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作者|魏宇奇編輯|向陽

李一男離開後,小牛電動不僅沒有成為“早夭”的案例,還在2019年釋放了連續四個季度盈利的積極訊號。雖然2020年一季度再度虧損,但一來彼時的疫情影響較大,二來在隨後的二、三,以及剛剛過去的四季度又實現了盈利,全年營收也再次創下新高。這說明小牛電動2020年的表現並不算糟。

更加增光添彩的是,小牛電動還在2020年的CES上,釋出了全球首款自動駕駛三輪電動摩托車“TQi”。L2級別的自動行駛能力加上新勢力的身份,讓小牛電動距離兩輪電動車行業的“特斯拉”的稱呼更進一步。

其實在“TQi”亮相前,小牛電動有表現出了和特斯拉相似的一面。它的第一款產品就選擇了鋰電池路線,而此時業內的主流方案是成本更低缺點也更突出的鉛酸電池。同時率先透過軟硬體結合的方式,提升了兩輪電動車的智慧化水平。

同時,在銷量不及行業龍頭“雅迪”十分之一的情況下,小牛電動的市值卻接近前者的三分之一。截至3月11日,雅迪控股的市值為558億港元,約為464億人民幣;小牛電動的市值為29.91億美元,約為180億人民幣。小牛電動的市盈率為122倍,接近雅迪控股的兩倍。

不過,隨著核心競爭力逐漸被對手拉平,小牛電動的局面正在變得不容樂觀。

01 小牛的三板斧

小牛電動(以下簡稱小牛),跟造車新勢力們其實站在了同一個起點上,即業內產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一成不變,新技術的出現會對行業造成深遠的影響,而小牛和造車新勢力們都盯上了這個技術轉換視窗。

同時,小牛也準備了和造車新勢力類似的三板斧,即上砍政策,中砍產品、下砍使用者。從目前的戰果看,小牛的三板斧已經幫它搶下了一塊根據地。

在政策上,2019年4月“新國標”出臺,對兩輪電動車產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包括具備腳踏騎行能力、最高設計車速不超過25km/h、整車重量(含電池)不超過55kg、電機功率不超過400瓦、蓄電池電壓不超過48伏,還增加了防篡改、防火、阻燃效能、充電器保護等技術要求。

在“整車重量(含電池)不超過55kg”的規定下,重量不到鉛酸電池三分之一,續航能力也更好的鋰電池就成了企業的救命稻草,而小牛從出道起就選擇了鋰電池。

與政策相對的是規模龐大的不合標產品。中國目前電動車存量超過3億輛,其中超標車超過2.5億輛。新國標出臺後,迎來大規模換車潮已是不可避免,這對全系產品都符合新國標的小牛來說無疑是好事一樁。

在產品上,小牛採取的差異化路線砍向了行業的兩個痛點,電池效能糟糕、智慧化水平低。小牛的選擇是,在電池上選擇鋰電路線,透過軟硬體結合的手法提升兩輪電動車的智慧化水平。

在電池上,小牛不僅選擇了續航能力更好的鋰電,還透過大資料提升了電池的壽命、安全。在智慧化方面,與新能源汽車依靠軟硬體實現自動駕駛相似的是,小牛採用了App+ECU 智慧中央控制器和感測器的軟硬結合的策略,率先實現了防盜、OTA升級等功能。

不過,這個看起來幾乎是複製貼上汽車行業中新勢力的模式,在兩輪電動車行業卻沒能收穫相似的戰果。

以最近的2020年為例。小牛全年銷量僅有60萬輛,而雅迪的銷量已經突破1000萬輛。同時小牛的銷量增速,也從2018年的79%下滑到了2020年的42.6%。

這也體現在了財務資料上。其2020年的總營收為24.4億元,同比增長17.7%,增速低於2019年的40.5%,2018年時的增速還高達92.1%。在2020年第四季度也是如此,小牛四季度的營收為6.72億,同比增長了25.3%,增速遠低於2018年同期的95%。而造車新勢力們同期在銷量和營收的速度上,都實現了大幅增長。

在使用者方面,小牛的打法帶著濃厚的網際網路色彩。

一方面,在起步階段,小牛的渠道以線上為主,利用眾籌的手法在線上吸引了使用者的關注。第一款產品,就重新整理了當時京東眾籌的最大金額以及線上最高銷量的紀錄。隨後小牛又運用了小米曾經屢試不爽的“限量”手段,在2018年推出了299輛邁凱倫限量版。

另一方面,與傳統廠商與使用者只發生“購車”的單向關係不同的是,小牛採取了和小米、蔚來相似的策略,為使用者搭建了線上社群,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粉絲文化和圈子經濟。

