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0日
中電科宣佈
旗下四十六所的新材料產業園區裡
第一顆八英寸矽單晶順利落地
負責人表示
“這是一顆具有歷史意義的矽單晶!”
這顆具有歷史意義的矽單晶
到底代表了什麼
中國晶片產業面臨的危機
就是九個字
缺技術 缺人才 缺資金
當然這個缺不是說我們不給資金和技術
而是我們根本沒有資金和技術來給晶片產業
在這種困局之下
這顆八英寸矽單晶的落地絕對算得上一條好訊息
要解讀這個訊息
我們還得從這顆八英寸矽單晶的孃家說起
中電科
中流砥柱中電科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如果說華為是中國高新技術的民營排頭兵
那麼中電科就是絕對的“國企老班長”
這一點光從兩家公司的口號上就能看出來
華為的公司口號是
華為 不僅僅是世界五百強
而中電科的公司口號是什麼呢
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光從這一點你就能明白中電科在中國科技的位置了
中電科全名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2002年建立
是資訊產業部的數個研究所和高新企業集合而成
由國務院直接監管
它的業務範圍從軍用到民用的科技都有涵括
探月工程
北斗衛星
天眼射電望遠鏡
這些令我們驕傲的大國重器
都有中電科的身影
老K在查閱資料時特意看了中電科的官網
發現中電科光是官網的智庫研究公告
就夠老K寫個一年半載了(http://www.cetc.com.cn/zgdk/1593322/1646506/index.html)
高低軌混合衛星網路管控架構設計
空基資訊系統協同計算架構研究
第四代預警機發展研究
光是這些標題就充分說明了中電科的國家先驅身份
這還不算完
在這些智庫研究報告中
還有一條讓老K震驚的報告
電子戰如何削弱宙斯盾艦反導能力
是的 你沒看錯
說的就是美軍的宙斯盾艦
這條報告用純學術的語言闡述了
如何用電子戰削弱美軍宙斯盾艦的反導能力
好讓導彈能夠突防命中宙斯盾艦
或者宙斯盾艦保護的某個能起降飛機的大型目標
如何用電子戰削弱美軍宙斯盾艦的反導能力
整篇報告可以說是著錄有序 有理有據
把戰略性的報告發布在全世界都能看到的網站上
還指名道姓
這種陣仗老K也是頭一次見
不得不說
中電科還真是有軍工企業的風範
不玩陰謀 都是陽謀
矽單晶製成的實驗太陽能板
我們說回這顆矽單晶
這顆矽單晶之所以意義重大
就在於這是中電科旗下四十六研究所
在新材料產業園區生產的第一顆矽單晶
四十六研究所是中國最早從事半導體材料的單位
1958年就建立了
而這個位於天津的新材料產業園區
就是四十六研究所整合了資源之後
重新修建的新型產業園區
津南高研區
這個園區從2017年開始修建
佔地542畝
總投資超過56億人民幣
這些資訊再結合出背景來看
不難猜出
中電科將在這次晶片危機中
繼續發揮領頭羊的作用
為什麼中電科這麼特殊
也許有觀眾會想問
國內那麼多投身晶片產業的企業
為什麼中電科這麼特殊
老K要說 除了它的先驅背景之外
更重要的是
中電科可以說是國家意志的代表
是類似於中流砥柱的存在
小晶片引發大危機
從2019年的風波開始
晶片危機就一直高懸在每個人的頭頂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更何況還是民族大義的要求
在民族危機和國家需求的迫切下
無數企業下場入局
天量資金進入市場
半導體股票坐上了火箭一路暴漲
多家頭部企業都紛紛轉型
開始投資半導體行業
半導體行業迎來牛市
僅2020年一年
中國的半導體行業
就有十四個超過百億的專案簽約落地
涉及六個省份十一個地區
整個行業的投資額度超過了1788億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2019年到2020年
整個上海的GDP增量為545億
全國主要城市GDP增量最高的是重慶
高達1393億
而2020年半導體行業的投資額是1788億
這也就是說
2020年的半導體行業成長速度
比上海和重慶的成長額加起來還多
這還只是資金
更不提當地政府的培養政策
加上這些政策這個數字只會更恐怖
從遠處看
整個中國的半導體產業
都是一片欣欣向榮
各路資本攻城掠地 搶人才搶技術
可以說是遍地開花
但老K要說
資本的逐利性固然可以推進技術的前進
但我們也要認識到
資本同樣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武漢弘芯公司爆雷
南京德科碼公司破產
德淮半導體公司遭棄
陝西坤同公司倒塌
這些在半導體行業中暴斃的公司
