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近些年來的發展速度可以說是令全球驚歎。2020年我國GDP首次突破100萬億,穩居全球第二的“寶座”,不僅如此,我國人均GDP已經連續兩年突破1萬美元。

受多方因素影響,2020年全球經濟都十分“低迷”,整體萎縮大約3.5%。但我國卻“逆勢增長”,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這無疑是向全世界展示我國的“強大”,更向全球都證明了我國的“實力”。

從多方資料得知,幾十年來,我國的經濟水平、綜合國力都在不斷“攀升”,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了。然而這一切並不是輕易得來的,是我國自身的努力,才造就了今天的“成績”。

曾幾何時,面對國外許多發達國家,我國還較為“落後”,尤其是在一些技術領域中,處於被髮達國家“卡脖子”的階段,但是我國憑藉著堅持不懈的精神,攻克了許多“卡脖子”技術。

例如我國的雲計算、北斗系統等多項技術,都已經完全實現了“自主研發”,且在國際上都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其背後,則是用我國科研人員的千千萬萬個日與夜現“換”來的。

現如今,我國又一“卡脖子”技術被攻克,這是5000多個廠家,合計20萬人,用2000多個日夜創造出的史詩級工程,那就是華龍一號機組。

起點“落後”30年,手握“萬國牌”

為什麼稱華龍一號是一項史詩級工程呢?回溯我國的核電歷史,就可以找到答案。上世紀80年代時,我國開始進行核電建設,而那時,發達國家的核電建設已經走過了30多個春秋,起點過晚,讓我國核電“落後於人”30年。

在這種情況下,引進國外技術成為了當時的唯一“出路”。於是,1987年,大亞灣核電站正式開始建設。作為我國大陸地區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其核電技術、裝備幾乎完全由國外“提供”,國產化率甚至不足1%。

雖然核電站建設了,裝置也買了,可是“核心技術”卻是買不來的東西,其他國家自然不會將技術“秘密”公之於眾,一旦發生裝置問題,只能請國外專家來親自修;而且一旦國外禁止對我國提供核電技術,我國只能回到“最初的起點”。

據悉,當時我國在建、投入的核電機組,都是由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拼湊”出來的,在這種“受制於人”的情況下,我國一邊引進國外技術,手握“萬國牌”,一邊還在不斷進行自主創新。

堅持“自主創新”,實現技術“國產化”

因此,在大亞灣核電站建設的同時,我國也開始了秦山核電站的建設,雖然三期工程的技術仍舊採用的是加拿大提供重水反應堆技術,但秦山的設計以及運營都是由我國自行“主導”的。

這也是我國核電史上的一大突破,接下來的幾十年內,我國自主創新的步伐不斷加速,從CNP1000堆型到二代加CP1000堆型,再到ACP1000堆型,我國曆經了十幾年,但這也標誌著我國核電發展實現了一項重大突破。

不僅如此,中廣核自主研發的ACPR1000+堆型、中核集團自主研發的龍鱗系統,以及反應堆堆芯設計、計算分析軟體等等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都成為了華龍一號的建成“基礎”,緊接著,2015年,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正式開始建設。

這二十多年來,華龍一號的團隊不斷進行創新,開展科研專案超過50次,因此掌握多項核心技術,包括65項國外專利、716項國內專利等等。

史詩級工程誕生,我國成為領跑者

2020年11月27日0時41分,華龍一號首堆併網成功,標誌著我國正式實現“自主創新”,扔掉“萬國牌”,“卡脖子”技術被正式攻克。據悉,華龍一號機組裝置國產化率超過了85%,意味著我國已經成為核電技術先進國家。

就在2021年1月30日,華龍一號正式投入商業執行,據悉,其每臺機組發電量達到100億千瓦時/年,甚至可以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人的生活、生產年度用電。

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突破,我國在核電方面的實力,也會越來越強,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9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基金行情落落起起,現階段能做點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