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曾斷言,若發生第四場世界工業革命,很可能是 AI 和機器人領域所領導的。在鼓勵該產業發展的同時,一些不可調和的矛盾甚囂塵上。
本文將通過達闥科技推遲美股上市的典型案例,揭開一個真實的機器人產業現狀,在高投入難盈利的背後,核心問題到底是什麼?
撰文 | 林志佳
第一次見面融資時,黃曉慶連正式的 BP(商業計劃書)都沒準備,孫正義就毫不猶豫地給達闥投下了的第一筆錢。
這樣肝膽相照的故事在殘酷的創投市場並不多見,尤其還是在「網際網路創投教父」的孫正義身上。被貼上「軟銀領投」標籤後的達闥一路順風順水,甚至在創業的第四個年頭就逼近了美國證券市場。
但隨著 WeWork 、Uber 等網際網路神話無以為繼,孫正義的「正義」不再,開始走下神壇,其身後的更多泡沫浮出水面。
而這家被孫正義奉為技術天才、被軟銀資本(分別為軟銀中國、軟銀願景基金)相繼三輪領投的一家中國 AI 公司很也有可能無法再兌現華爾街的承諾順利上市。
機器之心獨家獲悉,雲端智慧機器人運營商達闥科技(CloudMinds)已經確認推遲在紐交所的上市計劃,該公司目前不再處於稽核期內,而關於後續掛牌的具體時間,暫未確定。
據接近該訊息的知情人士對機器之心表示,本來達闥科技準備在今年 5 月至 7 月之間提交招股書,希望募集 5 億美元資金,並期望於 8 月 8 日當天掛牌,但中間由於稽核問題,以及考慮美股當前波動太大等多重因素下,達闥科技最終決定推遲該公司赴美上市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達闥科技的最大股東為日本軟銀集團的願景基金,根據其在 7 月釋出的上市招股書顯示,軟銀的持股比例達到 34.6%,甚至高於達闥科技創始人黃曉慶的 17.4%。
日經亞洲新聞表示,達闥科技推遲上市也可能與同樣由軟銀支援的 WeWork 上市問題影響有關。
機器之心向達闥科技方面詢問關於赴美推遲上市事宜,對方不予置評。
達闥創始人黃曉慶和達闥的服務機器人產品
目前來看,達闥科技的 IPO 面臨嚴峻考驗,尤其是其公司的盈利能力。
此前 IPO 早知道曾表示,達闥的投前估值已經達到 15 億美金。但分析師稱其公司為「新生」和「明天的故事」,日經亞洲新聞暗示,達闥現階段沒有完全盈利能力,估值可能過高,這對於達闥科技當前的公司估值和上市稽核是極為不利的。
達闥科技在上市招股書中提到,現階段以及未來幾年內,該公司可能仍將處於虧損狀態。除此以外,該公司還稱,將繼續投入大量的資金到研發和市場營銷當中。
根據天眼查的公開資料顯示,達闥科技在上市之前進行了最後的 B 輪融資,交易金額為 3 億美元,由軟銀參與,此前達闥的種子輪和 A 輪都有軟銀中國資本的身影。
黃曉慶在接受央視採訪時笑稱,他連正式的 BP(商業計劃書)都沒有就去日本談投資,軟銀董事長孫正義根本沒有猶豫,就因為黃曉慶帶其兩次上市賺錢的信任,就投了達闥的第一筆錢。
黃曉慶還補充稱,「孫正義一直以來對我的評價,基本上就說肯定是一個技術天才。」
證券時報此前引述基金人士的說法,近期很多技術公司上市,主要是因為網際網路公司背後投資主體的存續期集中到期,需要通過 IPO 或轉讓實現退出,上市成為了新的變現途徑。
但這次,黃曉慶的變現可能失敗了。
當整個經濟寒冬還沒結束的時候,製造機器人的企業既無法得到大規模融資,資本也不再認同其技術引領未來的故事,消費級市場並沒有當機器人產品成為剛需。
中國的機器人產業走入了十字路口,在零部件高度依賴進口,需要投入巨大的技術人才和資金,機器人產品價格較高,回款較長和市場並未形成規模化等原因下,中國的機器人行業需要更厚實的變現能力。
1 一家典型機器人公司的賬目表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說法,目前,機器人型別大體分為兩種,一是服務型機器人,另外一種就是工業型機器人。而達闥科技,屬於前者。
達闥科技是一家致力於做雲端智慧機器人的中國公司,創立於 2015 年,其創始人黃曉慶(Bill Huang),曾是美國 UT 斯達康公司 CTO,同時也是前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
達闥科技公司總部設在北京,同時在深圳、成都、臺灣、美國矽谷和日本東京設有分支機構。其公司核心業務是做雲端智慧機器人運營商,致力於為裝置與機器人提供雲端智慧服務。