無一例外都是投資百億
當地政府傾力保護的公司
蔣尚義(右)
武漢弘芯當初被賦予眾望
不僅率先拿到了DUV光刻機
還挖來臺積電的傳奇人物蔣尚義
這兄弟曾經幫助臺積電一步登天
其他技術人員質量更是在中國名列前茅
但僅僅運行了三年
武漢弘芯就轟然倒塌了
鉅額資金短缺
專案停擺
甚至還爆出那臺DUV光刻機
剛到手還沒使用過就直接抵押給了銀行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但也必有渾水摸魚的人
這些倒下的公司究竟為什麼倒下
市場因素 人為因素
老K也不知道
但老K要說
對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來說
這只是一次陣痛
這種陣痛很可能還會發生
這是市場規律決定的
這也就引出了我們今天說的
為什麼中電科造出八英寸矽單晶如此重要
晶片產業鏈的中國競爭力
資本是逐利的 同時也是軟弱的
在晶片產業這種國家戰略的產業中
我們可以讓資本成為助力
但絕不能完全依靠和依賴資本的力量
中流砥柱一定要是穩紮穩打的國企
中電科四十六所的切入點也很有意思
矽單晶
如果把整個晶片行業拆分出來
大致可以分為四個環節
裝置 製造 設計 材料
這些環節上每一道流程都涉及多種技術
每一項技術可能都需要數家公司來完成
並且每一家公司都要有同等水平的技術
才能緊密合作
多晶矽
總而言之
晶片產業不是一個渾圓的整體
而是一條又長又複雜的產業鏈
中國面臨的晶片危機並不是單純的裝置或者製造
而是整個產業鏈都缺乏足夠的競爭力
不過好在中國有個得天獨厚的優勢 人多
人一多能幹的事也多
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雖然技術高度不夠
但整個產業鏈的橫向廣度足夠
每一個環節都有多家公司在攻堅
裝置環節 有中微公司 北方華創 長川科技
等等一大批優秀的公司
製造環節的中芯國際已經能量產14nm
並且開始朝著7nm衝刺了
長江儲存和長鑫儲存也突飛猛進
設計環節就不用說了
華為海思撐起了整個設計環節
當年美國臨門一腳踢在了鐵板上
踢的這塊鐵板就是華為海思
前三個環節都屬於比較完備的了
只有最後一個環節 材料
中國顯得有點力不從心
更重要的是
這個領域很為關鍵
2019年
日本和韓國打起了貿易戰
日本依靠自己晶片材料龍頭老大的地位
直接停止向韓國出口材料
三星被這一招打的措手不及
差點窒息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不管晶片產業再強
斷了材料也沒用
正是因為此
中國的半導體領域
從來不缺呼籲造材料的聲音
但這並不是說造就能造的
材料環節雖然重要
但相比起其它環節
全球的晶片材料市場加起來也只有519億美元
完全比不上裝置和製造環節的天價
更重要的是
這個領域被日本高度壟斷了
全球的市場份額基本都在日本手上
日本製造晶片
上世紀七十年代
正是全球化如火如荼的時代
半導體產業開始大發展
剛好撞上了日本的經濟暴漲
日本的半導體產業
腳踩全球化和經濟大潮兩股福利
直接成了市場龍頭
一直霸佔材料市場直到今天
這就給其它公司造就了一個難題
首先 半導體材料的技術門檻高
必須真金白銀地砸進去研發
但是相比起其它環節
材料的市場份額並不大
即使研發成功了
也可能回報不了成本
其次就是造出來了可能也沒有市場
晶片行業的週期長
調整成本高
對於製造商來說
既然已經有了成熟穩定還便宜的龍頭提供材料
實在沒必要扛著生產調整的成本和風險
來選擇一家小供應商
這兩個原因基本堵死了半導體材料的市場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過去幾十年中
即使日本的製造環節都已經開始破落了
但晶片材料環節還是牢牢抓在手裡
前面我們說了
資本是逐利的
永遠追求更高 更好的利潤
自然不會選擇難搞又賠錢的材料產業
但放到一個國家高度來看
材料產業必須擁有自主權
否則就會隨時面臨斷供的問題
現在看來
中電科選擇材料產業做切入點
一個是領域內比較熟悉
一個是為整個產業補上短缺
資本能推動技術發展
當然是好事
但當資本潰退時
必須有具備國家意志的企業來撐住
中電科就是這個具備國家意志的企業
這就像那個短板理論
一個水桶能裝多少水
不在於最長的那塊木板有多長
而是在於最短的那塊木板有多短
短板理論
從這個角度看
中電科正在幫助中國的半導體行業
補齊材料這塊短板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中電科或許在技術進度上慢於其它企業
但在戰略定力上
中電科一定是那個撐得起局面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