結果就是,根據中投公司(CIC)2018年6月在中國進行的消費者調查顯示,小牛在兩輪電動車品牌中顧客滿意度排名第一,81%的使用者有意向再次購買。

可以說小牛的三板斧都砍到了行業痛點上,也確實得到了正向的反饋,但兩輪電動車行業留給小牛的不僅是尚未解決的痛點,還有已經有些“內卷”的行業現狀。

02 兩輪電動車沒有“奇蹟”

電動車的歷史其實比燃油車的歷史還要長。電動車可追溯的1881年,法國人古斯塔夫特魯夫將直流電機和鉛酸電池結合在一起,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三輪電動車。

中國兩輪電動車的起步階段和汽車一樣,都落後於國外。首個三輪電動車亮相100年後,中國才迎來第一款可量產的兩輪電動車“永久DX-130”。

然而由於這款車採用的是柱式電機,與腳踏車模式差別不大,導致耗能大,續航僅有不到30公里,所以沒有普及開來。行業真正迎來井噴還要等到2007年,當年全國兩輪電動車的產量突破2000萬輛,2014年保有量超過2億。

目前兩輪電動車行業的現狀是,市場份額越來越向頭部品牌集中,產品同質化也越來越嚴重。

資料顯示,10年前中國的兩輪電動車品牌數量多達1200家,如今僅剩300家。2019年,行業前十名的銷量佔全行業總銷量的約58%,前五名的佔比達約44%。

據《經理人》雜誌顯示,電動腳踏車行業前五大品牌2021年的銷量或產能目標均創下新高。其中雅迪為1600萬輛、愛瑪保底 1600萬輛,衝1800萬輛、新日進行1000萬輛產能佈局、臺鈴保底800萬輛,衝1000萬輛、小刀衝擊1001萬輛。若按保底估計,僅第一梯隊銷量目標就達6001萬輛。

與此同時,由於兩輪電動車行業在發展軌跡和行業屬性上,和同樣曾經落後於國際市場的家電行業十分相似,各大品牌與組裝廠無異。結果就是,儘管行業內品牌有很多,但產品卻千篇一律。

這就給小牛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與傳統勢力相比,小牛的核心競爭力是否讓它擁有打破這種“千篇一律”的能力?它所押注的智慧化可以帶來多大的商業價值?

目前來看,小牛在電池和智慧化上的差異化路線確實讓它在業內有了一席之地,但隨著傳統勢力紛紛把重點放在鋰電池和智慧化方面,小牛的核心競爭力正在被逐漸拉平。

以行業龍頭雅迪為例。它已經推出了多款搭載鋰電池的產品,並且開發了壽命是普通電池三倍,綜合續航提升10%的石墨烯電池。旗下的“冠智DE3”,也透過軟硬體結合的方式實現了遠端控車、智慧車檢等功能。

新日則在2017年就成立了一家子公司“鋰享出行”,經營範圍包括物聯網以及計算機技術。這個舉措比新國標出臺還要早兩年。

在智慧化上,小牛不打算只做防盜、定位等門檻較低的內容,小牛CEO李彥曾表示不排除會做自動駕駛。只是,自動駕駛雖是出行行業的趨勢,但從本質上講,由於汽車的可開發空間更大,其搭載的自動駕駛可以為新勢力提供更多的商業價值,而小牛卻沒有這個待遇。

最明顯的體現是,特斯拉FSD的售價已經漲到了1萬美元。據安信證券預計,到2025年特斯拉的軟體收入會接近70億美元,佔汽車業務營收的接近9%,貢獻25%的汽車業務毛利。

在小牛的營收構成中,雖然也有銷售整車之外的其他業務,但它的“其他業務”是配件和備件的銷售,2020年四季度來自於此的收入在淨收入佔到14.1%。

03 小牛的下一站在哪裡?

疫情之下,兩輪電動車是少有的受益行業。《人民日報》曾在官方微博上呼籲:建議步行、騎車上班。這裡的車自然就包括兩輪電動車。從去年的成績上看,業內各大品牌也確實因此而受益,雅迪提前一個月完成了1000萬輛的銷量目標,小牛的全年總銷量也創下了新高,達60萬輛。

只是隨著疫情的平穩,來自於此的需求也不會持續太久。而對小牛來說,不管是新勢力的外衣,還是兩輪電動車的行業屬性,其實都沒有銷量重要,如果沒有銷量,就沒有後面的一切。