達闥科技創始人黃曉慶
簡單來說,達闥科技就是把機器人本體的「大腦」放在雲端,利用神經網路與人工智慧技術,建立行動網路。
「人類擁有超過 860 億個神經元,而且人與機器的體積相差 100 萬倍,所以機器人內部不可能有人一樣的大腦」,黃曉慶一次演講中提到,「達闥正在做的,就是在雲端建立一個大腦來處理並分析資料,通過高速的網路讓控制器與雲端進行連線,人類進行遠端控制,可以順利操控機器人的行動變化。」
在這整個過程中,網路連線就是一個必須要素,黃曉慶透露,他們(達闥)對 5G 網路有著強烈的渴望,他本人作為在通訊領域進行多年研究的專業人士,認為利用通訊網路的連線,是非常容易實現智慧機器人行動的,當 5G 網路形成規模化的時候,雲端機器人一定會成為主流。
從達闥科技的上市招股書中我們可以注意到,儘管該公司現階段擁有許多高技術人才、技術解決方案和多項雲端智慧方面的相關專利,同時也有軟銀的大力助資,但事實上,該公司仍處於虧損狀態。
達闥科技 2018 年淨虧損達到 1.57 億美元,而在 2017 年,這一數字僅為 4770 萬美元。另外,該公司去年的毛利潤為 640 萬美元,運營虧損為 7240 萬美元,不及上年同期。
與此同時,達闥科技的研發費用卻不斷上漲,甚至超出了毛利潤數額。2018 年其公司的研發費用為 5410 萬美元,相比 2017 年的 2270 萬美元,增加了 138.5%。
機器人公司的高投入,低利潤背後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從達闥科技的招股書中看到這一原因,以及解決辦法。
第一個就是客戶較為少且集中。其公司的六個客戶佔達闥 2018 年收入的 97%,減少對主要客戶的依賴,並擴大供應商基礎是達闥認為急需改善的。第二個原因就是 to B 型別的公司/政府合作,回款較慢,同時這也出現在供應鏈中。達闥表示,他們既要保持雙方供應不斷,也要保持高投入,四家供應商佔其公司收入成本的 10% 以上,他們認為這一做法會影響其公司未來發展,但未提及最終的解決辦法。第三個原因就是市場和環境制約。達闥認為,其公司還需要在新興和快速發展的市場中成功運作、銷售雲端機器人產品,擴大市場,形成規模,可以與同行進行競爭,才能讓利潤改善。至於最後一個原因,也就是研發費用的高投入。但達闥卻認為,這是必要的,「如果客戶不認為我們的產品和服務產品提供了重要的新功能或其他價值。我們可能無法通過新產品,服務和技術實現實質性收入增長。我們的競爭對手在技術創新方面可能會超越我們。」而這些,或許就是達闥科技一直沒有盈利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上面所述的四個原因,也同時映射了大部分中國機器人公司的狀況:公司研發投入不見頂,收入靠固定客戶和政府協助,零部件依賴外面或進口,公司活下去靠不斷講故事來融資上市。
2 造機器人是門什麼樣的生意說到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就不得不提到《中國製造 2025》,這是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一項重要的製造業政策。其中明確提到,為了加快發展智慧製造裝備和產品,以及推進製造過程智慧化,工業、服務型機器人以及人機智慧互動等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成為了國家重要發展目標。
自此之後,從私募風險基金到創業者,都發現中國正在鼓勵機器人產業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大規模的資金扶持,包括新鬆等一大批國有企業脫穎而出,成為上市公司。
至今,很多中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和服務型機器人產品已實現基本落地。據 CRIA(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與 IFR 最新發布的資料顯示,2018 年,中國自主品牌達到國內工業機器人銷售市場的 27.88%,比 2017 年提高 4.3 個百分點,整體處在不斷進步的狀態。
