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已經參加工作的職場人士來說,和銀行打交道已經成為必做的一件事,申請信用卡需要銀行的幫助,購買理財產品同樣需要銀行。雖然現在很多人習慣性的在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上存錢或者買收益產品,但更多人的仍然認為錢放在銀行裡才算是真正的放心。
這樣看的話,銀行的發展與我們的生活已經是緊密聯絡了,其政策的變化和優惠措施的改革更是關乎我們每人的切身利益。如今央行再度出手,各大銀行存款迎來“新變化”,儲戶們要留意了。
央行針對於銀行制度作出新調整根據《中國證券報》對外報道,央行再度就關於加強的存款利率管理的政策作出調整,嚴肅整改之前各大金融退出的所謂“創新”理財產品,這類理財產品大都有一個共同點,首先是可以隨存隨取,而且利率比其他理財產品還要高,但該產品的風險並不受銀行管控,如果出現惡意買入或者產品崩盤的現場,那就會嚴重的擾亂市場秩序,到時候虧損的不僅僅是儲戶,就連銀行方面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最常見的就是銀行信用的缺失,大家不再信任銀行。
對此央行表示,一定要規範存款利率管理,不能沒有標準的隨意定價,也不能為了擴大盈利就隨便推出某些風險產品。銀行應當始終以市場經濟為利率定價的標準之一,個人的主觀色彩不能凌駕於市場改革機制之上,這也是每一個金融機構都必須要的遵循的原則。
對此央行提出新的考核標準,以後競爭行、定價偏離度以及結構性存款都會納入銀保監會的考核範圍之中。銀行想要吸納儲戶存款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好事兒也有可能變成壞事兒,就看銀行的操作方法是否得當了。
銀行為了招攬儲戶用盡手段除此之外,自2020年起,銀監會已經進一步監督我國銀行的違法行為,其審查力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就連中國銀行也因為沒有明確產品風險指數被罰了近5000萬元。在銀監會敲山震虎之後,其他的金融機構馬上就開始了新一輪的整頓工作,特別是之前有些地區分行故意隱瞞風險資訊,導致儲戶投入的錢被市場吞掉,銀行卻當甩手掌櫃對此完全不負責任,這種行為極大的破壞了銀行的形象,在這次整頓下將會徹底消除,金融機構也得使用存款保險的標識。
其實我們對於某些銀行的手段也都非常熟悉了,有些銀行為了吸引更多的儲戶,通常會隱瞞一些產品資訊而刻意宣傳該產品的高利息待遇,這就非常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認為自己只要購買了理財產品就一定會賺錢,我們也都知道,只要涉及到金融,就肯定沒有100%把握的事情。
而且還有些儲戶,錯把這些理產品當做存款,當然這也和銀行的刻意引導分不開,所以大多數儲戶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購買了大量金額的理財產品,這無疑是加重了儲戶的風險。
一直以來,結構性存款都被銀行認為是最好用的“攬儲神器”,像我們上文提到的高利率理財產品,又或者是一些保本型理財產品以及淨資產理財產品等,這都不過是銀行為了提高儲戶數量的一種手段,而在實施過程中,這其中的風險還是非常大的。如今在央行的號召下,這些結構性存款的產品將會被全部下架,這樣不管是對於儲戶個人,還是整個金融市場,都是一項正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