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發展本質在於:以新的方式使用現有的勞動服務及土地服務。在勞動服務和土地服務方面,中國具有全球最大的勞動力群體,中國地域空間廣闊,在這兩方面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也藉此,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製造業工廠。而立足當下經濟,當前國外經濟形勢錯綜複雜,一些原有的經濟格局正遭遇挑戰,國內經濟一些結構性的問題突出,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而巨集觀經濟上的現狀,是自上而下逐漸滲透,直到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多數都感覺到一絲寒意。
最近有學者提到,如果說當下是經濟的冬天,那麼距離春天還有多遠?能不能熬過去?這個冬天可能真不一樣,任正非說:“今年的冬天,不再是靠”熬“能度過去的”。
原因為何?中國經濟不再是像過去一樣高速發展,經濟中高速發展下的高品質發展將成為“常態”。這往往也就意味著,經濟市場從過去的增量轉變為存量,而在這個市場中,存量博弈下的競爭關係將會表現的淋漓盡致,“刀光劍影”也不再是話下。
(舉個例子,以前有個蛋糕一直在“成長”,誰都能過來吃一口,現在這個蛋糕”成長“慢了,想要過來吃一口,必須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才行)。
那麼是不是這些原因讓經濟的冬天過不去了?冬天肯定會過去,春天一定會到來,這是經濟週期的客觀規律,但“熬”是很難度過的。說起經濟週期,不得不提一位世界經濟學大師—熊彼特。
熊彼特在經濟週期中非常好的解釋了如何在經濟冬天中順利的度過去,並能非常有成效的促進經濟發展。熊彼特提出的新組合五大理論,是經濟所謂的“真正發展”。這五大新組合包括:採用消費者還不熟悉的新產品,採用新的生產方式(新的商業手法也算作在內),在任何產業中採用新組織等。
需要注意的是,尤其是在一個市場充滿競爭的環境下,新組合意味著破舊立新。而當前的經濟市場環境,正是一個在破舊立新的轉變期,包括我們常常聽到的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企業調結構轉型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從資料上來看,近日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經初步核算,2018年全國“三新”經濟增加值為145369億元,相當於GDP的比重為16.1%,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按現價計算的增速為12.2%,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2.5個百分點。
2018年,“三新”經濟第二產業發展較快,增加值現價增速達到15.1%,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三新”經濟是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簡稱,是經濟中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生產活動的集合)。
可見,通過資料看出,通過新的方式作為生產力正在加快形成,尤其是第二產業工業領域更是可贊,並且將有力的推動國內經濟發展。而且從資料中可以看出,新的方式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這也就意味著,新的方式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是通往春天必備的船票。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了數十年,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新市場變化也由此應運而生,未來中國經濟的驅動力是消費和創新,消費方面,從過去的產能不足到需要更多的高品質產品產能,誰能應勢而滿足消費市場的高品質產品需求,誰就能率先感受經濟的春天。
創新方面,新技術當然算作是創新,而新商業模式也應該算作一種創新,創新這兩個字,對於經濟來講更側重於”新“,企業的技術改造,企業管理的新組織模式等,都算作一種新。總歸,創新能夠提高生產效率,能夠創造新產品塑造新需求。
從國內經濟的客觀情況來看,中國人口眾多,消費市場前景廣闊,經濟底蘊充足,在新的方式經濟本質發展下,中國經濟未來是光明的。
經濟平穩增長中的喜與憂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消費和淨出口,其中,消費是當前拉動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而淨出口在近年來受到各種經濟因素,其對國內經濟的動力在削弱。
近日,據海關總署公佈的資料顯示:按美元計價,7月份,中國貿易出口2215.3億美元,增長3.3%;進口1764.7億美元,下降5.6%;貿易順差450.6億美元,擴大63.9%。
通過資料來看,出口增速再次迴歸正增長狀態,這是在全球貿易複雜多變和全球經濟市場需求放緩的背景下取得的成績,可見來之不易,並且顯示出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的優勢,以及中國經濟在應對海外經濟不確定性的能力充足。而進口增速依然處於負增長狀態中,反應出中國內需市場或並不樂觀。通過國內經濟中的投資和消費增速,可印證國內內需市場的發展狀態。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資料顯示:2019年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073億元,同比名義增長7.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7%,)。6月份該資料是9.8%,可見環比回落2.2個百分點,消費資料反映出當前國內消費市場不是太樂觀。主要因素是汽車消費市場的再次遇冷所拖累。6月和7月的消費資料波動,“成也汽車消費,敗也汽車消費”。