儘管如此,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主要是控制器、伺服電機和減速器,三者可以佔到多關節機器人總成本的 60% 到 70%,但現在仍依賴於進口。不僅如此,連工業機器人的重要專利中也不見中國本土企業的身影。
福斯熟知,日本和加拿大是機器人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地區)之一,儘管國內有高度整合的製造、裝配、研發的生產區域,但根據了解,日本的安川電機公司和發那科公司分別以 5823 項和 4512 項的機器人專利申請,位居全球前兩位。
由於整個機器人的專利仍掌握在日韓、加拿大等國當中,中國的機器人產品被「卡脖子」,所以機器人的成本高居不下,從而使得中國產品牌機器人成本相比國外品牌機器人並無多大優勢。
達闥科技聯合創始人兼副Quattroporte汪兵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承認,儘管感測器和硬體的價格不斷在下降,但是機器人的價格依然很高,沒有形成市場規模。
遇到同樣情況的並不止達闥一家機器人公司。
在最新季度財報當中,獵豹移動稱其公司 AI 及其他收入達 4860 萬,同比增長 236.2%,但旗下公司獵戶星空做的獵豹機器人業務收入仍處於負增長,資金投入較高,回報率和營收額非常低,不斷利用其他業務的收入來堵機器人業務資金缺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獵豹移動 CEO 傅盛在接受騰訊網採訪時坦言,目前對於機器人業務,仍在前期的大規模資金投入階段,組建一家公司(獵戶星空)專門做機器人,就是看中資本市場不能接受虧損這個事實,也暗指季度財報不公佈機器人業務,對投資者是有益的。
名為獵豹移動員工的使用者曾在脈脈上發文稱,內部一直不斷裁員,部分獵豹新業務也停止了,整體還是以獵戶星空的機器人研發為主,
根據接近獵豹的知情人士向機器之心表示,獵戶星空之前都是與獵豹移動團隊獨立辦公,而現在由於成本問題,辦公都整體遷入到獵豹移動大樓中,隨之而來的就是成本控制與裁員。
機器人業務鉅額投入,且不盈利的現狀,給獵豹公司整體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這也增加了投資者對達闥科技未來盈利發展的擔憂。
與此同時,2018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卻不容樂觀,累計銷售工業機器人 15.6 萬臺,同比下降 1.73%,這是市場銷量首次出現同比下降。
當網際網路企業加入機器人產業這一浪潮中,行業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大家拼的,就是投入資金和技術創新,關於如何銷售和控制盈利成本,可能不是他們關心的因素,講好故事,對未來技術前景展望,順利拿到下一輪融資或上市,既是公司急需發展的前提,也是資本讓整個行業加快腳步的一個重要目的。
但到了 2019 年,這一情形變得完全不同了,講故事已經成為過去時,投資者更謹慎,希望看到的是強大的盈利能力和運營能力,不虧損的產業,自然是 VC 們追逐的焦點。所以,很多機器人企業在不能得到再一輪融資下,上市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有業內人士認為,國家應該制定相關的詳細規劃,或將徹底解決中國機器人產業中存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
但在此之前,中國的機器人行業已經走到了兌現盈利承諾的十字路口,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參考連結:
1.https://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770540/000104746919004155/a2239025zf-1.htm
2.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Startups/WeWork-troubles-give-Chinese-unicorns-the-ch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