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CIC的資料,無論是按平均移動MAU(月度活躍使用者人數)還是按2020年的營收計算,知乎都是中國最大的問答類線上社群,也是中國五大綜合線上內容社群之一。根據CIC的調查,知乎也被認為是最值得信賴的線上內容社群,並被廣泛認為提供了中國最高質量的內容。
雖然目前知乎平臺的活躍使用者數和內容質量都非常好,但是知乎的變現收益卻一直是短板,知乎在招股書中表示,目前仍處於商業化變現早期階段,未來,知乎將繼續探索提供透過自己開發的線上教育產品和服務以及獲取來自商品銷售的佣金。在淨利潤方面,知乎仍處於虧損階段。2020年知乎淨虧損5.18億元,相較於2019年淨虧損10億元,同比收窄48.2%。
公司一直在虧錢,但規模卻不斷壯大,市場份額與日俱增,如今終於又要向海外敲鐘衝刺......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資本的助力,恐怕是難以想象的。以80後程序員周源為首的經營團隊之所以能夠完成逆襲,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選對了投資人。本文我們就從知乎目前的股權結構、知乎的股權融資歷程、天使投資人畫像三個方面與大家進行分享,以期拋磚引玉,帶給大家一些啟迪。
知乎目前的股權結構
IPO之前,知乎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源擁有公司475,279股A類普通股,19,227,592股B類普通股,佔股8.2%,擁有46.6%的投票權。公司所有董事和高管總計持有4,079,269股A類普通股,19,227,592股B類普通股,佔股9.6%,擁有47.2的投票權。具體主要股東情況見下表:
從知乎目前的股權結構來看,雖然創始人周源的佔股比例已經稀釋為8.2%,但是透過AB股的架構設定,表決權比例還是最大,其聯合經營團隊合計享有47.2%的投票權。但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周源仍然是非控股股東。不過知乎的董事會,除了兩位外部獨立董事之外,公司的經營團隊在五席常任董事中佔據三席,分別是董事長周源、首席技術官(CTO)李大海、首席財務官(CFO)孫偉,按照董事會一人一票的法律規定,經營團隊對於公司的經營管理權具有控制權。
知乎的股權融資歷程
回顧知乎的股權融資之路,從2011年成立開始接受第一筆天使投資的資金,到現在衝刺IPO,真可謂十年磨一劍,使用者規模不斷擴大,知乎的融資步伐也開始加速,截至上市前,知乎已完成至少8輪融資,具體見下表:
確實,周源遇到創新工場這樣的天使投資人非常幸運。據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回憶十年前,“最早是我們特別信任的兩個朋友介紹了周源,對他的第一印象真是位文藝青年,有很濃的書生氣質。聊了以後覺得他們非常有理想,當時的網際網路市場環境百家爭鳴,各種遊戲的娛樂的社群的特別火,而且打法特別野蠻生長,評估一個相對想做沉澱優質內容的平臺,其實我們心裡覺得是有風險的,也有點擔心他們太過文人作風。不過汪華和我覺得他們真的很有心來做這個事情,也很符合我們的氣質,我們就決定投資天使輪,沒想到後來連續投了五輪。當年投資時知乎還在零到一(更接近零),壓根兒也沒考慮IPO。”
天使投資人畫像
說實話,目前中國的風險投資領域,一支私募基金的存續期一般是“5+2”或者“4+3”,包含退出時間也就七年,根本等不及十年打磨,遑論幾十年共同成長了。資本逐利的本性鞭笞著創始人加快速度讓手中的企業股權升值、變現、流通。可實事求是地講,不是每個產業都只需要幾年光景就可以完成產業的迭代升級,從而走向資本市場,應該說大多數產業是做不到的。每個行業,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大多數時候企業的發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像李開復創新工場這樣具有幫助被投企業共同成長氣質的投資人,才是大多數創始人需要的天使投資人或者種子輪投資人的畫像。
在企業發展初期,剛剛有一些起色,就急於簽署對賭三年、五年上市條款的基金(財務投資人)通常都不太適合大多數創業企業。有個做醫療器械研發的客戶單位,創始人投資了好多自有資金,與聯合創始人一起研發成功了一款國內麻醉領域的醫療器械裝置,並且經過千辛萬苦拿到了國家醫療器械註冊資質。有了這個資質就等於大姑娘有了盛世容顏,這個時候資本就絡繹不絕找上門來。創始人原來是傳統企業家,沒有股權融資的經驗,透過比較最後找了一家投資過醫療器械領域的信託基金。當時創始人考慮到投資人有實力、有經驗,於是簽署了投資協議,約定了業績對賭及三年新三板上市.....後來的故事可想而知,創始人未達到業績,投資人要求補償,雙方協商未果,差點鬧上仲裁庭。所幸企業後續被其他資本看中,創始人花了很大的代價清退了早期投資人。該企業雖然後續發展速度緩慢,但依舊行駛在正確的軌道上。由此可以看出早期投資人的重要性,如果未找到合適的早期投資人,對創業企業可謂是雪上加霜,如果後續陷入打官司的境地,則創業企業的前途堪憂。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如果創業企業本身沒有成為獨角獸的發展勢頭,還屬於傳統領域的企業,在找尋天使投資人的時候,建議創始人儘量找投資週期時間長一點的投資機構,而不是三五年就著急退出的那種;另外能夠陪跑企業,並且幫助企業一起成長的投資機構是首選,可以共患難比可以共富貴更難能可貴;另外投資機構瞭解創業企業行業,願意遵循企業行業發展規律,不投機取巧,不拔苗助長,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