人居多、農機具的適應性也應該向通過性、易操作、甚至於半自動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才行啊!另外,農機制造的監管是補貼的依據,這個不應該是地方領導說了算呀!

  • 3 #

    中國產大馬力拖拉機是小四輪放大版,跟國外差太多了

  • 4 #

    幾年前承包山地農場,買了播種機、拖拉機、農用車、農耕機,不到一年全爬窩了,請售後服務修理的次數太多,我都不好意思了。中國農機,沒有更差,只有最差,希望它們全部破產倒閉,全員失業去搬磚!

  • 5 #

    中國的企業大部分是有關係的人控制企業,有個相生說的好“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真有問題了外調就可以了。

  • 6 #

    中國產農機品質是大問題!

  • 7 #

    農業收入持續嚴重低迷誰還傻到去買農機具再過十年看看中國農機只能非常落後!

  • 8 #

    大馬力拖拉機就是大馬(發動機功率大)拉小車(橋箱毛病有10001種)!可悲的中國農機。政策(馬力補貼)紅利一過,一地雞毛。更可悲的是買了農機的老百姓。

  • 9 #

    糧價上不去,農民看不到希望,誰還捨得投入農機,能將就就將就,能對付孰對付。

  • 10 #

    農機滯銷也有農業不發展有關,更重要的是,譽論導向的問題,整天是土地流轉,集約化等等,使得大部分農民只觀望不敢買,買了又失地咋辦?有錢不值半年閒,等著看。

  • 11 #

    分田到戶,大型農機很少用

  • 12 #

    種地不掙錢誰還買農機?

  • 13 #

    中國產收割機品質太差!

  • 14 #

    品質問題,,我有大馬力經常這裡漏油哪裡漏水,三包一過,就沒有人管了,大馬力,一年也沒有什麼活幹,三包就一年,過後你花不完的錢

  • 15 #

    全民蓋房子,什麼都不幹,到時候拆遷,整個國家都是他的,發魔計麼?

  • 16 #

    農業瀟條,農機有出路嗎

  • 17 #

    中國產農機看做工和品質就是個笑話

  • 18 #

    幾毛一斤的糧食,誰會大面積種地,想想農機賣得出去不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這些直銷銀行APP有名無實:使用者倒在第一關丨黑榜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