尤其是,對於小牛來說,它的核心競爭力已經被逐漸拉平,尋找下一個增長點已是當務之急。從行業現狀看,新的增長點其實還在“老地方”。

首先,得益於行業的多年發展,存量市場的規模已經十分龐大。資料顯示,新國標出臺後,超標產品超過2.5億輛。按照各地政府給出的處置方案,過渡期集中在2021-2023年,此時將迎來密集的換車高峰。

即便考慮到廣大鄉村地區在執行時會打折扣,按照一半計算,在2021年到2023年之間,每年更換掉的兩輪電動車也在4000萬輛左右,而2019年全國的產量為3600萬輛。也就是說,新國標釋放的“增量”規模相當於2019年銷量的三倍不止。

其次,有資料顯示行業內70%的銷量來自於下沉市場,因此下沉市場也是小牛的潛在增長點之一。

然而,小牛在存量市場和下沉市場方面都存在短板。

一直以來,線下渠道都是兩輪電動車市場的主要渠道,而小牛的渠道建設與對手相比顯然要遜色一籌。

以雅迪為例。截至2019年,其累計擁有2155家分銷商和超過12000個銷售點的子分銷商,全球門店數量突破20750家。小牛截至2020年末在中國的門店數為1616家。

渠道上對比懸殊的情況也延續到了海外市場。截至2019年,雅迪在海外市場覆蓋超過80個國家,而小牛同期覆蓋了46個國家與地區,相差近一倍。

另一個短板則是,小牛在產品上不僅要和傳統勢力競爭,還要和自己作鬥爭。

一來不管是存量市場還是下沉市場,在價格上都以中低端為主,而小牛的售價較高。據天風證券研究所統計顯示,目前中國電動腳踏車平均售價約 1500 元,這個區間是雅迪、新日等傳統廠商的勢力範圍。

因此,小牛要想吃下這兩塊市場就必須降低售價,如此一來利潤就會受到影響。同時小牛的銷量規模並不大,難以用規模優勢去攤薄成本。

降價對利潤的侵蝕其實在2020年就已經有所體現了。其2020年全年的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4928元降至4063元。全年的淨利潤規模也是下降的,從2019年的1.9億元下降到了1.6億元,淨利率從2019年的9.2%下滑到了6.9%。

更為關鍵的是,雅迪等品牌已經推出了綜合性能與小牛相似的產品,如果小牛不在短板上做調整,那存量和下沉市場恐怕還會是傳統勢力的。

04 結 語

小牛是誰?未來走向哪裡?問題的答案有很多。它的粉絲文化、網際網路基因、新勢力身份,和蔚來相似,線上營銷上的做法又能找到小米的影子。綜合起來像是一個集合體。

在2020年的CES上,小牛CEO李彥給小牛下過這樣一個定義,“我們做的事兒就倆詞兒,電動+智慧。別看做電動車的人很多,不能同時滿足這兩點的其實都不算是競爭對手。”

然而,“電動+智慧”的路線不僅不再是小牛的獨家秘籍,它的競爭對手陣容也越來越強。

已經在科創板上市的九號公司正是小牛的競爭對手其中之一。它是小米生態鏈中的一員。九號公司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在“電動+智慧”的基礎上,還有著價效比的特點,這讓它在低端市場才是行業支柱的前提下,競爭力更強。

比雅迪和九號公司更具威脅的,其實是動力電池廠商共享出行巨頭。

車規級電池用到兩輪電動車上,對業內的企業來說,無異於降維打擊。目前動力電池廠商已經有了這方面的動作。

寧德時代為兩輪電動車研發了動力電池,建設了磷酸鐵鋰圓柱電池產線,它的壽命可媲美四輪車產品,重量僅為傳統兩輪車電池的1/4,且續航里程更長。比亞迪在去年為滴滴打造了首款“青桔電池”。2020年,國軒高科預計為滴滴提供了60萬套左右的電池。比克電池則和哈囉出行、滴滴、美團都有合作。

共享巨頭的威脅不在“車”,而是二者都在爭奪使用者的對於短途出行場景的使用需求。如果共享巨頭們用更大的規模和場景優勢,切走使用者的注意力,那小牛的銷量必然會大受衝擊。目前,共享巨頭在規模上已經超過了小牛。據艾媒諮詢資料顯示,2019 年,中國共享電單車的投放規模達到 100 萬輛,同比增長52%,預計 2025 年共享電單車投放數量將超過800萬輛。

其實無論是傳統勢力和新勢力在智慧化上的日漸逼近,動力電池廠商在鋰電池上的降維打擊,還是共享巨頭的“截胡”,都說明了一點,那就是小牛的核心競爭力並不強。這不僅讓它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下一個“特斯拉”的故事也變得不再美好。

END

9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比特幣千點砸盤,農民工玩期權賺了89萬,給母親一個特大驚喜