6月份汽車消費大幅增長,源於6月份汽車排放標準切換、汽車廠家促銷活動等因素,導致6月份汽車消費市場旺盛,而也是因為6月份的這些因素,相對透支了汽車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因此到了7月份,汽車消費市場再次遇冷,進而拖累到整體的消費增速。而消費作為拉動國內經濟主要驅動力,消費增速的回落,或對經濟造成一定的下行壓力。
2019年1—7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48892億元,同比增長5.7%,增速比1—6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資料顯示出當前的投資增速略微回落,但是投資結構在不斷優化,基建投資出現回落,而製造業投資出現增長,尤其是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速持續保持高位增長,為國內經濟高品質發展不斷創造有利條件。(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比1—6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11.1%,高於全部製造業投資7.8個百分點)。
通過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可以看出,消費和投資增速出現不同程度的放緩,兩者對拉動經濟的力量有所疲弱,但是,短期的經濟資料波動是正常的,中國經濟長期的經濟趨勢是向好的,從消費和投資角度來看,中國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消費市場空間廣闊,這些有利因素讓國內消費市場長期保持平穩向前發展。
投資結構在不斷優化,高技術產業領域的相關投資朝氣蓬勃,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高技術產業投資高增速的帶動下,中國經濟將會更健康的成長。
中國經濟已經從過去的高速增長逐漸轉變為高品質發展狀態,就跟人一樣,先想著要吃飽,再去想著吃好。過去經濟高速增長讓人吃飽,現在經濟高品質發展不僅讓人吃飽,更要讓人吃好。7月當月的經濟資料顯示經濟的存在“憂”的一面,但是從資料內部看,“喜”的一面也很突出。
厚積薄發,科技力量將推動國內經濟大發展從四個角度來看中國科技發展的力量,分別是科技相關人才,資本投入(研發經費),科技產出(專利)和對經濟的貢獻。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2018年,按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419萬人年,是1991年的6.2倍。中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位。人才是科技研發的基礎,從資料中看出,中國科研人才興盛,並且在數十年來科研人才持續發展,為科技發展帶來主要推動力量。
從資本投入或研發經費增長情況來看,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在2018年達19657億元,是1991年的138倍。按匯率折算,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可以從資料中看出,中國研發投入增長迅猛,並且,中國科技發展中,要人才有人才,要錢有錢,那麼科技產出也是樂觀的。
以最能體現創新水平的發明專利為例,2018年,發明專利申請數達154.2萬件,佔專利申請數比重為35.7%,比1991年提高12.9個百分點;
科技的發展促進整個社會進步,而且從經濟產出的一角來看,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逾四成開展了技術創新活動,共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19.2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73.3%;可見,技術發展帶給經濟的效益是巨大的。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製造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推動,直接影響是對製造業升級,帶來生產效率和生產品質的提高,從而更有力的鞏固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的地位,同時也有力的促進中國製造業發展從中低端邁向中高階製造業發展。
積沙成塔,厚積薄發,中國科技發展在數十年來一步一步的向前發展,這一過程也是中國經濟持續大發展的過程。無論是從中國科技發展相關人才還是資本投入方面來看,都為中國科技發展積蓄著能量,並且,會慢慢在科技領域中噴發出來。
從科技重大進步引發經濟大發展角度來看,新一代的技術革命我們不會落下,也即意味著,在將來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中國經濟前景是光明的。
以“六穩”對衝內外壓力201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六穩”應對策略。
從一年多的時間來看,“六穩”已然成為中國經濟的定海神針,引領中國經濟扛住內外壓力,在全球經濟不振、貿易保護主義四起的逆勢中,平穩前行。
底線管理:穩就業與管控金融風險
對於風險和挑戰,中國慣常的做法是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保持大局穩定。
習慣從壞處考慮問題,就意味著不容易犯顛覆性錯誤。
對於中國巨集觀經濟執行來說,表面上來看,當下最大的挑戰在於經濟增速的回撥,但事實上,長期以來,各方對經濟增速強調的一個更為重要的理由是經濟增速與就業之間的正相關關係。
因此,在“六穩”之中,排在第一的正是“穩就業”。為了實現政策的協調和聯動,中國官方成立了包括20多個部委的就業工作領導小組。
2019年1到7月,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中國城鎮新增就業867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的79%,遠超時序進度,顯示出穩就業的政策效果。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也是中國官方要守住的底線。2019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還專門就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舉行了集體學習。“穩金融”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穩金融”政策的第一個要求是貨幣環境的“穩”。這一個穩包括兩重內涵:從“緊”的限度來看,貨幣政策不能影響流動性的合理充裕;從“鬆”的程度說,貨幣政策不能形成“大水漫灌”。
今年以來,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大經濟體的連續降息操作讓全球寬鬆預期不斷升溫,但中國卻未加入全球“降息潮”。與此同時,更為精準有效的定向手段、創新產品和工具成為調控的主要選擇。
“穩金融”政策的第二個特點是打掉存在隱患的重大風險點。這一年中,通過主動作為,一些重點金融控股集團的風險得到穩妥處置,中國金融風險整體呈現出收斂的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強調穩的同時,中國並未放緩金融開放的腳步,而是以開放來促競爭進而推動整個行業升級。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此前推出了11條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措施。以引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這一重量級措施為例,此舉不僅有利於滿足國際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還有利於促進中國評級行業提質升級,最終實現整體金融環境的優化。
直面問題:力挺外貿 留住外資
除了底線思維,“六穩”的另一個特點是問題導向。
面對中美經貿摩擦的持續,如何穩住外貿,同時避免外資因為關稅因素離開中國成為穩住整體形勢的關鍵所在。在這種情況下,“穩外貿”“穩外資”自然也就位列“六穩”之中。
美國對華輸美商品加徵關稅意味著中國商品進入美國的門檻在持續提高,其影響體現在兩國雙邊貿易額持續縮水。
面對這一局面,“穩外貿”相關政策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拓展生意夥伴,實現外貿市場的多元化,以分散風險;另一方面,通過降低外貿企業成本,對衝關稅上漲的壓力。
面對在華外資疑慮,中國一方面明確承諾不會因貿易摩擦打壓外企;另一方面加大開放力度,用實際行動打造全球營商環境的高地,增加中國市場對於外資的吸引力。
2019年全國兩會上,中國通過了外商投資法,明確要求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開放目標,做好制度性保障,走出“先手棋”。
隨後,中國不斷推出重磅開放政策,有力提振了外資對於中國市場的信心。
2019年6月底,中國官方釋出了新版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條目由48條措施減至40條,自貿試驗區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條目由45條減至37條。
這一系列舉措效果明顯。上半年,中國吸收外資478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2%,外商巨頭更是不斷進入或是增資中國。
從2018年下半年至今,特斯拉在上海建設集研發、製造、銷售於一體的電動汽車超級工廠,德國巴斯夫在廣東湛江投資百億美元建石化基地,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世界級石化專案落戶廣東惠州,德國車企BMW在中國瀋陽投資建設第三工廠……
跨國公司“用腳投票”:儘管面臨以中美貿易摩擦為標誌的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依然是外商投資熱土。
提振信心:加強溝通穩預期
在“六穩”之中,“穩預期”雖然排在最後,但官方提出“六穩”的本身就是預期管理,而實現“六穩”的每一個政策舉措,在實際上也是加強“穩預期”的效果。
以“穩投資”為例。目前,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讓外需不確定性增強;消費總體平穩,短期內也不會有明顯的起落,在這種情況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就成為穩住整體形勢的重要發力點。
在官方明確以“補短板”為核心的投資方向後,各地積極跟進,把下半年的投資熱點聚焦於新技術、新產業,以及民生領域存在的短板。
除了通過推動投資,以穩信心的方式穩預期,中國官方還通過強化政策溝通的方式來進行預期管控。
以房地產領域的預期管理為例,在市場擔憂官方會放鬆樓市調控以刺激經濟增長的時候,中共中央政治局明確表示要“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針對民營經濟已完成任務需逐漸離場的“民營經濟離場論”等論調,過去兩年,官方多次派出“定心丸”,以化解民營企業家的投資焦慮。
通過及時迴應社會關切,強化政策溝通,有效消除雜音噪聲,引導社會心理預期變化,這樣既可以避免市場出現誤判,更能夠有效提振市場信心。
結 語
回顧近一年來“六穩”政策的落實,從守住底線,到直面問題再到管控預期,可以發現,中國提出的“六穩”政策絕非按兵不動,止步不前,而是全力推進改革開放,以進的努力實現穩的結果,以穩的局面築牢進的根基,最終形成穩中有進的正向迴圈。
從2018年至今,以“六穩”為主線的政策措施讓中國經濟有效應對了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壓力。隨著“六穩”工作的持續推進,中國經濟有望繼續迎難而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